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122章 太史慈劝降(上)

本章节来自于 三国风云录 http://www.lishu123.com/11/11731/
    诏安的祖郎被孙策安排捉贼,真不知道孙策是对他有意戏弄,还是鉴于他以前的工作对贼人熟悉。



    不管怎么说,祖郎到底是归顺了。



    很快,“丹阳太守”太史慈,也归顺了。



    太史慈的归顺,让孙策如虎添翼。但想起前几日的二人恶斗,孙策还是颇心有不甘的问道:“当初咱俩在神亭相遇,死斗几个回合。倘若当日你抓了我,会怎么做?”



    作为败军之将的太史慈,态度很是坚硬:“可能从重,也可能从轻。未可量也。”



    孙策当然理解,各为其主,当誓死卖命。于是亲自解除太史慈的绳索,动情道:“从此之后,跟着我混吧。”



    收了两员猛将的孙策,触手并没有就此停止,为了争取更多的未来资本,孙策不得不又收了虞翻(之前王朗的手下,给王朗出谋划策)为将,其他又如贺齐、全柔等等。之所以不停的收买降将,除了缺兵少员外,还有为了收买人心——江东所有士族、豪强、民众的心,进而收买全天下人之心。



    孙策深知一点:大棒固然很爽,但红枣同样必不可少。



    这降将之事,你说愚蠢就愚蠢,你说聪明也聪明。但这事一般人做不来,原因有两点:其愚蠢之处,便是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给仇人好言好语好酒好菜。其聪明之处,就是这样做的后果,仇人会怎样不清楚,但外人肯定会叫好。古人所谓的“杀降不祥”大概是为了杜绝虐待俘虏的现象发生,才出现的治军警言。慢慢的,后人才发现,万事留一线,将来好见面,杀降不对,不好,不乖。



    没有强壮的忍耐力和超高的远见智慧,充其量是将才,不是帅才。



    志得意满的孙策,继续前进,他要去找刘繇,问他点事情。



    很可惜,刘繇在豫章病死了。



    孙策很伤心,于是写信给豫章守将华歆,对他说:我孙策来此,并无作战之意,只是想问问刘豫章几件事情,既然他已经仙逝了,那就算了,你打开城门,我进去休息休息。



    华歆为刘繇部下,在刘繇兵败孙策,躲到豫章后,便有人劝他:刘繇不过愚腐之人,不堪大任,不如你现在夺了他的位子。



    华歆不是傻瓜,毕竟刘繇属于朝廷命定的官员,杀了刘繇,无异于跟朝廷作对。这笔账,他可是算得很清楚,于是摇摇头:以后此事,不可再议。



    收到孙策蛮横无理的信件,华歆倒也干脆,不予理会。



    孙策当然知道这个后果,也并不急,只是召集众部将商议对策。



    太史慈觉得自己并非孙策嫡系,外加曾跟孙策干仗,并且差点要了他的命。然而,孙策却并不记仇,还把自己这个降将,安排了一个挺重要的职位,心中感激不已。于是,主动请缨道:“倘若明公对我信任,则我去劝降华歆。”



    孙策眼前一亮,开会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拉人入伙之前,总是要看看这个人对事业的忠诚度嘛。君不见,梁山好汉各个人命在手,否则,不准上山。只有如此,才能同心同德、同酒同肉、同床同席,总之,一切以“同”为最。其口号便是,好基友,一辈子。



    太史慈继续说道:“我为明公探知华歆的底细,是攻是降,便由明公决定。”



    孙策连连称号:“不知子义需要多少兵马?”



    太史慈想了想:“几十人便可。”



    此时的孙策军队,已经发展到了两三万人,可依旧让孙策感觉捉襟见肘。原因无非几点:连年征战,士兵苦不堪言,导致作战情绪低落且抵触。二来,此时正在准备讨伐刘勋、黄祖,因此,粮草有些紧张。而豫章郡说到底,在战略规划上占了一小部分的地位,于此时的孙策而言,意义并不大。



    此时听到太史慈说,只要几十人,孙策如何不好高兴?一将而抵百万雄兵,诚如斯言啊。



    第二天,孙策为太史慈摆酒送行。



    这里,既没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基友情感,也没有“霸陵垂柳又伤别,一杯素酒万里尘。”的君臣之爱,更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互相吹捧。有的,只是不放心、隔阂跟猜疑。



    太史慈饮了一碗酒,道:“明公就此别过,我太史慈去去就来。”



    孙策点点头:“这‘去去就来’是多久?”



    太史慈回答道:“六十天。”



    孙策称赞道:“好,那就一言为定!”



    望着太史慈一骑绝尘的背影,孙策身边的诸将怀疑道:“太史慈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明公,你这是放虎归山啊。”



    孙策当然知道这种后果,但古训说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已经把话都说明白了,再反悔可就太让人贻笑大方了。于是强装笑颜道:“子义若是背叛我,他还能去哪里呢?”



    诸将摇摇头:“天下之大,以太史慈的名声和武功,能去的地方太多了。投奔袁绍、曹操也未可知啊。”



    孙策断然道:“以子义的聪明,他定然知晓一事。袁绍和曹操固然实力强大,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子义肯定不会前去投奔。为什么?因为没有他的用武之地。”



    的确,跟着强人混虽然很好、有面儿,但一个武将如同谋士,不能尽展自己的才华,又何必跟着他们?



    诸将断定,孙策这次看走眼了。肯定看走眼了。



    太史慈自然不是没准备而来,在见到华歆之前,已经其为人的底细摸排清楚了。



    其大致简介如下:华歆,字子鱼,今山东禹城人。



    汉灵帝时期被举孝廉,后来生病辞官。何进夺权,将他招致身边,任尚书令。



    公元188年,天下大乱,豫州刺史王芬想要废除汉献帝,邀请华歆加入。华歆当然拒绝了,这种大逆不道的事,聪明人都不会参与。



    公元190年,董卓迁都,华歆又生病,从蓝田来到南阳。此时的袁术便在南阳,于是,华歆给袁术出谋,让其攻打董卓。这种要命的事情,袁术当然不会参与,当下便拒绝了。



    深感袁术无用的华歆,便离开南阳,来到了徐州,任豫章太守。



    在豫章任上,华歆克己奉公,清正廉明,深受地方民众爱戴。



    六年后的公元196年,刘繇病死,华歆的手下规劝他为豫章之主,华歆断然拒绝了。



    通过华歆的简介,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大致为人:??只适合做官,不适合打仗。



    他是彻底的文官,不是大体的武将。仅此而已。



    所以,太史慈才敢打包票,率领几十人来找华歆。



    文官最好对付,因为他们讲究规矩,讲究情义,讲究道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闻风的小说三国风云录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三国风云录最新章节三国风云录全文阅读三国风云录5200三国风云录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闻风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