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三十五章 天降祥瑞

本章节来自于 宦海风流 http://www.lishu123.com/0/968/
在众人的努力下,文裕县的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丁晋还不满足,他认为虽然自己的一些政策表面搞得热火朝天、天翻地覆,也为自己博得了赞誉和政绩,实际,对农民来说,暂时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农业生产毕竟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如果不坚持下去,不继续发掘更多、更好的刺激和改良办法,得意忘形,暂时的成效转眼便会成空。

    索秀玉半是奉承,半是敬服地道:“大人为民之心,吾辈实在汗颜。惜本地农产荒芜已久,yù要清理,必定耗费太多jīng力,望大人保重身体为好。”

    丁晋诚恳地谢过索秀玉的关心,这段rì子,他确实是忙坏了,十多个乡里,今天到这个地方视察、训导,晚又会连夜赶到下个乡里,准备明天的“讲演稿”和督察工作,有时,甚至还需要亲自下到田里,和农户们耕种庄稼、聊天攀谈,切实了解百姓想法和所需;如果县署有重大事情,又必须急急赶回去处理,不说其间过程的耗心费力,就是山路的颠簸,也让人极为难受。

    所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大部分基础工作已经做完,不能说以后可以高枕无忧地等待收获,但确实是可以不用再四处奔波了,也就是度过了最艰难的步:建设期,进入了第二步:维护期。以后如能维持好现在大好地局面,收获的时间,也不会太遥远。

    新作物的培育、田地土壤的治理告一段落后,丁晋并没有将农业方面的工作完全抛下不管,而是采取了任命得力人员专职主管、自己遥控地办法。进行有限度地“zhèngfǔ干预”。

    这里说的干预。是好的“干预”,因为农民毕竟在某些方面欠缺足够的见识和眼界,需要“专业人员”的指点和督促,再者,官府地一些好政策。也能促进农民地生产积极xìng。

    比如。丁晋为了保护劳力。禁止一切非公地徭役摊派,并同时减少公事中的摊派数量,为农户保留足够的壮劳力。而在以前。衙门里有工程要摊派,地方过公差要摊派。礼房修建校舍要摊派,团练使编练武装要摊派,工房督修城垣要摊派,粮房库房起造仓囤要摊派,来一任官员去一任官员,举行欢迎或欢送仪式,也要摊派;还有迎接“圣谕”更是大地摊派。

    如果,单纯看分摊在每个百姓头的徭役,可能并没有多少,但是实际,因为很多富户和富裕农民、商贩,会通过缴纳钱物地办法,逃避服徭役的义务。因此,最后这些林林总总的力役、杂役,会集中摊派在那些贫困的农户头,而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便是种田,如果徭役的时间正好赶在农忙时节,便会耽误农业生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生活。

    举一个例子,便能看出这些农户承担的徭役是多么频繁。按照习俗,迎接“圣谕”需要笙箫鼓乐、吹吹打打,以营造出一种天恩浩荡、全民同喜的情形,而且照例还需要有和尚道士一起来凑热闹,如同做“水陆道场”一般。

    可惜文裕县却是一个偏僻的小地方,丁晋也是个节约务实的人,不可能因为每年不过数次的迎接圣旨事务,便专门组织一个恭接圣谕的“乐队”,铺张浪费。于是,这些事情通常便会请来那些“民间艺人”,以“服徭役”的形式完成。

    话说,今年入夏的时候,小皇帝过十二岁生rì,朝廷派来一位“宣告使”,到并州来传达小皇帝过皇岁并实行大赦的“圣旨”。到了文裕县宣讲的时候,丁晋赶紧让人请来民间艺人和和尚道士们,充当欢迎的阵容。

    但是,在恭迎的过程中,丁晋发现有个光头和尚位置站错了,这不应该是久经阵仗的和尚应该犯的错误。幸好,“宣告使”并没有发现不妥,敷衍了事地宣完圣旨后,便急忙躲进了凉快的厅房中。

    事后,丁晋找来那名光头,责问他是怎么回事。光头在酷热的太阳下,站得已经有点头晕脑胀,此时也顾不惧怕县令大人的威严,发牢sāo说:俺本来就不是什么劳什子和尚,年初已当过文宣王了,现在又差来当和尚,还没轮到俺服役的时间呢。

    周围的人听了无不笑疼肚子,原来这家伙竟然是个假和尚。

    丁晋随后责问负责此事的小吏,才明白其中的内情。原来,文裕县历来便缺少红尘方外之人,以前遇到这样的事情,通常需要到并州城,高价恭请那些庙里、观里的“大师”们来文裕县充当临时的欢迎嘉宾。

    而丁晋担任县令后,一向勤俭朴实,俗话说“有所好,下必效焉”,下面的官吏们,不管是真心佩服他的作为,还是有意奉承巴结,都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节俭”。所以这个小吏才会为了节约下一点钱,从当地百姓中寻找了几个家伙充当假和尚陪位。

    从这个假和尚的事情,可以看出当地百姓服徭役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丁晋便是顾虑于此,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摊派准则”,尽量避免在那些非公务的项目摊派徭役,即便是无法避免的摊派,他也希望能尽可能少地占用人手。

    在纯粹以“人力”为工具的古代农业生产,只有保证足够的人手,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而当年文裕县农业的丰收景象,也恰恰从一个方面验证了这一点。虽然,能获得丰收,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但要是没有足够地劳力,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成果。

    丁晋在农民交田赋的事务,也做了开创xìng的改革。虽然这份改革,是建立在他长期的印刻在百姓心中的威严和良好声誉地前提下,不过。最后能畅通无阻地执行下去并顺利完成。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和困难,也是丁晋之前想不到地。

