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2 心知肚明
秦景公十二年四月,郑国的群公子正策划除掉公子騑,公子騑却抢先发难,群公子或死或逃。
郑国公子发公孙辄侵袭蔡国,擒获该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为此高兴,唯独公孙侨不以为然,他说:“小国没有文德,却立有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了。楚国人来讨伐,我们能够不服从他们吗?服从了楚国,晋国的军队必定来攻。晋楚交替攻打郑国,今后至少四五年,郑国将不得安宁了。”子国生气地对他说:“你知道些什么?国家出兵打仗的大事,有正卿做主,小孩子谈论它,将招杀身之祸。”
五月,晋悼公会合鲁国季孙宿齐国高厚宋国向戌卫国宁殖和邾国大夫,在邢丘相会,晋国颁布朝聘时各国所献财礼的规定数目,以避免“乱收费”。
冬天,楚国公子贞攻打郑国,以惩罚该国之前侵袭蔡国。
公子騑公子发和公孙辄打算顺从楚国,而公子嘉公孙虿和公孙舍之打算等待晋军救援。公子騑说:“百姓危急了,姑且顺从楚国,让我们的人民松口气。晋军到来,我们又顺从晋军。恭敬地献上财物,等待大国到来,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拿着牺牲和玉帛,在两边的边境上静候强者,以此庇护我们的人民。敌寇不造成祸害,百姓不疲乏劳困,不也是可以的吗?”
公孙舍之说:“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是信用。小国没有信用,战争与祸乱会时时到来,灭亡的日子就近了。五次盟会的誓言,如今准备违背,即使楚军救援我们,又有什么用?楚国亲近我们,我们却得不到好结果,楚国只是想把我国当作他们的边境城邑,因此我们不能顺从楚国,不如等待晋军救援。晋国国君正直贤明,四军齐装满员.八卿和睦相处,一定不会抛弃郑国。楚军从遥远地方赶来,粮食将要吃完,一定会很快回国,怕它什么?”
公子騑最终拍板,确定服从楚国。他派人向晋国报告,解释被迫接受楚国盟约的原因。智罃派人回复:“国君受到楚国的威胁,也不派个人来告诉寡君,就立刻归顺了楚国。这是国君自己的愿望,谁敢反对呢!寡君准备率领诸侯和你们在城下相见,请国君认真考虑!”
次年春天,宋国发生严重火灾。
此前,鲁成公母亲穆姜拆除国家栋梁未果,被迫迁居东宫。五月,她在那里郁郁而终。
秦景公向楚国请求出兵,准备攻打晋国,楚共王答应了。公子贞却认为晋国国君贤明,臣子忠诚,所以暂时不能与之对抗,以后再打主意。楚共王说:“我已经答应秦国了。虽然比不上晋国,但一定要出兵。”
秋天,楚共王在武城驻军,作为秦军的后援。秦国人侵袭晋国,晋国正闹饥荒,没能回击。
十月,晋悼公会合诸侯攻打郑国。郑国人害怕,只好求和。中行偃说:“要完成对郑国的包围,等待楚国援兵到来,与他们交战。不这样的话,不可能使郑国真正顺服。”智罃却说:“答应他们结盟而撤兵,让楚国人疲劳。我们把四军分成三部分,与诸侯的精锐部队相配,轮番迎击楚军。这对我们来说并不疲乏,楚军却要被拖垮了。这样做,比与楚国决一死战要好。暴露尸骨以求一时满足,不能用这样的办法和楚军争胜。还有大事没有完成,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这是先王的训令。”由于诸侯都不想打,晋国只好同意与郑国讲和。
由于郑国表示服从,十一月,诸侯一起在戏地结盟。晋国士弱制作盟书,里面说:“从今天盟誓之后,郑国如果不完全服从晋国的命令,或者有别的打算,就同这份盟书中所说的一样!”
公子騑急步走上前说:“上天降祸给郑国,让我国夹在两个大国的中间。大国不对我们友好,而以战乱逼迫我们,让我们的鬼神享受不到祭祀,让我们的人民享受不到土地生产的成果,使男人女人辛苦羸弱,没有地方可以控诉。从今天盟誓之后,郑国如果不完全服从有礼并且强大到可以庇护人民的国家,而胆敢有别的打算,也同这份盟书中所说的一样!”中行偃说:“修改这盟书!”公孙舍之说:“已经把盟誓明白报告给神明了。如果可以修改,大国也就可以背叛了。”
智罃对中行偃说:“我们实在没有德行,反而以盟约来要挟别人,这难道合乎礼吗!没有礼,用什么来主持盟会?姑且结盟而退,修明德行,整顿军队后再来,最终必定会得到郑国,何必一定要在今天?如果我们没有德行,人民将抛弃我们,岂止是郑国?如果能够维持安逸和平,远方的人将会归附,要凭借郑国干什么?”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结盟仪式最终勉强完成。对这种盟约的牢固程度,双方都心知肚明。
晋国人没有使郑国真正屈服,所以率领诸侯再次攻打郑国。十二月,攻打郑国的三面城门。联军接着在阴阪渡过洧水,侵袭郑国,最后撤兵。公子嘉说:“可以攻击晋军。他们长久在外而疲劳,同时想着回去,一定能把他们打得大败。”公孙舍之却反对。
楚共王攻打郑国,公子騑准备与楚国讲和。公子嘉和公孙虿说:“与大国结盟,歃血未干就背弃它,可以吗?”公子騑和公孙舍之说:“我们的盟誓本来就说:‘只要是强大的就跟从。’如今楚军到来,晋国不救援我们,那么就是楚国强大了。盟誓的话,怎敢背弃?再说被迫举行的盟誓是没有诚信的,神明不会到场聆听,神明只降临有诚信的盟会。信用,是言语的符节,是善良的主体,所以神明降临。神明认为被迫举行的盟誓不干净,背弃它是可以的。”于是与楚国讲和。
由于母亲去世,楚共王没能安定郑国,就匆匆回国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