D049 凿壁偷光
宣帝黄龙元年正月,宣帝巡幸甘泉,在泰畤祭祀。
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见。
二月,呼韩邪单于归国。鉴于已经有屯兵,因此不再征发骑兵护送。
先前,郅支单于认为呼韩邪单于兵力单薄,归降汉朝,不能再返回旧地,就率领部众向西方推进,打算平定匈奴西部地区。另外,屠耆单于的幺弟本为呼韩邪单于部下,也逃到西部地区,收集屠耆单于和闰振单于两位兄长的余部,共得几千人,自立为伊利目单于。他和郅支单于发生遭遇战,结果被杀,五万多名部下也改了主人。郅支单于听说汉朝出兵出粮,帮助呼韩邪单于,就留居西部地区。他估计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控制整个匈奴,于是继续向西推进,靠近乌孙,想与之联合起来,因此派使臣去拜见乌孙小昆弥乌就屠。
乌就屠见呼韩邪单于有汉朝支持,而郅支单于已经无法在原地立足,被迫向西流窜,就想收拾郅支单于来讨好汉朝,于是杀死使者,将其首级送到都护处,并派八千骑兵去迎接郅支单于。郅支单于对如此隆重的接待感到不安,同时不见使者的身影,就率兵迎战,打败了乌孙的兵马。他随即向北面的乌揭丁令以及西面的坚昆发动进攻,吞并了这三个国家,并定都于坚昆。坚昆东距单于王庭七千里,南距车师五千里。他又多次派兵进攻乌孙,经常取得胜利。
三月,有孛星出现于王良阁道星座,然后进入紫宫星座。
宣帝重病在床,挑选可以嘱托后事的大臣,传召侍中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少傅周堪到宫中,任命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共同接受遗诏,辅佐朝政,主管尚书事务。十二月初七,宣帝在未央宫驾崩。二十六日,太子刘奭即位,这就是元帝。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宣帝出身于民间,了解老百姓的艰难困苦。霍光去世后,他亲自主持朝政,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廷事务的意见。自丞相以下,群臣分别汇报自己负责的事务,宣帝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担任侍中尚书的官员,如果有功劳或者优异成绩,宣帝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这种做法始终不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
宣帝认为,郡太守是治理吏民的关键,如果频繁更换,就容易引起治下百姓的不安。百姓们如果知道他们的太守将长期留任,就不敢欺骗他,而是服从他的教化。每次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和王国国相等高级地方官员,宣帝总是亲自召见询问,观察他的抱负和打算。之后考察他的行为,看是否与当初说的一样。凡查出有言行不一致的,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何在。凡是地方上有政绩的二千石级别官员,他总是赐给玺书加以勉励,提高官秩和俸禄,赏赐黄金,或赐爵为关内侯;遇到有公卿职位空缺,就按照这些官员的具体情况,依次挑选补任。他常常说:“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没有叹息和怨愁,主要是因为政治清明,法律合乎情理。能和我一起做到这一点的,不正是那些优秀的二千石级别官员吗!”
汉朝的好官,以这一时期最多,号称中兴。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和张敞等人,都十分称职,不过有些滥用刑罚,有的因此被杀。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和召信臣等人,他们任职时百姓丰衣足食,离去时受到思念,生前有很高的荣誉,死后被百姓奉祀。
王成曾经担任胶东相,有八万多名流民主动要求在胶东落户。王成最先得到诏书的褒奖,宣帝正准备征召和擢升他,他却不幸病逝。后来,有人反映他凭空增大了流民申报户籍的数目,以博取名利。反映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之后许多庸俗的官吏的确在伪造政绩,以图虚名。
龚遂担任了几年的渤海太守,就改任水衡都尉,后来去世。
郑弘字稚卿,曾经担任南阳太守。
召信臣字翁卿,是九江寿春人。他曾经担任上蔡长,后为南阳太守。他爱民如子,勤劳又有方略,努力使百姓富裕起来。他鼓励农业生产,出入田间地头,很少有休息的时候。他开掘沟渠,建起几十处水闸门,使多达三万顷的耕地得到灌溉,为了防止争水现象,他又制定了均水规则,刻在耕地旁边的石头上。他又提倡节俭,禁止嫁娶和殡葬时铺张浪费。对于那些不事生产的纨绔子弟,他坚决予以摒弃,甚至追究他们的不法行为,以抑恶扬善。在他治下,百姓纷纷归附,致力于耕作,户口成倍增加,盗贼和诉讼则大为减少。官民十分爱戴召信臣,称他为召父。
宣帝重视刑狱,设置廷平职位。每年秋天,要对疑难案件做最后裁决时,宣帝就经常到宣室斋戒。那时对案件的判决号称公平。
涿郡太守郑昌曾经上奏章说:“如今圣明的君主亲自裁决案件,即使不设置廷平,司法也自会公正;如果想为后世确立规范,还不如从删改修定法律条文着手。各项律令一经确定,百姓们知道怎样才能不触犯国家法律,奸猾官吏也就无计可施了。如今不从根本上加以纠正,只是靠设置廷平,在末梢上补救,一旦朝政松懈,君主对判决案件有所倦怠,那么廷平将揽权弄法,成为祸乱天下的根源。”但宣帝未加改变。
宣帝不太推崇儒术,而是任用精通法律的人。
名儒匡衡,字稚圭,是东海承县人。他家世代务农,他却十分好学。家中没有蜡烛照明,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看书,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来源。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他曾经担任太常掌故,后来准备调任平原文学。许多学者上书称他当世少双,应在京师供职,否则后辈学者都准备跟随他到平原。宣帝把此事交给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少府梁丘贺处理,两人询问《诗经》中各篇章的主旨,匡衡的对答深刻而精妙。萧望之于是回奏说他确有真才实学,但宣帝仍然把匡衡打发走。而太子看到匡衡的对答,私下十分欣赏。
中书令沛人弘恭和仆射济南人石显,都在年轻时因为犯法而遭受宫刑,两人长期掌管中枢机要,熟悉法令条文,宣帝对他们委以重任。
宣帝有些模仿武帝的做法,宫室车辆和服饰的规模超过了昭帝。外戚许氏史氏和王氏地位尊贵,受到宠信。宣帝亲自处理具体政事,又任用办事能力强的官吏。谏大夫王吉曾经上书劝谏,宣帝认为他的见解不切实际,他只好称病辞职,返回本郡。
宣帝又对神仙方术之类的事情颇感兴趣,他听方士说益州有金马碧鸡,可以通过祭祀得到,就派王褒前往祭祀,结果王褒在途中病死,宣帝感到十分可惜。
宣帝为之后的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中兴光环正在快速褪去。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