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是能够支持你的选择的人。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是赢得友情的前提。你欣赏怎样的人,或者你渴望被怎样的人欣赏,就是你结交朋友的标准。但是,即使是最信赖的朋友之间,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山涛和嵇康私交甚好。但是山涛比较乐于做官,而嵇康则对官场避之不及。有一回,山涛在皇上面前推荐嵇康做官,嵇康听说此事后,大为不快,认为好友不懂得自己的心,因此写了一封信给山涛,拒绝了山涛的推荐,并且与山涛绝交了。
但是,当嵇康担心自己会遭遇不测,托付自己的家人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山涛。他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托付给了山涛,山涛也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责任。
由于政见的不同,嵇康与山涛的友情破裂了。但是嵇康深知山涛是一位值得托付的朋友,他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意。要有怎样的信赖,才能将自己的孩子交付给对方?要有怎样的勇气和仁慈,才能让山涛接受抚养子女的嘱托?这就是真正的友情。
怎样保持纯洁的友情,远离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呢?
这就需要我们有原则地交朋友。如果点头之交都算是朋友,那么朋友就与普通人没有区别了。如果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交友,这种目的就不能算是原则,依据这个标准结交的朋友,也会拿着利益的尺子来衡量你。
保持内心的**和稳定,也是远离奉承之人的一个方法。当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有把握的时候,别人的评价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奉承的人说出来的那些溢美之语,也就自然随风而逝了。
箴言
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菜根谭》
结交有志之士
此四君者,首闻于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上,不甘居于庸碌者也。
——《曾国藩家书》
位高权重的曾国藩有很多朋友,也有很多政敌。因而在他的周围,虽然人来人往,但敌友难辨,只能以品行和志向论友情。他对弟弟说,现在有很多朋友,讲求躬行心得的,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悟道的,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而艺通于道的,有何子贞;才气奔放的,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的,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等,这四位,对我有所耳闻,就主动来拜访我,虽说他们的学问有深浅,却都是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辈的人物。
从曾国藩列出的朋友“清单”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曾国藩的周围有一群才华横溢的青年。但是最后提到的四位,他还专门向弟弟讲了一下籍贯和雅称,说他们“所造有浅深”,但是都是有志之士,这一点为曾国藩所称道。
在历史上,能够结交成为朋友的人不一定都是完全的志同道合者,也许主张会有区别,但是共有的大志向和大气魄却让他们拥有不一样的友谊。
鲁迅与胡适既是北大同事,又为《新青年》同仁,在“五四”中并肩战斗过。五四运动后期,随着《新青年》杂志的分裂,胡适与鲁迅日渐分道扬镳,走进了不同的营垒。
胡适的“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整理国故”、“钻入研究室”乃至后来的“好政府主义”主张皆为鲁迅所怀疑和轻视。鲁迅对胡适这些主张最严厉的谴责是他不点名地称胡适为“向日本人献上‘攻心菜’的学者”,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被胡适当成灵魂的“新月社”被国民政府查封了,鲁迅也没有只言片语的同情或慰问,反而说他们是《红楼梦》中的焦大,被贾府塞了一嘴马粪。鲁迅说他所有的批评都是对事不对人,敢于“横刀冷对千夫指”,也能“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身铮铮铁骨,绝不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最新章节上卷 第10章 推诚交友 (2)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