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A188 天兵神将(增补)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A188 天兵神将

    九月,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相互吞食。 赵括只好下令进攻秦军营垒,计划派出四支部队,轮番进攻。可是攻了四五次,仍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结果被秦兵射死。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

    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属秦,全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奸计把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纪小的,让他们返回赵国。武安君共杀死四十五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垒起白骨”将军,赵国人大为震惊。战国时期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长平之战,也就此落幕。

    关于长平之战的资料,除了一些实地的挖掘,主要来自《史记》中的《白起王翦列传》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记载较为简略,又似乎违反许多军事常理,因此引起许多争议。对于这场极其残酷和充满血腥的战役,首先要澄清一些细节。

    第一,是双方参战人数。在战国时期,战役的规模比春秋时期明显增大。马陵之战时,魏军总兵力达到十万。伊阙之战时,秦军斩首二十四万。华阳之战时,秦军斩首十三万,又淹死两万。赵国本身国力较强,又一直没有受到秦军大的打击,因此,在长平战场投入三四十万人马,是完全可能的。何况在赵军被包围之前,双方的相持时间长达三四个月,赵军可以不断“添油”。由于齐国魏国和燕国都在坐观成败,赵国针对这些国家的边防部队,估计大部分都被调走了。可以说,赵国先后投入不下四十万人,秦国约是六十万。长平之战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大战,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第二,是白起的“奇兵”。《史记》说:“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这段话叙述了赵军被包围的详细过程,但疑问多多。

    首先,这个“二奇兵”是指总共二万五千人,张开两翼切断后路,还是指二万五千人加上五千骑兵?然后,赵军本身是有营垒的,赵括应留下部分人马留守,率主力出击,到达秦军营垒边。那么,秦军的二万五千名奇兵,是截断整个赵军的后路,还是只限于出击赵军的?接着,骑兵适合正面冲击和远程奔袭,分隔敌人并非它的长项。还有,出击赵军是去进攻的,应该最多携带一两天的口粮,并且不会携带修筑营垒的工具和材料,如果突遭包围,应该很快被歼,不可能坚持四十多天的。最后,也是争议最多的,秦军的奇兵顶多三万人,秦国士兵的战斗力再强,出击时机再好,也不可能分隔几十万赵军,或者截断他们的后路,难道这些奇兵都是天兵神将?

    这里,给出一些大胆的假设。白起的战术意图,显然是要占领联系通道,控制整个赵军的后方,这样可以同时截断赵军的粮道和退路。因此,白起多次假装战败撤退,诱使赵军主力不断前移,与联系通道的距离越来越远,中间的防守兵力也越来越薄弱。然后,等赵军主力被粘在秦军营垒边时,让五千骑兵偷袭联系通道的某一薄弱点,而二万五千名奇兵也稍后赶到,将点的占领扩大为线的占领。光靠这点兵力,当然是无法长时间顶住赵军的反扑的,白起肯定会调集兵马,将线的占领扩大为面的占领,这时赵军就插翅难飞了。

    第三,赵军最终投降的人数。按《史记》说法,有四十万赵军投降,就是说赵军的战死人数最多只有五万。而且,赵军士兵的战斗力要弱于秦军,又多次发起盲目进攻。因此,秦军士兵的战死人数应当少于五万。可是后来据白起说,秦军死亡过半。就算他只是大致估计,或者略有夸大,也应该有二十万以上的秦军士兵死亡。这样,要么是有大量士兵因非战斗原因死亡,要么是太史公特意给后人留下一道数学难题。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