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C066 法制观念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C066 法制观念

    李陵兵败的地方离边塞只有一百多里,边塞将领马上向朝廷报告。 武帝原本希望李陵能够拼死作战,还召来他的母亲和妻儿,让相面者观看,但相面者宣称没有发现有死丧的征兆。这时败讯传来,武帝食不甘味,无心听政,在盛怒之下召来陈步乐进行责问,陈步乐只好自杀。群臣十分恐惧和忧虑,不知所措,只好把所有罪责都推到李陵身上。

    武帝征询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他却极力为李陵辩解说:“李陵侍奉亲长十分孝顾,对将士讲信义,经常奋不顾身赴国家的急难,这正是他平时的志向所在,有国士的风范。现在偶然不幸失败.却被那些只知保全自身和妻儿的大臣们捏造他的短处,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所带领的步兵不满五千,却深入匈奴腹地,抵挡几万匈奴部队,匈奴被打得来不及救死扶伤,派出全国能够引弓射箭的人去围攻李陵。他转战千里,弓箭用尽,走投无路,兵士们只能手持空弓,冒着敌人的刀锋,面向北方拼死血战。他能够使得部下效死尽力,即使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然兵败被俘,但他对匈奴的挫败也足以使他名扬天下了。他之所以没有选择死,想必是在等待时机来报效国家。”

    武帝认为司马迁胡言乱语,是想诋毁李广利,替李陵开脱罪责,就让他身陷囹圄。由于家贫,他无法赎免“诬上”的死罪,又不愿自己死得“轻于鸿毛”,只好“无愠色”地接受“最下”的宫刑,从而得以继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许久,武帝对李陵孤立无援感到后悔,就说:“应当在李陵出塞时,再下令强弩都尉去接应。当时犯了预先下达诏书的错误,使得老将心生奸诈。”于是派使者去慰劳和赏赐从匈奴重围中逃出来的李陵旧部。另外,武帝将李陵的母亲和妻儿拘押在保宫。

    本次浚稽山之战,单从军事角度考虑,汉军是虽败犹荣。

    汉军作战任务多次改变,作战目标不明确,突遭敌人主力围攻,杀伤敌人远远超过自身,最后四百多人成功突围,应该说这批来自荆楚地区的战士确实了得。而匈奴方面,自从遭到汉朝多次打击后,战斗力明显下降了。就像校长调集了八万多国民革命军,在皖南进行了抗战以来最“成功”的包围战,对方只有九千多人,最后仍突围成功两千多人。

    这次汉军主要由步兵组成,他们依托有利的地形,充分发挥装备和武器的效能,有效抗击匈奴骑兵的冲击。显然,他们很好地运用了汉朝与匈奴百年战争所取得的经验。骑兵和坦克一样,突破速度快,打击能力强。在二战初期,德国的坦克一旦突破敌人侧翼,基本上大功告成。但随着防御方反坦克的手段和经验不断增加,坦克也被迫在机动性防护性和攻击性之间进行艰难的取舍。

    当然,评论一场战役,不能光看双方的伤亡比例。匈奴虽然损失了很多兵马,但“飞将军”孙子的投降,大大鼓舞了本方的信心,汉朝方面则是满朝沮丧。

    投降话题颇为敏感,同时容易出现很多争议。例如,关于方先觉将军在衡阳保卫战中最后阶段的举动等。最近,又出现史可法在城陷后的行为和扬州十日挂起钩来的言论。单就李陵的具体情况来说,看来他是主动投降,而不是力竭被擒。

    从有四百多人成功突围来看,李陵如果奋力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很大。那么,他可以带领残部回到塞内,不算被全歼。就算他和苏建一样荣升光杆将军,由于杀伤敌人远远超过自身,因此可以功过相抵,甚至有可能完成祖父的夙愿。如果实在不济,就和公孙敖和张骞等人一样,交罚款保命。万一李陵在途中壮烈牺牲,根据韩千秋等人的旧例,由李陵的某个亲属完成李广夙愿的可能性更大了。

    祖父虽然“难封”,毕竟威名还在;叔父虽然“意外”去世,总算弄到一个关内侯;李陵做出这种虎头蛇尾的举动,确实令人费解。深究其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举止轻浮,不稳重。这种性格表现在军事上,就是轻敌;表现在平时,就是目无法度,或者用现代词语“法制观念淡薄”。李广杀死霸陵尉,李敢击伤大将军;到了孙子这辈,就研究“曲线回国”理论:真是代代出英豪。

    总之,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李陵的母亲和妻儿在保宫享福,李氏的英名全毁,曾经的宾客脸面无存,《史记》也差点半途而废。

    泰山和琅邪一带的徐勃等依托山险,攻打城池,造成道路不通。武帝派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人分片进行镇压。刺史太守和许多下属官员都因为清剿盗贼不力,而被使者们诛杀。按照朝廷规定,使者们有权奏请处死二千石级别的官员,直接杀死千石及以下级别的官员。

    十一月,诏令关都尉:“现在的豪杰大多和远方的人有交往,和东方的群盗有勾结。要认真检查出入关的人。”

    本年,封归降的匈奴人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率领楼兰国的兵马攻击车师。匈奴派右贤王率领几万骑兵前来援救,汉兵失利,被迫撤退。

    廷尉杜周被免职,但随后又担任执金吾。

    多年来,杜周的办事手段跟张汤和减宣相仿,但是他慎重考虑而决断迟缓,表面宽松,而内心却苛刻至极。他善于窥探武帝的意图:武帝想要清除的,就顺势陷害;武帝想要宽恕的,就长时期囚禁,不予审判,以隐约显露其中的冤情。有宾客责备他:“您替天子公平判决案件,却不遵循既定的法律,专门按照君主的意旨办理案件。司法官吏难道就是这样的吗?”他回答:“法令是怎么产生的呢?从前的君主认为正确的,就制定成为法律;后来的君主认为正确的,就记录成为法令。适合当时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运用过去的法律呢?”

    到杜周担任廷尉,皇帝交办的案件更加多了。被关押的二千石级别官吏前后相连,不少于一百多人。郡太守三公府的案件都送交廷尉,一年多达一千多个。一个大案件牵连几百人,小的也有几十人;这些人远的在几千里之外,近的也有几百里的距离。会审时,官员责成这些人按照起诉书来认罪,如果不认罪,就用严刑拷打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人们一听到要逮捕人的消息,就都逃跑或躲藏起来。案件拖得久的,甚至经过几次赦令,过了十多年时间,当事人还会被告发,并且大多数被控以不道以上的罪名。廷尉和京师各官府的特别监狱收捕了六七万人,狱吏们又帮忙增加了十万多人。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