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 6、被批的知青

本章节来自于 边境插队手记 http://www.lishu123.com/10/10504/
    6、被批的知青

    新知青刚到,办了一周学习班。

    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开了一个批判会,批判的对象是其他两个生产队的老知青。

    1969年3月,迎着中苏两国在珍宝岛的战火,以68届初中生为主的老知青来到边境插队。一年过去,他们都经历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

    大队党支部书记郭木森在批判会开始前说:老知青绝大部分都是好的,但也有害群之马,就是这两个,他们偷鸡摸狗,还不服管教,情绪对立。

    批判会上列举了他们的种种言论:

    谩骂贫下中农和生产队干部是“土八路、狗队长”;

    说“插队落户是坐大狱”;

    说“大小便就是‘吐故纳新’”;

    说“不久后知青和农民要有一场武斗,知青联合起来夺权,共同对付东北佬”;

    说“再过二年后,这里就是知青的世界”……

    还说他们收听苏修敌台广播。

    这两个知青当年也就十七八岁,从学校红卫兵到接受再教育,一下转不过弯来,结果,竟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右派”、“立场反动”的帽子。

    不知道他们的父母知不知情?

    学习班还参观了百年老松树,老松树是有点来历的。我们插队的地方,就在爱辉古城里。

    300年前,这里是清朝黑龙江省府所在地,统辖着黑龙江两岸。

    1858年第二次鸦片

    战争,清政府失败,在爱辉古城同俄罗斯签订了《瑷珲条约》,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领土拱手让给了沙皇。

    老松树,就是在签约第二天,双方在魁星楼前栽下的。

    但如今的爱辉古城,只是爱辉公社的所在地,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屯子而已。

    在参观爱辉为备战挖的战壕和地道时,边防连派战士来给我们讲边境斗争的策略,有几句话印象深刻: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先礼后兵,后发制人。不斗则已,斗则必胜。有理有利有节,把爱辉古城变成地下爱辉。反派遣、反情报、反越境、反策反。等等。

    还有两位老人来给我们回忆了1900年俄**队把中国人赶到黑龙江砍杀的经历。那年,俄罗斯夺去了对岸原属中国的江东六十四屯。

    从此,原本是中国的内河――黑龙江,变成了两国之间的界河。

    大队党支部还介绍了生产队的基本情况:

    农民50户220人,知青53人,插队干部2人;240多晌土地,38匹马,7辆胶轮车,9辆木轮车。

    我们很庆幸,爱辉一队的老知青还都不错。

    在学习班上,大队党支部介绍了爱辉一队有三个老知青下乡后,把自己名字最后一个字改成了边疆的疆。

    这让我们

    边境插队手记最新章节6、被批的知青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七里夫子的小说边境插队手记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边境插队手记最新章节边境插队手记全文阅读边境插队手记5200边境插队手记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七里夫子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