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7 纸上谈兵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四月,秦国左庶长王龁进攻长平,廉颇迎战,其裨将被秦军侦察兵斩杀。
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攻占两个重要据点,还俘虏了四名尉官。
七月,赵军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秦**队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又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赵国初战不利,赵王曾召来楼昌和虞卿,表示准备与秦军决战。楼昌却说:“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求和。”虞卿说:“楼昌主张求和的原因,是认为不求和我军必败。可是,和谈主动权在秦国一方。而且,大王估计一下秦国的作战意图,是要击败赵**队呢,还是不要呢?”赵王回答:“秦国已经不遗余力了,肯定是决心击败赵军。”虞卿建议:“派出使臣,携带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楚魏两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珍宝,一定接纳我们的使臣。赵国使臣进入楚魏两国,秦国必定怀疑天下诸侯联合抗秦,必定恐慌。这样,和谈才能进行。”
赵王并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而是与平阳君赵豹一起,确定了求和方针,派郑朱出使秦国,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又召见虞卿,对他说:“寡人让平阳君负责与秦国媾和事宜,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您认为怎么样?”虞卿回答:“大王的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定被击败。现在,天下诸侯祝贺秦国初战获胜的使臣都在秦国了。郑朱是个显贵之人,他进入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会把郑朱来访一事大加宣扬,给天下诸侯看。楚魏两国认为赵国到秦国求和,必定不会救援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救援大王,那么和谈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
事实证明,虞卿的预计完全正确。
再说赵军几次被秦军打败,廉颇只好坚守营垒。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就是不出战。赵王认为廉颇损兵折将后更加胆怯,不敢迎敌,就多次斥责他。秦国张禄趁机派人去赵国,用千金施行反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况且他也快投降了!”年轻的赵王本来就对年老的廉颇不满,现在又听到流言,就改用年轻的赵括。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因为赵括有些名气就重用他,这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不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是出生入死的事情,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意。赵国不用他为将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
赵括将要出发,他的母亲急忙上书,说他不能重用。赵王问其中理由,她回答:“当年妾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捧着饭碗去招待的有几十位客人,而他的朋友以百计。大王及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他接受作战命令后,就不理睬家事。如今赵括刚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座,接受跪拜,没有军官敢抬头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黄金绵帛,他全部藏在家里,每天忙于察看有什么可以购买的良田美宅,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点像他的父亲?父子的用心迥然不同,请求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不用管了,我已经决定了。”她就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妾请求不受连坐。”赵王答应了。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担任大将,便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任王龁为副将,又下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消息的,格杀勿论!”
赵括到达军营后,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击秦军。白起佯装战败撤退,预先布置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逼秦军营垒,秦军坚守,无法攻克。就在这时,二万五干人的秦军奇兵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有五千人的骑兵堵截住赵军两个营垒间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断绝。武安君出动轻装士兵进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筑起营垒坚守,以等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被切断,就亲自到河内地区,赏赐当地百姓一级爵位,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平,占据北面和东面的高地,阻断赵国的救兵和运粮。
齐国楚国打算援救赵国,秦国盘算说:“齐楚援救赵国,如果两国与赵国关系亲近,我们就退兵;如果不亲近,我们就继续进攻赵国。”赵国没有粮食,请求齐国支援粟米,齐国不答应。周子说:“不如答应赵国,以使秦军撤退。否则的话,秦军不会撤退,秦国的计谋得逞,而齐楚的计谋失败了。况且赵国对于齐楚来说,就是屏障,好像牙齿外面有嘴唇一样,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齐国楚国。而且救赵的事,应该像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焦的锅一样刻不容缓。救赵,是高尚的义举;使秦军退却,可以扬名。主持正义,援救即将灭亡的国家;显示兵威,以击退强大的秦国。现在不尽力去做这些事,而去吝惜粮食,为国家出谋划策的人弄错了。”齐王不听。
几年前,齐国实实在在援救过赵国;现在,却只剩一纸计划。至于魏国,连计划也没有。
秦国攻打赵国之初,魏王征求群臣对此事的看法,大家都认为此事会对魏国有利。孔斌问其中理由,大家说:“如果秦国战胜赵国,我们也顺势向它屈服;如果秦国打不赢赵国,我们就趁它疲惫不堪时予以攻击。”孔斌反驳说:“不对。秦国自从孝公以来,没打过败仗,现在又重用良将白起,哪里有什么疲惫,可被我们利用!”
有个大夫说:“即使秦国战胜赵国,对我们魏国有什么损失呢?邻国受到羞辱,正是我国的福气啊!”孔斌说:“秦国,是个贪婪暴虐的国家,一旦战胜了赵国,必定要把矛头转向其它国家,我担心那时魏国就要面对秦军的进攻了。古人说过:燕雀在屋檐下筑窝,雌鸟哺育小鸟,叽叽喳喳地都很快乐,感到很安全。灶台烟囱忽然窜起火苗,高大的房屋即将被焚,而燕雀面不改色,不知道灾祸就要殃及自己。现在你不明白,赵国一旦灭亡,灾难就会降临魏国。难道人和燕雀的见识是一样吗?”这就是成语“燕雀处屋”的起源。
平都君曾经问魏王:“大王为何不参加合纵抗秦?”魏王说秦国答应把韩国的垣雍转给魏国。平都君认为垣雍是一张空头支票,他具体解释说:“秦赵在长平长时间相持,还没有决出胜负。天下诸侯如果与秦国联合,赵国就灭亡了;如果与赵国联合,秦国就灭亡了。秦国担心大王改变态度,所以用垣雍引诱大王。秦国如果战胜赵国,大王敢要秦国让垣雍易主的承诺吗?”魏王说不敢。平都君又问:“秦国如果不能战胜赵国,大王能要韩国割让垣雍吗?”魏王说不能。
既然各国都在袖手旁观,赵军就难逃覆灭命运。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