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掉南陈、统一天下,杨坚得到的除了江南大好河山、千万黎民百姓外,还有一群需要认真甄别和对待的南陈君臣们。
这群人已经在广阳门前出过一次“场”了,现如今,杨坚露一手的时候到了。
杨坚干的第一件事情是杀人。隋公开处斩的南陈君臣中,被高颎砍了的大美女张丽华是第一个,接着杨广在建康时又公开干掉了施文庆等5人,现在杨坚又杀掉了4个,正好凑足了10人之数。
这4个人是南陈都官尚书孔范,散骑常侍王 、王仪,御史中丞沈 。孔范的雷人往事我们已经有所耳闻,因此丢了性命,简直再合适不过。王 曾经在北周灭亡之际与韦鼎一道做过糊涂使者,为人刻薄狠毒,夺人性命无数,如今只赔上一条性命,让人感叹天下竟有如此合算的买卖。王仪是个马屁精,为了讨好主子,非常肯下血本,是难得一见的好奴才、好小弟,陈叔宝喜欢美女,王仪自忖两个亲生的女儿姿色不错,便毫不犹豫地送给了陈叔宝;对于这种人,杨坚当然也要毫不犹豫地送他上西天。沈 手握审判大权,擅长刑讯逼供,大隋的刽子手手起刀落时,也许围观者中有不少人觉得,应该先让沈 逐一尝尝他曾经施加到别人身上的种种酷刑,如此干脆利落地砍了他的脑袋,那是便宜了他。
对于前南陈皇帝、曾经对杨坚指手划脚的陈叔宝,虽然并没有得到贺若弼许诺的归命侯的爵位,但杨坚待他也不薄。当然,这也不能不薄,对方毕竟也曾做过皇帝,也许他对江南百姓还有些许影响力,对他好点儿“天经地义”;更何况对被俘之君行仁义之道,正可显示杨坚的博大胸怀,何乐而不为呢?厚待陈叔宝更有一层深意,正如当今许多国家的新一任元首不会查处前任即使再明显不过的罪行,只为自己将来可以享受同样的待遇埋下伏笔。当然,这层意思杨坚不会去深思,旁人更不会提起。
杨坚不但对陈叔宝的赏赐十分丰厚,还时不时地抽空见见他、唠唠家常;上朝时特别准许他居于三品官员的位置;凡是陈叔宝参加的宴会,一律禁止演奏江东音乐,生怕他触景生情、思念故乡、心生悲伤。
杨坚明显多虑了,陈叔宝爱的只是酒色,江山在他心目中狗屁不是。来到大兴后,陈叔宝发现北方的酒可比南方的酒猛烈多了,喝起来更加过瘾,动不动便跟子弟们开怀痛饮,直至喝得酩酊大醉、人事不省,这帮人每次竟然能喝一石酒(120斤)之多。
我们无法确知他每次聚众喝酒能有多少人,但想必杨坚也不会让他有多么大的召集人员的能力,人数想来不会太多,而一石酒则显得过于惊人,连杨坚都为之惊愕,专门下令命陈叔宝有所节制。
不久后,杨坚想到这家伙毕竟是亡国之君,也许这是在借酒浇愁呢,又下令让他随意去喝。杨坚实不知,江山并不在陈叔宝的心中,这愁又从何而来?
对于押解至大兴的南陈皇族成员,参加完献俘仪式、满足过杨坚的虚荣心后,他们的利用价值骤减,只有被遣散的份儿了。杨坚随即以他们集中在大兴存在一定的威胁为由,把他们分散到各偏远郡县务农去了,还要求他们要自力更生,并允诺逢年过节都会赏赐他们衣物。这些昔日的贵族们能保住性命已该谢天谢地了,还有谁会奢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杨坚实在厌恶任忠当初的背主之举,可任忠毕竟是主动投降、又立有战功,不但不能杀掉,而且还得赏赐,杨坚只得无奈的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任命归任命,杨坚也找了个机会狠狠地羞辱了任忠一番。杨坚在公共场合公开宣称,我真后悔没有在平定江南之际立即诛杀任忠;他受人荣禄,理当以死相报,反而借口说已经无能为力,比起弘演剖腹,那可差得太远了。
杨坚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想当年,一位名叫弘演的忠臣竟然剖开腹部,把主子、卫国国君卫赤的肝脏藏到了腹中。这样的忠臣是被重点讴歌的对象,也是历代主子希望臣子学习的楷模,杨坚拿弘演说事儿,羞辱任忠尚是次要目的,借机教育臣子才是首要任务。
不过任忠这个老头的神经足够强硬,被杨坚如此羞辱,人家照样活了下去。可有一位却受不了杨坚的羞辱,一命呜呼了,这个人是司马消难。
司马消难是位可怜的主儿,总是不安于现状,不停地“跳糟”却又越混越差;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总是做出错误的、让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落到如此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当年,被称为“叔父”的司马消难反抗“侄子”杨坚未果,狼狈逃往江南、投降了南陈,如今,又成为隋的俘虏被带回了大兴。对于这位让人气得牙疼的老同志,杨坚不好杀他,毕竟司马消难或真或假地做过杨坚的叔父;杨坚也不想杀他,过于简单地要了他的性命怎能平息杨坚心中的怒火?要知道杨坚的心胸实际上是比较狭窄的。
不好杀又不想杀,杨坚干脆下令赦免了司马消难的死罪,把他发配给乐户做奴。乐户是那个时代专门从事吹拉弹唱、供有权有势者取乐之人,属于贱民之列,地位极其低下。司马消难给这种人做奴仆,别提地位的高低了,甚至地位这个词已经与他无关,如果希望准确自我定位,恐怕只能不把自己当人看了。
司马消难虽然辗转大江南北,但都混得不错。在北齐,皇帝是他的老丈人;在北周,他成了皇帝的老丈人;在南陈,他又官居司空高位。如今倒好,混得简直没有人样了,司马消难如何咽得下这口气?
十几天的乐户奴仆生活后,司马消难未能消除眼前的劫难,眼看着这不消停的一生就要划上句号。杨坚得知消息后,不会放过这显示仁义的大好时机,下令赦免了司马消难,还特别召见了他。司马消难那要死的模样让杨坚瞻仰了一把、好好地过了通瘾之后,终于一命呜呼了。
杨坚的做法也许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对于司马消难,我们实在打不起同情的勇气,只能奉上一句,慢走,不送!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