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穆轩被调到县水产公司担任经理,王淑祥一家又回到县城。虽说穆轩住在公司,王淑祥仍然战斗在农村一线,但穆轩能时常回家,母亲王廖氏也经常往来照看孩子们,让王淑祥踏实了很多。他们从房产租下了西花园的一间西厢房,并在有条件之后买了下来。待相邻大院的三间正房出租时,他们租用下来并搬到了正房里。在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又买下了院内的两间东厢房和一个棚子。六六年唐山大地震时,这些房子有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防止危险,他们在院子里盖了两间半的半永久正房。
西花园的对面是东花园,东、西花园中间的那条街,是县城的主路段。
那时的昌黎,文化生活内容特别丰富,西花园就是县京剧团和农民宣传队所在地。街口,就是县里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南面是大礼堂,礼堂的南面是工人文化宫,对面又是皮影剧院。电影院也在不远的另一条街上。
闲暇时,王淑祥和穆轩总要带上孩子们看戏、看电影、看运动会、看篮球赛,参观动物展等等,让孩子们丰富知识,也为她们增添乐趣。
平常放学时,孩子们就在大姐的带领下,或去剧团看排练,或去钻到台下看如何演皮影,更多的时候是安安静静地坐到阅览室里面看图书。她们像干渴的小树苗一样饱吸着文化的雨露。
作为水产公司职工,买鱼虾比较方便,穆轩拿出部分工资常常购买海产品,为女儿们补充营养。
因为王淑珍和穆轩都是建国前参军的国家干部,所以他们的工资比一般人要高。除了应付日常开销外,他们比一般家庭还多支出一个项目,就是买书。
王淑祥喜欢买书、订杂志。《毛泽东选集》、《鲁迅选集》等等逢出必买,《参考消息》、《红旗》杂志每年都订,方志敏的书、描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书,都在她收藏的范围内。
这个好习惯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书店,是她们最爱光顾的地方。那个时候书的品种不多,经常是刚刚一种新书上市,很快就会插到她们家的书架上。
三个女儿买来的书并不限于自己阅读和收藏。她们用大头钉在废纸上扎上孔线,在背面分别写上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的字样,发给全院的小朋友,让他们以此作为“钱”,到家里来按价借书。
连环画、小人书、散文、小说吸引了院内的十多个小朋友,他们纷纷到家里来借书、还书。
王淑祥和穆轩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这一切。
女儿们和院内的小朋友玩成一片,还和大人们学着在菜园里种菜、给全家人做饭,也学了做鞋、缝补衣服、钩织物品等简单知识。
那一段,是王淑祥一家最温馨、最欢乐的时光。
可惜的是,那段时间太短暂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