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6 胡服骑射
秦武王四年正月,赵国在信宫举行盛大朝会。赵武灵王召见老臣肥义,同他议论天下大事,谈了五天才结束。
武灵王到北边巡视与中山国的边境,到了房子,又去代地,北到无穷,西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然后,他召见楼缓,和他商议说:“如今中山国在我们腹心,北面是燕国,东面是东胡,西面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由于没有强大兵力的救援,这样下去国家要灭亡,怎么办?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离习俗的牵累。我要改穿胡服。”楼缓表示赞成,可是群臣都不愿意。
肥义正好在旁侍奉,武灵王就说:“如今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开拓胡人翟人所住之地,可是找遍世间,也见不到什么良策,能够削弱敌人,用力少而能取得的功效,既不耗尽百姓的力气,又继续先主的勋业。凡是有超凡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如今我要穿胡服,并且骑马射箭,并用这个训练百姓,可是世人必定议论寡人,怎么办?”
肥义回答:“臣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大王既然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就无需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大众商议。从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裸国脱去上衣,他们不是为了满足**和愉悦心志,而是必须用这种方法宣扬德政,以取得成功。愚蠢的人到事情成功了他还没明白过来;聪明人却在事情尚无迹象的时候就能看清,那么大王还犹疑什么呢!”
武灵王说:“穿胡服的事情,我不再犹疑,我只是担心天下之人要嘲笑我。无知的人快乐,也就是聪明人的悲哀;蠢人讥笑的事,贤人却能看得清。世上如果有和我看法相同的人,穿胡服的功效就会不可估量。即便让全部世人都来笑我,胡地和中山国,我是要定了。”于是穿起了胡服。
武灵王派王緤转告叔父公子成,请求他理解并支持自己的举措,做群臣的表率,公子成却说:“中原,是聪明睿智的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可以施行的地方,是诗书礼乐可以推广的地方,是特殊技能可以尝试的地方,是远方之人愿来观览的地方,是蛮夷乐于效法的地方。如今大王抛弃了这些,而穿起远方的服装,变更古来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正道,违反众人的心意,背弃学者之教,远离中国风俗,所以臣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此事。”
使者回去如实禀报。武灵王就亲自前往公子成家中,对他说:“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风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剪发纹身,衣襟开在左边,这是瓯越百姓的习俗。染黑牙齿,额上刺花。戴鱼皮帽子,穿粗针大线的衣服,这是大吴国的习俗。所以礼制服装各地不同,而为了便利却是一致的。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儒者同一师承而习俗有别,中原礼仪相同而教化互异,何况是为了荒远地区的方便呢?所以进退取舍的变化,聪明人也不能一致;远方和近处的服饰,圣贤也不能使它相同。穷乡僻壤风俗多异,学识浅陋却多诡辩。”
武灵王分析现实情况:“我国东有黄河薄洛津,和齐国中山国共有,可是缺乏船只。从常山直到代地上党,东边是燕国东胡的国境,西边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如今缺乏骑射的装备。所以寡人认为如果缺乏船只,住在河两岸的百姓,将用什么守住黄河和薄洛津呢?而改变服装练习骑射,正是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韩相邻的边界。况且从前简主不在晋阳以及上党设要塞,襄主并吞戎地和攻取代国,以便排斥各地胡人,这是愚人和智者都能明白的。”
武灵王最后说:“从前中山国仗恃齐国的强大兵力,侵犯践踏我国土地,虏掠我国百姓,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失守。先王以此为耻,可是这个仇还没有报。如今有了骑射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对我国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却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厌恶变服的名声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耻辱,这不是寡人所希望的。”
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武灵王随即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穿上胡服上朝。武灵王开始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赵文赵造周袑和赵俊都来劝谏,武灵王说:“先王习俗不同,哪种古法可以仿效?帝王们不互相因袭,哪种礼制可以遵循?伏羲神农注重教化,不行诛罚;黄帝尧舜使用刑罚,但不残暴。到了夏商周三王,随时代不同来制定法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制。法律和制度都顺应实际需要,衣服器械都便于使用。所以礼不必只用一种方式,而便利国家也不必效法古代。圣人兴起,并不相互因袭,却能统一天下;夏殷衰败,并未改变礼制,却最终灭亡。因此,违背古制无可厚非,遵循旧礼并不值得称道。如果说服装奇特的人心志浮荡,那么邹鲁一带就不会有奇特行为的人了;习俗怪异的地方百姓都轻率,那么吴越一带也就不会有出众的人才了。况且圣人认为,只要有利于身体就可以叫做衣服,只要便于行事就可以称为礼法。规定进退的礼节,衣服的制度,是为了使平民百姓有统一的遵循标准,不是为了评论贤人的。所以平民总是和流俗相伴,贤人却是同变革一道。”
从此,赵国开始一场深刻的变革。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