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A005 无足轻重

本章节来自于 秦汉帝国的兴亡 http://www.lishu123.com/125/125248/
    A005 无足轻重

    秦穆公十四年,轮到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请求购买粮食。 晋惠公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大夫庆郑说:“国君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给秦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今天,秦国饥荒,请求买晋国的粮食,我们给他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

    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竟不知道夺取,反而卖给我们粮食。今天,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应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

    晋惠公打算听从虢射的意见,庆郑说:“背弃秦国的恩施是不讲亲情,庆幸人家的灾害是不仁,吝惜自己的东西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

    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了,毛能附在哪里?”言下之意是晋国之前抵赖了割地,现在给粮食有什么用。

    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有了患难谁来周济!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失去救援就必定会灭亡,这是通常的道理。”

    虢射说:“给了粮食也不能减少秦国对我们的怨恨,反使敌人增强实力,不如不给。”

    庆郑说:“背弃恩施,庆幸灾害,是百姓所抛弃的。亲近的人尚且会因此而结仇,何况是有深怨的敌人呢?”

    惠公最终决定不给秦国粮食,庆郑退下来说:“国君将会为此而后悔的!”

    庆郑和虢射的意见截然相反,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国家利益与道义之间的关系。

    国家间交往,要确保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这本无可厚非。为了确保本国的核心利益,有时暗中出些“怪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藐视一切道义和公认法则,也会走火入魔。

    首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如在抗战期间,就有多名外国友好人士,不远万里来到敌后根据地。而某架英国轰炸机被德军的多枚高射炮弹击中,有的炮弹甚至直接打进了油箱。飞行员已经绝望,但这些炮弹居然没有爆炸。轰炸机返回基地后,技师从飞机内取出了十一枚完好无损的高射炮弹。炮弹被解体后,人们发现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而在其中一个弹壳里,放着一张用捷克语写的字条,上面写着:“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其次,“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如果处于巅峰时,践踏一切法则,等到自己衰落,要指望别人以道义相待,确实困难。苏德战争初期,数以百万计的苏军被俘,并受到残酷对待。后来战局逆转,就轮到“高贵”的德国士兵倒霉了。北宋进攻南唐时,曹彬焚香禁杀。三百年后,轮到元朝进攻南宋了,忽必烈特别指示伯颜,要他以曹彬为榜样。

    最后,道义关乎国家的形象,守护着国家的中长期利益。

    一战结束后,美英法主导了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和约明确了德国的疆界,又严禁德奥合并。不久,美国因分赃不匀,走向孤立主义,加上法国逐步沦为外交跟班,英国俨然成为欧洲“主持正义”的盟主。

    一九三八年三月,德军“和平”开进奥地利,盟主的唯一反应是提点外交抗议,不久就把维也纳大使馆降格为驻德国的领事馆。

    六个月后,“和平使者”张伯伦在半月内三飞德国,成功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当然,也对该国剩余领土做出最庄严的保护承诺。民族英雄从慕尼黑返回伦敦,手持着一纸《英德宣言》,宣布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

    又过了六个月,斯洛伐克“独立”,捷克随后被德国占领。英国和跟班一起,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照会。同时,首相对国内说明:保护对象已经自行分裂,现在的“捷克”已经不是那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英国自然不用履行当时做出的保护承诺。

    又过了六个月,德国入侵波兰。盟主在最后通牒无效的情况下,果断对德国宣战。在波兰全境沦陷之后,盟主派出大军渡过海峡,与法军一起拼死捍卫波兰的独立。十二月九日,英军出现首例阵亡。

    “静坐战”持续了半年多,在此期间,英法也没闲着。一方面热心援助芬兰,另一方面谋划轰炸苏联油田。两国忧虑几千公里之外的事情,却对近在咫尺而又迫在眉睫的危险视而不见。

    一直以来,盟主努力避免自己的皮肉遭受直接损伤,又要保护本国的军民,让他们不用流血和牺牲。如果能“祸水东引”,那就是锦上添花了。为了办好这些头等大事,所有的“义务”和“承诺”都显得无足轻重。至于实际效果,直到目前为止,前两点确实做得不错,而后一点,结局是一纸《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苏军和德军在波兰的会师。

    不过,到了四〇年四月,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战火蔓延到北欧,英国派出的远征军失利。五月十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遭到进攻,履行“承诺”的工作只好光荣地转交给温斯顿?丘吉尔。由于前任成绩斐然,新任首相的承诺对象只剩下法兰西了。

    丘吉尔刚刚上任,荷兰和比利时就迅速溃败。英法联军按照德国的计划北上增援,德军趁机从中部突破。首相匆忙赶到巴黎,他对于法军没有预备队感到吃惊,又表示为了英国自身的安全,他无兵可派。

    再说北上的联军面临被割裂的危险,只好匆忙回撤,但德军推进的速度更快,最终将联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周围狭窄地区。在随后的大撤退中,绝大部分英军安全回国,而担任后卫的四万法军全数被俘。

    大撤退随即被宣传为一场胜利,甚至是一次奇迹。但是,联军撤退时丢弃了全部重武器,抵达海峡对岸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法国只好指望自己残存的七十多个师了。

    从纯战术的角度考虑,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固守待援,也许是更好的策略。德军势必要拔除这个在自己后方的大钉子,如果联军能长期顶住,这是最好的事情。如果不行,也能消耗部分敌军的力量,又为南面的法军赢得宝贵的时间。实际上,希特勒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联军,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担心过多的消耗会影响之后进攻法国的行动。而在战争后期,希特勒多次拒绝被包围部队的突围请求,严令它们固守待援,实际上是固守待毙。通常情况下,突围能拯救部分部队,而死守就可能被全歼。但是,死守迟滞了敌军的进攻,避免了战线的总崩溃。

    当然,下达残酷的死守命令,需要决策者有壮士断臂的决心,执行者有钢铁般的意志。而在此刻,英国已不愿再为法国消耗一兵一卒,它的头等大事是把英军悉数转运回国。同时,西方军队的惯例是:如果走投无路,就优先选择“光荣的投降”。

    六月中旬,法军全线崩溃。丘吉尔连续两次飞赴巴黎,表达了与法国共存亡的决心。他随后派出援军,数量却是负值:英军在大陆的残兵败将被全部撤回本国。就这样,最坚不可摧的英法同盟寿终正寝。

    盟主总算履行完自己的“承诺”,它随后发现欧洲只剩下唯一的盟友,那就是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现在已经不是皮肉损伤问题,而且整个英国本土陷入巨大危险中。

    幸运地是,德军已经开始准备对苏联的“闪电战”,因此对于进攻英国,一开始是“半心半意”:仅仅使用空军轰炸,其战机的数量和人员的作战经验等优势,几乎被对方的雷达和高射炮所抵消,这无疑是一种“舍长取短”的做法。而到后来,德军干脆变得“虚情假意”:把对英作战作为麻痹苏军的重要手段。因此,大英帝国总算化险为夷。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檀文纬的小说秦汉帝国的兴亡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秦汉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秦汉帝国的兴亡5200秦汉帝国的兴亡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檀文纬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