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照明弹
出了关外,裸露的黄土有了零星的残雪,再向北,变成了茫茫的雪地。
4月7日上午10点,火车到了北边铁路的尽头──北安镇。
在铁路路基旁,我捧起一把白雪,那雪干干的如粉一般。我忍不住把它们放进了嘴里,在火车上三天多,水不够用,太口渴了。
冰凉的,有些煤烟味。
我们换乘汽车驶入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以及它的北面呈西伯利亚地貌,起伏连绵的山坡上,一望无际的白桦林,厚厚的积雪在灿烂的阳光下格外刺眼,引起大家阵阵惊叹。
汽车翻山越岭,一路上剧烈地颠波,坐在后排座上的云龙人比较高,一不小心,头把汽车的顶蓬撞了一个洞。要不是戴着羊皮帽,也许要闹个脑震荡。
八个多小时后,车停了,车窗外漆黑一团。
突然,远远地望见晃动的火把,传来了热闹的锣鼓声,老乡踩着雪道前来迎接我们。
目的地──爱珲到了。
老乡和知青相拥在一起。
谁知,“啾”的一声尖叫,一个亮点升向高空。
知青问:“放焰火了?”
老乡说:“鬼哪!我们在这儿深夜敲锣打鼓,把老毛子闹懵了,放照明弹想看个究竟呢!”
照明弹缓缓降落,如同白昼。
我看见了爱珲古城,看见了冰封的黑龙江,看见了两岸对峙的岗哨。
苏军岗楼上的士兵也一定看清了,又一批身穿统一绿色“知青装”的年轻人,来到了剑拔弩张的中苏边境线上。
我们的知青点,是一个破败的清真寺。
三幢房子围起一个小院,院中央有几棵高大的落叶松和杨树。北面正房的外窗和门檐上雕着花纹,廊柱上的油漆已经斑驳,那是女知青的宿舍;南面偏房很简陋,但也是青砖铁瓦,是男知青的宿舍;东面靠江的房子不大,是我们的食堂。
从食堂的窗口望出去,是宽约五六百米的黑龙江,对岸苏军的岗楼有月光下历历在目。
一年之前,上海已经有25名知青插队在这里。
他们后来被称为老知青;而我们这批来的27名知青,后来则被称为新知青。
老知青对新知青的到来显得兴高采烈,早就烧好了香喷喷的大米饭和豆腐汤。
“东北的大米饭真好吃!”对一直在大城市里吃陈粮的年轻人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粒粒晶莹通透的米饭。
“还有这豆腐,香!”东北大豆磨出来的豆腐,的确结实又新鲜。
肖明三口两口吃完,端碗想再添。
做食堂的老知青昊宇笑笑说:“没了,就这些,专门给你们准备的,我们老知青都没份的。”
&nb
边境插队手记最新章节5、照明弹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