    在以前,官府催粮征科,通常需要组织派遣大批的衙役公差,下到乡里。通过半强制xìng的手段。向百姓征收催要。很多时候。遇到一些刺头人物,衙役们不免要和对方发生一些激烈的争执甚至争斗。

    从每年征收田赋的时候,县署地监狱。总是被那些拒交粮食地“刁民”挤得满满当当地情形,便可看出。这是一份非常艰巨,非常不容易完成的任务。

    但是,今年丁晋的改革手段是什么呢?他竟然只在县衙外面地“八字墙”和各乡里、各里坊的“公文壁”张贴了一封“催科征田赋”,面写交粮赋地rì期、名单、数量,然后规定了截至的时间,不派虎狼吏胥下乡催欠,换句话讲就是征赋归征赋,但不放“虎狼”出来。

    对于丁晋这番做法,县署官吏,有的反对,有的赞成。赞成的不免巴结拍马之辈,也有些是真心爱护百姓,不想虎狼衙役们趁机在下面兴风作浪;而反对的,倒大部分是考虑到这个太过温和的办法,只怕对愚钝的百姓行不通,虽然朝廷力主“教化、仁慈”为先,但百姓愚鲁刁猾,只怕未必会领丁大人的情义,反而会认为衙门软弱可欺,更坚定逃税赋的决心。

    丁晋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农户确实有一些刁钻狡猾的习xìng,但他们总得来说,是一群胆怯、淳朴、温顺的群体,并不是不知道感恩和识时务的愚蠢之辈。以前,孙回横行霸道时,当地百姓实在被虎狼差人们的催科整怕了,而现在,自己表示善意,为他们所想,他们必当会感动和尊重;再加,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威严和良好声誉,也将是百姓感恩戴德的一个考虑因素。

    那么,为什么丁晋会执意让农户主动到衙门交粮呢?这当然是有莫大的好处,而这个好处,收益的乃是县署,减少了人手开支,不必再派遣大量“差人”下乡公干;但是最大的得益者还是农民,让农户主动将钱粮缴纳到衙门,由几位长官亲自监督,避免了那些公人小吏们,下到乡里后借机盘剥百姓。

    对于百姓所受的苛刻刁难,丁晋自前些rì子和那些老农们交谈后,深有体会。每年催科征粮的时候,这一刻便是吏员、衙役、仓斗级胥吏等大逞yín威,下其手的时机:任意克扣份量、指名额外需索、肆情责打辱骂或设法刁难讹诈等,种种手段,不一而足。

    老实巴交的种田人视“纳田赋”如同过鬼门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某农民有自耕田若干亩,按簿册要求,应该交秋粮两石,届时一家大小你推我挑,把粮食送到了催科差人们指定地点。先得排队,这会儿便有“做公的”跑来寻衅,吆喝斥责,调戏妇女,无所不为;好不容易轮到你交赋了,吏员抓起一把粮食,说是太cháo湿,压秤砣,马便给你一个折扣;到了过磅时,仓斗级和秤手们,又在量衡器用玩手脚,这又是一个折扣。

    这一来你就完了,眼睁睁看着粮食被收走,簿册却留下了“拖欠若干”的记录。拖欠又该咋办呢?按告示规定的期限来指定地点补欠,过了期限后,吏啦、差役啦,就更不客气了,一起来你家催科。倘嫌人手不够,连三班衙役亦得带人纷纷出动,那一番sāo扰折腾,更厉害了,可真是“鸡飞狗跳,鬼哭狼嚎”。

    最后,粮也收了,人也抓了,到的牢中,如果没有“孝敬钱”,免不了又是一顿板子伺候。这类种种,便是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缘故,丁晋暂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前,只能让农户来县署交粮。在自己眼皮子低下行事的话,小吏们应该不会太过嚣张。

    当然,属下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征收粮赋,历来便是地方官员最重要的考绩之一,朝廷有严格的规定:限期完解钱粮。过了期限,非但得不了政绩,严重时还要革职议罪。正因为此,丁晋才提前张贴告示,并将最后通牒期限设置得早一些,如果到时征收不够,还有充裕的时间灵活变通。

    此时,他也认为可能会有一些“刺头”顽抗到底,如果真的不卖自己面子,那么自有狠辣雷霆手段等着这些刁滑之辈。

    但结果却是让包括丁晋在内的所有人,都有些吃惊欣喜,百姓们的配合和顺利的程度,完全出乎大家的预料。过后,有“监察御史”密奏朝廷曰:观临近数县乡民之朴实,唯文裕县独佳,每期交赋役,只需令农户姓名贴于县门,而百姓争赴交之,无有违者。疑虑问之,曰:“无他,感怀丁县令大德之恩,不敢不从。”

    丁晋的本意,本只为提高zhèngfǔ工作效率和减轻农户负担,却没想到由此竟然能为自己赢得更大名誉,直到朝廷颁发下来嘉奖圣旨时,他才有些悟通了一点那些官场老鸟经常说的一句话:真正的好官,既是能为百姓做实事,还能利用这种实事的效果,为自己博取更大的利益。

    这一年的年底,文裕县还发生一件奇事,在寒冬时节,当地竟然下了一场毛毛细雨,而且降雨范围只限制在文裕县,更奇的是,天掉下来的这些雨水,味道是甜的。此时,便有那德高望重的乡老士绅之辈站出来,摇头晃脑地道:这些是天降下来的“甘露”,表示本地不仅风调雨顺,而且政通人和,是有“大贵人”在照应着文裕县。

    至于这“贵人”是谁,自然就有更好事者宣讲出来:贵人便是丁晋丁大人,因为主官贤德,百姓爱戴服从,所以天降甘露以彰之,这是极喜之兆啊!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天堂发言人的小说宦海风流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宦海风流最新章节宦海风流全文阅读宦海风流5200宦海风流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天堂发言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