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之气与人身阴阳
(节选《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本章论述生命之本在于与天气相通,本于阴阳。阐明了阴气、阳气在人身的作用及其辩证关系;指出要顺应苍天清净之气,要适应阴阳变化的规律。
[内经诀要]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 解 读 ]
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是与大自然相通的,这是生命之本,其根本在于阴阳。天地之间,四海之内,人的九窍、五脏和十二节,都和大自然之气相通。阴阳化生五行,人体具有三气,如果经常违反阴阳变化的规律,邪气就会伤人,所以,阴阳是生命之根本。
天空之气清净,人的心志就清明安静,随之,人的阳气就稳固,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这就是顺应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来养生。所以,圣人精神专一,适应天气,通阴阳变化之规律,否则就会使九窍不通,肌肉堵塞,使体内的卫气散失,这叫做自己伤害自己,因为使阳气削弱了。
人体的阳气,像天上的太阳,没有太阳,天空就不会明朗,人体没有阳气,寿命就会夭折而不久长。所以,天体的运行是依太阳而光明,人体的健康是靠像太阳一样的阳气保卫于身体外面。
[内经诀要]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 解 读 ]
由于受寒,阳气如轴枢一样灵活,这样,神气就容易外散。由于暑,汗。烦躁时气不顺畅,口鼻作声;安静时自言自语,体温高似炭火,汗出而热散。由于湿,头好像用东西缠裹一样,湿热不排除时,大筋软短,小筋松弛,软短产生拘挛,松弛会形成筋肉痿缩。由于风邪之气,会造成浮肿。这寒、暑、湿、风四邪交替伤人,会使人的阳气枯竭。
阳气在过度烦劳时会亢盛外张,使人精气耗绝。尤其在夏天,阳盛阴亏,暑热
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最新章节第3章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