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123章 太史慈的劝降(下)

本章节来自于 三国风云录 http://www.lishu123.com/11/11731/
    ?的确,倘若时间戛然而止,留下的除了累累枯骨,便是无尽的洪荒。于此来说,时间也便没了意义。悖而论之,时间的存在,不过是人类臆测出来的,以便更好的管理事情、处理事务、完成意愿。而时间到底是什么,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



    但时间是绝对公允的,无论它是什么,都不得脱离二十四小时制度。从这一点来讲,法律在时间面前的公正性,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和惹人发笑。



    太史慈安静的坐在华歆对面,他在揣摩,这位历经何进、董卓、袁术这些或愚蠢,或霸道,或幼稚的高官政要后的老家伙,能有什么理由来拒绝投降。



    华歆也在想,这位素来以“忠义”著称的武夫,能有什么理由来规劝自己投降。



    一时间,屋内充满着静谧而又??隐晦的气氛。



    ?时间就从二人秘而不宣的含笑中,悄悄溜走。它在观察,到底是哪一个按捺不住等待的煎熬,来利用自己,完成意愿。



    很显然,华歆等得起,太史慈等不起。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太史慈觉得已经等待了太久。他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一个于自己意义不大的人身上,也不像再把光阴,浪费在此等虚无缥缈的人事上。他要建功立业,要名垂青史,这些,华歆都给不了。能给的,只有战争,准确的说,是一个人。



    于是,太史慈主动打破沉默:“慈已叨扰太守多日,今天便要离开了。”



    ????华歆眉毛一挑,哦了一声,故意劝道:“子义可再多住些时日,老夫也可多与子义讨论讨论这家国天下之事。”



    太史慈暗骂一声:老匹夫,我太史慈没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便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而今你却拿家国天下事,倚老卖老,来羞辱我不懂忠义!



    脸上却尽是一派要回家的喜悦之情,拱手道:“这些日子以来,与太守大人聊尽天下大势,对太守的眼光和分析,太史慈十分钦佩。然则,要离开时,还是有一言相劝,还望太守大人休要怪罪。”



    华歆慨然一笑,心中道:早知道你憋着话??,但我就是不挑明说,我也不问,你爱说不说吧。



    太史慈见华歆并没有刻意排斥,于是朗声道:“我觉得华太守不忠不义不孝!”?



    这无异于一颗平地炸雷,华歆猛然站起,眉头凝成了疙瘩。在古代,这句“不忠不孝不义”,基本与今日“你是王八蛋、混账东西”等话意义相同?。



    见华歆站起,太史慈心里不无得意:老匹夫,你羞辱了我,我便原话奉回。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直报怨,才是我等武将的座右铭。



    华歆又颓然坐下,他想清楚了,这位后生晚辈,是在刺激自己。从他踏入豫章郡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然清楚了他的用意——规劝投降。等了这么些日子,太史慈也仅仅是该吃吃,该喝喝,啥事都不往心里搁,让自己曾一度怀疑,他只是想要离开孙策。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太史慈之所以一直以来都不提投降之事,是因为他极为聪明的在笼络人心。确实,自己这不也跟他熟络了吗?



    想到这里,华歆不无恼怒的问道:“子义这话从何说起?给个理由先。”????



    太史慈清清喉咙,说道:“而今天下群雄并起,圣上被董贼挟持,导致颠沛流离,忠君者,莫不摩拳擦掌,以为效忠,让圣上得一片安乐之地,重著九五之尊。然而,太守大人却只知安享豫章,不思圣上,何来忠君之说?”



    听到太史慈这么说,华歆内心如五江翻倒,气脉逆流,心中恶狠狠的骂道:好你个太史慈啊太史慈,这种说法,完全是污蔑!想我一个小小的豫章太守,即便再有能耐,能与袁绍、袁术、曹操比之万一吗?你这完全就是不分曲直好坏,颠倒黑白,偷换逻辑啊!我不服,我要上诉!



    见华歆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太史慈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说到了华歆的心坎里。



    这规劝之事,便是如此,无论是好话还是坏话,无论是上谏君王,还是下说黎民,要想对方全神贯注的听你说话,就要危言耸听几句,就要直击他们的心理要害。否则,白开水营养于身体,白开水的话,却无人想听。



    太史慈继续道:“豫章郡,不过我汉室江山一弹丸地也。大丈夫生于世间,当统领三军,驰聘天下,以报君恩之泉涌,为宗族争光,成后人百代师!然而,华太守却坚持固守如此弹丸之地,以虚伪的‘忠烈’为名义,固执己见,阻挠孙将军欲护汉室之心。试问,华太守之祖上,可有此训?即无此训,又何谈孝道?”



    华歆为人迂腐,对圣人言,如数家珍,并一生为恪守之道。今天在太史慈看来,自己拒不投降,竟然是反了古人之训,违了祖上?????阴德!这是何等的强词夺理?是何等的肆意污蔑?若你孙策真心想维护大汉正统,则与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既如此,我又怎是阻挠了你前进的脚步?



    平复一下心情,华歆还想听听太史慈接下来的“义”字作何解释。



    太史慈见他并不动怒,于是干脆道:“华太守为读书人,自知为官之道,乃为军士。然,几千军士所为何来?为的是升官发财,为的是光宗耀祖!所以对太守不离不弃,概期望能随太守克敌制胜,能屡建奇功。以后衣锦还乡,门楣光耀,全都指望于太守。他们如游子归入父母之怀,幼弟依赖长兄之臂。但他们发现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太守自坚守豫章以来,可曾立半寸之功?可曾让他们获取一分之利?没有!??你不顾他们嗷嗷待哺之心,坚守城池不出,让他们的期望成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试问,一旦孙将军破城之后,太守可还为太守,他们呢?有的可能不服将军,落魄还乡,有的可能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如此一来,太守又有何义可言?”



    太史慈说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说到最后,可能也是想到了自己为武将的悲哀之处,竟然动了些许真情,脸色微微涨红。



    华歆听完,长久的沉默不语。



    是啊,之所以豫章能存,靠的就是这些军士。而这些军士之所以不离不弃,哪里是因为什么忠君报国,不过是因为期望能升官发财。



    太史慈见其不语,起身道:“太史慈就此别过,还望华太守能够三思。”



    看着太史慈渐行渐远的身影,华歆默然叹了口气。看来,这豫章迟早是孙策的。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闻风的小说三国风云录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三国风云录最新章节三国风云录全文阅读三国风云录5200三国风云录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闻风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