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神话演绎 【阿赖耶识】【六根】【天人五衰】

本章节来自于 神话演绎 http://www.lishu123.com/81/81002/
    免费小说阅读尽在()!!!!!!!!!,!!!!!

    ()

    【阿赖耶识】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苗疆道事)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

    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又世亲着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

    (一)能藏

    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

    (二)所藏

    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

    (三)执藏

    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此外,窥基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即︰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识自无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

    (二)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

    (三)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依此,从凡夫以至佛之转迷开悟,第八识为众生所依止,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国。

    【我国各宗派说法】

    (一)地论宗

    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

    (二)摄论宗

    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三)法相唯识宗

    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狐说魃道)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入楞伽经卷二、卷七、决定藏论卷上、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中观论疏卷七本、大乘义章卷三末、华严孔目章卷一、唯识了义灯卷四本](参阅‘赖耶三相’6314、‘赖耶四分’6314)

    【一、八识心王】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

    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二、《八识规矩颂》中关于阿赖耶识部份略解】

    《八识规矩颂》是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分为四类。前五识作了三颂,意识作了三颂,末那识作了三颂,阿赖耶识作了三颂,共十二颂。

    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穷)此识为藏识,浩浩是深广的意义。(灭世武修)第一,此识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有能藏义。第二,此识受前七识所熏,随熏成种,有所藏义。第三,此识的见分被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的执藏义。因此此识具三藏。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使无边的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相续流转生死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尽。

    (渊深七浪境为风)藏识犹如大海一样,前七识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缘之境形成识风,风浪互为因果,相续生灭,这就是识海。这时,我们就失去了灵明洞彻、圆明朗照的佛性,变成了染净交参的识,而识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了。

    (受熏持种根身器)此识受前七识缘境造业之所熏习,而形成心(精神)色(物质)二法种子。此识种子一旦成熟,就变成正报的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依报的器世间(物质世界)。实际上,根身和器界,也是此识所执受的相分。

    (去后来先作主公)此识既然有执受根身与器界的功能,所以有情生命(包括动物)死时,此识最后离开,有情生命受生时,此识最先来。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识是主人公。

    【三、人在临死时的情形】

    一般来说,我们在活着时都不愿去想“死”这个问题,而佛法就是研究“生从何处来,死到那里去”,目的就是了生脱死,修解脱道,所以学佛必须要认真分析死,从中找出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在临命终时,四大分离,那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地大

    地大就是筋、骨、肢体等生理固体的机能。人在临命终时,必然感到身体的骨节四肢有重物压下来,痛楚难言,渐渐麻木丧失其知觉。瞳孔放大,听觉渐渐失去,看眼前之物,或裂变为很多,或大而为小,小而为大,渐离渐远,耳边的声音,好像从远方传来,有的人还听到极为惊恐的巨响。这就是地大分离的状况。

    水大

    水大就是血、汗、涕、唾、便、溺等。这时,身体发冷汗,有的人大小便失禁,一切知觉已经渐渐丧失,有的人还听到波涛巨浪的汹涌之声。这就是水大分离的状况。

    火大

    火大就是身中暖热。

    风大

    风大就是呼吸气息。

    此二者,相依为命,气息在,暖热也在,气息一断,暖热立即消散,感到跌入冰地狱中。人在临命终时,叹出最后一口气,全身的热量也随之消散。死的情形就是这样

    佛家谈到‘万法唯心造’,每一个人的一颗心,都为自己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学里谈到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阿’在梵文里指的是‘心’,‘赖耶’(laya)在梵文里是‘积’。喜玛拉雅山的‘拉雅’(laya)与阿赖耶的‘赖耶’在梵文里是相同的。‘喜玛’则是‘雪’之意,所以喜玛拉雅山是‘积雪之山’。阿赖耶识就是心所积存的一种意识,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一直到刚才那一刹那、那一秒钟为止,所有生命中所记录的经验全部都已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层面,进入我们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因’。

    ‘凡人怕果,菩萨惧因’,大多数的人都担心在生活里会碰到一些不好的现象、碰到一些不顺畅的人际关系,担心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萨却害怕‘因’,他会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会去检查这些发生,这些属于自己生命的部分与外缘结合后,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恋爱时,所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到处都是光亮、光明的,人生充满希望,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可爱,身边人所做许多原来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够一笑置之。可是当你生命里遇到挫败时,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物却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其实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可是因为你内在感觉的不同,所看到的将是不同的世界。‘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潜意识里从小到大所有的经验。如果你愿意,不妨在你匆忙的人生脚步里,停下来,好好觉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网王之永远的樱花)下一章里我们将详细的谈‘觉察’,因为这是潜能开发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没有觉察,就不会有改变,也不会有自我的发展,更不会有潜能的开发。

    真美美生命潜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于‘觉察’。当我们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脚步里、迷失在外面世界潮流的时候,就失去了觉察的能力;生命的脚步愈匆忙,你将愈没有能力去觉察。我们假如你曾经有在高速公路开车的经验,会发现当车速愈快,视野将会变得愈狭窄,时速超过一百二、一百三时,你只能看着眼前的一个定点,完全无法看见两边的风景,可是车速渐慢时,你又发现视野逐渐宽广,当车子完全停下来时,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现在视野里,你可以充分浏览在视野里所有的风光。所以参加自我成长、潜能开发课程,或者训练工作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暂时抛开匆忙的心,给自己两、三天的时间,停下来看一看在你眼前、身边的风景到底是如何?停下来看一看这些结果与你生命里的经验、与现在、与你经验中的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父亲是比较传统的大男人,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而他太太——也就是这个年轻人的妈妈,正好也是一个很传统的女性,当先生回家后,她会先把先生侍候好,不让孩子们吵他。先生休息了一会儿,可能才开始注意家里有没有他可以帮忙的事情。而这对年轻夫妇的太太却是生长在另外一个不同的家庭:她爸爸是一个非常体贴、会照顾家里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事包,一定会先帮太太把家里的事料理好、把孩子整顿好,甚至会帮忙做晚餐,然后一起上桌,和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这对年轻夫妇在恋爱时,因为被对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缺点,结婚之后,热情逐渐消退,你可知道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他们最容易发生争吵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当然是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个小时。

