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8 屯田戍边
晃错认为守边备塞和劝农固本是当世的急务,于是再次上书,里面说:“秦朝起兵攻打匈奴和百越,并非为了保卫边境和拯救百姓,而是残暴贪婪,要想扩大它的疆域,所以功业没有建立,天下已经大乱。 况且,如果不了解形势而盲目用兵,进攻就会被敌人所俘虏,屯守就会被敌人所困死。北方的胡貉之地,是集聚阴冷之处,木皮厚达三寸,结冰厚达六尺,人们食肉而饮酪,毛发稠密,鸟兽身上也有许多毛,因此生性耐寒。南方扬粤一带,少阴多阳,人们毛发稀疏,鸟兽身上也少毛,因此生性耐暑。秦朝的戍卒不服南北两地的水土,戍守边疆的死在边境,输送给养的死于路上。秦朝百姓被征发去当兵,就如同去刑场被处死,于是秦朝就征发犯罪的人去戍边,称作‘谪戍’。先是征发犯罪的官吏赘婿和商人充军,后来又扩大到曾有市籍经过商的人,然后又扩大到祖父母父母曾有市籍经过商的人,最后强迫居住于里门左侧的贫民百姓去当兵。胡乱征发,被迫当兵的人都十分恐惧,心怀背叛之心。”
晃错指出秦朝强制征兵的恶果:“百姓进行防守和作战,想要他们至死也不投降敌人,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战胜敌人或者防守稳固,则有官职和爵位的赏赐;攻下城邑,则可以夺取财产,使自己家室富裕。这样能使众人冒着敌人的弓箭和石头前进,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而秦朝被征发的士卒,他们遭受必死无疑的厄运,朝廷却不给丝毫的报偿;战死沙场,他们的家属得不到国家免收一算赋税的回报。天下人都清楚地知道秦朝的暴政祸及自己。陈胜前去戍边,来到大泽乡,为天下人做反秦的表率。天下人响应他,如流水下泻一般势不可挡。”
晃错分析了中原难以有效防御匈奴的原因:“匈奴人的衣食来源,不依赖上地,他们动不动就扰乱边境,为什么呢?胡人食肉饮酪,穿皮毛,没有城郭和田宅用来居住,像飞鸟走兽一般分散在广阔的原野上,有美草甘水的地方就停下来,草尽水竭了就离开。这样看来,往来转移,有时入侵,有时撤退,这是匈奴人的谋生之业,却使中原人离开了农田。现在匈奴人经常在塞下的几个地方放牧和打猎,或者在燕国代国的边境,或者在上郡北地和陇西的边境,察看守边士兵的状况,如果发现人数少,就会入侵。如果陛下不发兵救援,边境百姓没了指望,就会萌发投降敌人的念头;如果陛下发兵救援,援兵少了就不起作用,多发援兵,来自远方各县的援兵刚刚到达,匈奴军队又撤走了。这时,如果不解散聚集在边境的大量军队,费用太大;解散呢,匈奴又乘虚而入。这样连年折腾,中原地区就会陷入贫困,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了。”
晃错提出“屯田戍边”的建议:“远方的士兵驻防边塞,一年轮换一次,还来不及了解匈奴人的本领。不如选择长期在边境地区居住的人,从事农耕生产,同时防御匈奴入侵。利用有利地势修建高城深沟,准备好抛石,布置好铁蒺藜,再建造一个内城,两城之间相距一百五十步。在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规划建立城镇,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口,并修建护城篱笆。官府先在城中修建房屋,准备农具,然后招募有罪的人以及得到赦免的刑徒,让他们定居下来;如果人数不足,就招募那些被人输送到官府以赎罪和换取爵位的奴婢;如果人数还是不足,就招募想去的百姓。上述这些人都赏赐较高的爵位,免除一家人的徭役赋税,并向他们提供衣服和粮食,直到他们能生产自足时为止。各郡县的百姓可以买爵,逐步升到卿一级的爵位。那些失去妻子的丈夫想再娶的,官府出钱为他购买。”
晃错结合人之常情来分析:“如果不给相应的好处,他不会安心呆在某处。边塞的民众,如果没有优厚的利禄,就无法使他们长期居住在这片危险困苦的土地上。胡人入侵,如果有人能从胡人手中夺回所抢财物和人口,就把其中的一半给他,然后再由官府向他赎回其中的人口。得到这样的待遇,邻里街坊将相互救援帮助,冒死与匈奴搏斗。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对皇帝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和得到财产。与那些不了解本地地形并且对匈奴心怀畏惧的东方戍卒相比,他们防御匈奴的功效要高出一万倍。在陛下当政之时,迁徙百姓以充实边防,使远方没有屯戍边境的徭役,边塞的居民,父子相互保护,免受被匈奴俘虏的苦难。这是造福后代的功业,人们称颂陛下的圣明,与秦朝征发满怀怨恨的百姓去戍守边疆相比,真是大相径庭。”
文帝采纳晃错的建议,招募百姓到边塞定居。
晃错再次上书,提出让戍边百姓安居乐业的具体措施:“下面的官吏的表现如果真能与陛下对百姓的厚惠相称,遵奉圣明的法令,对迁来的百姓,照顾其中的老弱,厚待其中的壮士,争取他们的拥护而不去欺凌他们,使先来的人安居乐业而不思念自己的故乡,那么贫民就会相互劝勉着前往边塞了。臣听说古代迁徒百姓去充实地广人稀之地,要先察看当地是否阴阳调和,品尝水泉是否甘美可口,检查土地的肥瘠,观察草木的长势,然后再营造集镇,修筑城池,规划乡里,划分住宅地,疏通耕作的道路,确定田野的界限,接着预先为百姓修筑房屋,规格为一堂二内,门窗可以关闭,又配置生活用具。这样,百姓到达后有可居住的房屋,有可使用的用具,这正是百姓不留恋故乡而相互劝勉着迁往新居的原因。官府在新区设置医生和巫师,为百姓医治疾病,主持祭祀。百姓得以男女婚配,相互照顾生老病死,坟墓相互依靠,栽种树木,喂养生畜,房屋完备安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希望长期居住下来。“
晃错又列举了提高戍边百姓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几种方法:“在沿边境的各县建立如下制度:每五家为一伍,设置伍长;十个伍的民户为一里,里设置假士;四里为连,连有假五百;每十连为一邑,邑设置假候。所设置的职务,都选择邑中贤能能保全别人熟悉地形和了解民心的人来担任。安居本地就教民众学习射箭,出临边境就教民众学习防御敌人,军事编制在内部形成,军令就能在其外部发挥作用。百姓训练有素,不许他们随便迁移,年幼时一同玩乐,成年后在一起共事。夜间战斗,只要听到声音就能互相了解,足以相互救援;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就足以相互识别;友爱之心,足以使他们生死与共。在此基础上,朝廷再采用重奖和严惩手段,百姓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了。”
晃错的几次上书,有精辟分析,又有深刻对比;有整体战略,又有具体措施;有现实作用,又有长远意义。相比之下,贾谊确实是诸侯王问题专家,但在分析匈奴问题时,鲁迅评论说:“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晃错之深识为伦比矣。”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