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C037 李广难封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C037 李广难封

    卫青深入塞外一千多里,远远看到单于兵马列阵而待,他就下令用武刚车围成营寨,并派出五千骑兵前去冲击匈奴。匈奴方面也派出大约一万骑兵。这时太阳即将下山,又刮起大风,沙石扑面而来,两军都看不清对方,汉军乘机用两翼包抄单于。单于看见汉兵很多,而且人马还很强壮,怕打下去对匈奴不利,于是在天快黑时,他乘坐由六匹骡子拉着的车子,带着几百名精壮骑兵,突破汉军的包围圈,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

    天终于黑下来,两军发生混战,杀伤大体相当。汉军的左校捉到一个俘虏,他供说单于在天还没黑时就已逃脱,卫青随即派出轻装骑兵连夜追击,他率领大部队跟在后面,匈奴兵也溃散逃走了。将近天明,汉军走了两百多里,未能捉住单于,但杀死和俘虏了一万多人,终于抵达窴颜山赵信城,得到匈奴储存的粮食,供给部队食用。汉军停留一天后返回,并烧掉了城中全部的余粮。卫青所部总共歼灭敌军一万九千人。

    五百多年后,刘裕使用四千辆兵车对付南燕骑兵,让春秋时期的老古董再次焕发生机。

    匈奴部众接连十多天时间都得不到单于的音信,右谷蠡王以为单于已死,就自立为单于。不过单于后来找到他的部众,右谷蠡王只好返回原位。

    卫青与单于会战的时候,李广和赵食其所部另从东路前进,由于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卫青返回漠南,才碰到他们两位。李广进见卫青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卫青打算向武帝上书,解释两位将军误期的客观原因。他派长史给李广送来酒食,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由于李广不作回答,卫青只好把询问升级为在大将军幕府正式进行的讯问。李广这时说:“各校尉无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现在去接受讯问。”

    李广来到卫青的幕府,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和匈奴交战,总共经历了七十多次大小不等的战斗。此次有幸跟随大将军迎战单于的直属部队,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了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实在不能再经受办案人员的侮辱了。”他随即拨出刀来,用行动避免了受审。他属下的官兵都哭了,老百姓听到这件事,不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他的,也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都为他流泪。确实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为人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自己部下,因此他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级别的官,七个郡的太守,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财物,他也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

    李广木讷少言,和别人在一起时,就在地上画军阵,射箭比远近,输了的罚喝酒。行军打仗时,吃喝都跟士兵在一起。遇到缺水断粮的时候,见到水,如果士兵不全喝到,他就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就不尝饭食。他对待士兵很宽厚,士兵因此甘愿供他使用。

    李广身材高大,两只胳膊像猿臀,长而灵活,擅长射箭。他的子孙和其他人向他学习射箭,但无法赶上他。一次,他出外打猎,看到草丛中的石头,还以为是老虎,就发箭射去,结果射中石头,箭头深入石中,走近一看,才发现真相。他接着又连射了几箭,却始终不能再射进去了。卢纶据此,写下著名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在田蚡举行的宴会上,灌夫当众侮辱程不识,田蚡就特别强调程不识和李广分别是东西两宫的卫尉,要求灌夫给后者留些面子。匈奴听说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几年时间不敢靠近,单于还针对李广下了特别命令。在《史记》和《汉书》中,李广的卷次排在卫青霍去病之前。至于在后世的作品中,飞将军的形象更加高大了。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水浒传》中的花荣,箭术高超,得到了“小李广”的绰号。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跟他一道侍奉文帝。李蔡人品属于下中,名声相差李广很远,可是他跟随卫青出击匈奴,被封为安乐侯,后来还接了丞相公孙弘的班。李广却得不到爵位和封邑,官职不超过九卿。更有甚者,他属下的官兵有的居然出现在封侯的名册中。

    李广曾经和望气家王朔闲谈,他问:“从汉朝出击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在其中。可是在隶属于不同部队官职不超过校尉的军吏当中,有些人的才能还比不上一般人,却因为攻击匈奴的军功而获取侯爵,其人数达到几十名。而我并不算落在人家的后面,却未能立下些许功劳,来获取封地,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依据我的面相,不可能封侯,还是命中注定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做过什么事,至今还悔恨不已的呢?”他回答:“我做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引诱他们投降,总共有八百多人投降。我使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杀死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就只有这件事。”王朔说:“没有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罪过了,这就是将军未能封侯的原因。”

    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从道德层面解释“难封”的原因,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如果结合《道德经》里面说的“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也许能够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这个轻敌的祸根,应该在李信那时就已经种下了。

    李广射箭技术了得,他担任太守时,一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他射箭的规矩是:敌人虽然迫近,但尚在几十步之外,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一旦发射,弓弦一响,敌人就该应声而倒。太史公对李广颇多溢美之词,但也如实地说明了这个规矩带来的副作用:李广带兵作战,屡次遭遇挫折;他射杀猛兽,也被猛兽伤害过;他驻守右北平郡时,一次射老虎,老虎跳起来,扑伤了他,幸亏他最终还是射死了老虎。

    司马光对比了李广和程不识的带兵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真正的大将,主要靠头脑作战,关心的是总体胜负,很少赤膊上阵的。李广却喜欢肉搏战,还不时展示一下精准的箭法。明末黄淳耀指出:李广是做裨将的好材料。

    当然,“难封”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如果李广当时不接受梁王的大印,也许后人就少了许多感慨。汉军接连取得三大胜利,掀起了封侯的**,但得益者的主要职务是校尉。李广的名气如此大,武帝似乎也应从震慑敌人和垂范后世考虑,将李广长期的功劳和苦劳合并计算一下,或者为他度身定做一两个机会。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