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9 刺猬战术
沈尹戌到达息地后回兵,在雍澨打败了吴军,但自己负伤。 由于他起曾经做过阖闾的臣下,所以耻于被吴军俘虏,就对他的部下说:“谁能让吴军得不到我的头?”吴句卑说:“下臣地位卑贱,行吗?”司马说:“我过去没能了解你,你能行。”又与吴军交战三次,沈尹戌每次都负了伤,就说:“我已经不行了。”句卑铺开裙子,把司马的头割下来包裹好,把司马的身子藏起来,带着头逃走了。
千百年来,人们惋惜沈尹戌未能实现其大包抄战术,最后身首异处;也痛恨囊瓦贪婪争功,导致兵败国危。这里,我们不妨做回事后诸葛亮,分析一下沈尹戌的这个战术。
首先看看楚吴两军的总体形势。自从吴军采取“一分为三”战术以来,楚军被拖疲拖垮了,战斗力大受影响,但实力损失不大。吴军这次倾巢出动,又联合蔡军和唐军,但总兵力仍然远少于楚军。三国联军远道而来,深入楚国境内,气势很盛,但不利于久战,速战速决是最佳选择。楚军在本土作战,优势很大,综合国力又比对方强,因此耗得起时间,根本不用着急。楚军的主要问题是战斗力尚未恢复,主帅不得军心和民心。
对于一支数量庞大但战斗力逊于敌方的军队而言,最好的策略是抱成一团,据险防守。这种刺猬战术,也许会被讥笑为保守甚至胆怯,但对方啃不动吃不下,因此不至大败。例如,长平之战时,廉颇死守营寨,虽然损失了几名尉官,但秦军也没有大的进展。只是后来赵国中了反间计,由赵括代替廉颇。他贸然出击,结果主力遭到分割,随后全军覆没。又如,安史之乱时,朝廷在东都失守后,拼凑了二十万兵马,在哥舒翰统率下,据守潼关天险,安禄山的河朔精兵不能前进一步。就在朝廷形势大好之际,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迫令哥舒翰出关歼敌,结果兵马缩减为八千人。
根本原因在于:在通常情况下,据险防守无需高超的战术素养,主要是拼消耗;而主动出击或者在野外转移,敌军战斗力的优势或者将帅的奇谋可以派上用场。因此,对楚军来说,应当主力沿汉水布防,同时在郢都留下足够兵马,以避免吴军偷袭,造成全线动摇。至于扰乱吴军后方,破坏其后勤供应,可派偏军实施,主力不能动。就像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出灌婴卢绾和刘贾,七国之乱时周亚夫派出韩颓当等。
总之,只有等到吴军疲惫不堪时,楚军才可出击。这样看来,武城黑的建议很不妥,应当另行解决皮革问题。而史皇的建议只考虑囊瓦的个人利益,完全不顾决战时机是否对本方有利。
当然,沈尹戌是楚**事的最高长官,也是楚军中的少有出色将领,他确实有完成大包抄的能力。同时我们又假设囊瓦不采纳武城黑和史皇的建议,而是配合沈尹戌的行动,一心一意沿汉水布防,情况又会如何呢?
我们知道,囊瓦的敛财能力确实强,他如能把当中的聪明才智转移十分之一到指挥作战上,那真是楚国的大幸。沈尹戌从汉水边开拔,留下既无胆也无识的令尹,去对抗足智多谋的孙武伍员。同时,根据沈尹戌所担任的官职,以及后来匆忙回军时还有较大作为来看,他当时带走相当多的兵马。大包抄的前提是汉水防线的稳固,而沈尹戌的分兵却平添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即使总兵力少于敌方,也要设法形成局部优势,一点突破,进而撼动全局。如果万不得已,需要分兵,也要分而不离,做到协同配合。考虑到古代的通讯手段,这一点实际上很难实现。
许多军事家都吃过分兵的亏。例如,拿破仑本是集中兵力的老手,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他成功吸引俄奥联军的主力向侧翼移动,法军主力乘机从中央突破,夺取战役要地普拉岑高地,从而大获全胜。而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分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由墨守成规的格鲁希统率,负责追击去向不明的普军,致使该部脱离主战场,成为法军失利的重要原因。
又如我军粟裕大将,最擅长大兵团作战。在一九四七年二月的莱芜战役中,他就抓住校长“南北对进”战术的弱点,集中兵力歼击了北路的七个师。校长吸取教训,改用集中兵力密集靠拢齐头并进的战法。五月,以整编74师为主,整编第25第83师在左右两翼配合,向坦埠进犯。谁知我军更为集中,粟裕不用大的调整,即对当面整编74师形成五六倍的兵力优势,从而顺利实施中央反突破,“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但是,华东野战军于“七月分兵”后,在南麻战役和临朐战役中都未能实现预定的作战目标,打成了得不偿失的消耗战。
因此,沈尹戌的大包抄计划很有创造性,但胜算很低。
论曰:密集靠拢,相互照应;贸然分兵,叫地不灵。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