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A213 千古疑案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A213 千古疑案

    另外,韩非刚来秦国,就上书建议:“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雄兵百万。 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的。凭这些攻取天下,可以兼并占有天下。臣冒死盼望见到大王,论说具体策略,以破坏天下合纵,攻取赵国,灭掉韩国,使楚魏前来臣服,让齐燕前来投靠,进而成就霸王的名声,叫四邻诸侯向秦朝拜。”

    这就是《韩非子》的首篇《初见秦》,而在次篇《存韩》中,韩非写道:“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出门像屏蔽,进屋像席垫。秦国只要派出精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追随它,怨恨结于诸侯,利益归于强秦。而且韩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不同。如今臣听说陛下贵臣的计谋,将要发兵伐韩。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合纵的人,准备联合各**队,强调不削弱泰国,诸侯必定灭亡。赵国打算西向攻秦,来实现它的意图,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了。如今丢下赵国这个祸患,而要除掉像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各国就知道赵国的计谋确实厉害。”

    韩非指出进攻韩国带来的危害:“韩是小国,要对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同忧共患,已经很久了。修筑防御工事,警戒强大敌人,积极储备物资,筑墙挖河以便固守。今若伐韩,不可能只用一年就灭掉它。攻克一城后就要退兵,力量就被各国看轻,各国就将打垮秦军。韩国背叛,魏就会响应,赵靠齐作后盾,如果这样,就是用韩魏助赵,赵再借齐来巩固合纵,从而与秦争强,这是赵国的福气,又是秦国的祸害。秦军进击赵国不能取胜,回击韩国不能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疲于野战,运输队伍疲于内部消耗。集合困苦疲劳的军队来对付赵齐两个大国,这是不合灭韩本意的。全按贵臣的计策行事,那秦国必定成为各国的攻击目标了。大王即使有金石一般的长寿,也等不到兼并天下的日子。”

    韩非提出的建议是:“派人出使楚国,重重贿赂执政大臣,宣扬赵国欺骗秦国的情况;给魏国送去人质,使其心安;然后率韩伐赵。即使赵与齐联合,也是不值得担忧的。攻打赵齐的事完了后,给韩国发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的。这样,秦一举而使两国成灭亡之势,而楚魏也一定自动顺服了。”

    韩非最后强调“兵者,凶器也”,要谨慎开战。他说:“秦和赵抗衡,加上与齐国为敌,今又背弃韩国;而没有用来坚定楚魏联秦之心的措施,这一仗如果打不胜,就会构成大祸了。计谋是用来决定事情的,是不能不深察的。赵秦谁强谁弱,不出今年就见分晓了。再说赵国和其他诸侯暗地谋划好久了。一次行动就示弱于诸侯,是危险的事;定计而使诸侯起心算计秦国,是最大的危险。出现两种疏漏,不是强过诸侯的办法。臣希望陛下周密考虑这种情形!攻伐韩国,被合纵者钻了空子,后悔都来不及。”

    秦王把韩非的上书转给李斯,李斯认为韩非的说法非常不对,就上书说:“对秦国来说,韩国的存在,就像人得了心腹之病,平时就难受,假若住在潮湿地方,长期不离开,快跑起来,病就犯了。韩虽已臣服于秦,未必不是秦的心病,一旦有突发事件,韩是不可信的。秦与赵为敌,荆苏出使齐国,不知结果如何。以臣看来,齐赵两国的关系不一定因荆苏而断绝;如不绝交,这是要倾动全秦来对付两国兵力。韩并非顺服秦的道义,而是顺服强大的,现在集中对付齐赵,韩就一定会成为心腹之病而发作起来。韩与楚如果谋划攻秦,诸侯响应,那么秦国必定再次看到兵败崤塞的祸患。”

    李斯认为:韩非的到来,是想用存韩来求得韩的重用;利用花言巧语,让秦韩两国关系紧密,他就变得重要起来。

    李斯建议说:“秦国发兵,但不说明讨伐对象,那么韩国的执政者将会采取侍奉秦国的计策。请允许臣去见韩王,让他来晋见,大王接见时,趁机扣留他,不要遣返,随后召见韩国大臣,用韩王和韩国人交易,就可大量割取韩地。接着命令蒙武征发东郡的士卒,在国境上陈兵窥伺,但不说明去哪里,齐人就会因害怕听从荆苏的主张,这样,秦兵不出境,劲韩就会慑于威势而就范,强齐就会由于道义而服从了。其他诸侯听说后,赵人胆战心惊,楚人犹豫不决,必定产生忠于秦国的打算。楚国人不动,魏国就不值得忧虑。秦国可将各国蚕食完毕,最后和赵国较量了。”

    秦王听从了李斯的建议,派他出使韩国。韩非的处境越发不妙。

    最终,李斯和姚贾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如今大王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不任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逗留一段时间后才回去,这是自留后患。不如依法将他杀死。”秦王认为李斯说得有理,就把韩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同窗,让他及早自杀。韩非想亲自向秦王申冤,却无法见到秦王。秦王后来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他已经死了。

    韩非之死,留下了千古疑案。韩非抨击姚贾破坏“四国合一”的行动,甚至不惜揭人老底。究竟是他一向看不惯游说人士,还是不愿看到合纵的失败?韩非又建议“先赵后韩”,如果说在首篇中表达得比较含蓄的话,次篇就说得明白无误了。他是真心为秦国排出灭亡诸侯的最佳顺序,还是和之前的郑国一样,想再为韩国续几年命呢?

    对韩非来说,实际上面临一个两难选择:韩国是他的母国,其学说却滞销;秦国是韩国的死敌,却是法家的拥趸。韩非是心系母国,还是想让其学说在秦国发扬光大,或者兼而有之,现在,只有天知道了。

    而对李斯来说,他是洞察了“先赵后韩”战略的拙劣,看穿了韩非的真正意图,于是“大义灭友”,还是同性相斥,因忌妒同窗的才能,而暂时忘记先前的“谏逐客书”,现在,也只有天知道了。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来自卫国的商鞅被车裂,来自韩国的韩非嗑了药。现在就差来自楚国的李斯了,不知他的下场如何。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