    这对夫妻彼此带着自己生命的经验相互结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先生’、‘爸爸’各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看法。只有他们俩人结婚吗?我想不是的,他们俩人的父亲都跟了过来。也许这对夫妻一辈子都不了解真正引发争吵的症结在那里?他们总是在外在行为上认为一个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时候先生用许多理由、藉口不做家事,很可能当他做家事时,在潜意识更深的地方就觉得自己不像个男人、不像一家之主。在这种情况下,太太不会很愉快,她可能压抑了许多不满、委曲和愤怒。有时候太太不停唠叼着自己所处的情况,而她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先生帮忙做家事。可能她一直都不晓得她也在期待着先生成为她父亲的样子,因为她觉得必须要这样才是一个男人!当然,当先生因屈服而帮忙时,他一定也会压抑许多不满、委曲,甚至愤怒。

    不晓得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觉的这样相处了一辈子,所以很多夫妻刚开始时是相拥而眠,渐渐地两人开始平躺,当那些不满与委曲开始累积时,他们就背靠背;慢慢累积更多了,他们就分床睡,然后分房间,最后很可能就分房子了。

    所有外在的距离都是开始于我们内在先有了距离!

    每一个人在现在的生命里,所有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所有的读者在看这本书,但是每一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书,虽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样,可是因为你是不同的,所以接受到的部分也不同。

    禅学里有个苏东坡与佛印的公案: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辩论,他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看了看东坡,回答说:‘像个佛。’苏东坡又问佛印:‘你知道在我眼中,你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笑着问他:‘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你看起来像堆牛粪!’佛印笑而不答。苏东坡很得意地以为他赢了,回家告诉苏小妹:‘今天我终于辩赢佛印那个老和尚。’苏东坡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妹妹。聪敏的小妹听完后对哥哥说:‘你还是输了。佛印因为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个佛。’当然下面的话她就不用再说了。

    每当我演讲时,常会对一些你父母们谈到‘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些父母问我:‘孩子偷钱的时候,该怎么办?’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偷钱,或许你看到的是一个行为、一个事件,可是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个渴望想要拥有某样东西的孩子。我看到他所想要的那个**是如此强烈,我也看到很可能因为他没有一些东西,所伴随而来的挫败感、失落感,或者觉得自己不如人,这个孩子害怕这样的感觉。或许我也会看到这个孩子曾经向父母表达他的需求,可是却被拒绝那些伤痛的经验,因为那个经验已超过了他的**,所以为了要避开再一次被拒绝的痛苦,也为了要满足他的需求,他选择了偷钱的方式,也许这个孩子在偷钱时,心中有无奈、冲突、害怕,甚至很深的自责、罪恶感,那个时候他也瞧不起自己。

    我常告诉父母亲们:如果自己内在的世界变了,如果你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假如你和我能同样看到这个孩子内在的世界,可能与这个孩子相处的方式就会不同。你的反应不同,当然你所面对的孩子、孩子与你之间的关系也将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开始往自己的世界看的重要性。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晚回家,会直接责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家?我告诉过你多少次,放了学要马上回家,你怎么老是不听话!’同样的,如果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也开始走上‘觉察’这条路,你会先看看自己内在的世界到底有些什么发生,有了觉察之后,或许你就会对孩子说:‘你比以往晚回来,我一直很着急在等你,放心不下。(我们是兄弟)那是因为我关心你、爱你,我很担心你在外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我对你的关心,才让我变得那么着急、烦躁。’

    所以我们常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点,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个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都看到他自己想看到的那一个人,到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外缘,都只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在的因及生命里的许多经验。如果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要让自己有一个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切的根源’这样的观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附和我们的需要,把所有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及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时候所学的、都是内心里无形的绳索,当我们重新觉察后,也可以重新再做选择,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潜能开发的第一步,这个重点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想当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时,当我们的内在已经是一个不同的人时,我们将会用不同的方多来反应,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同时生命也将因此而改变。

    当然,‘觉察’并不是理论,它必须要下许多工夫,去和更宽广的世界接触。

    阿赖耶识,梵文作aalaya-vij~naana,意译为藏识;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藉此形构阿赖耶识说发展的轨迹。

    《阿含经》中已有阿赖耶一词,意义专重心理学上的贪爱、执著,阿毘达磨时代的论书亦同。瑜伽行派的经论,才使用阿赖耶识一词,其语义在《解深密经》中,意指隐藏於**中的识,与**形成安危与共的关系,首出的意义为隐藏,其次说它有生物学上的执受义;《摄大乘论》侧重此识与诸法的关系,将阿赖耶识诠释成与诸法相互摄藏的识,进而是有情会执藏以之为自我的识;《成唯识论》立基於种识不一的立场,从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解释阿赖耶识的语义,有别於《摄大乘论》种识是一的立场,其中又区分以现行赖耶和以种子赖耶为中心的窥基与圆测二系。

    识分作九种之义。(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末那识(即第七识)、阿梨耶识(即阿赖耶识)(以上为八识)、阿摩罗识等,合为九识。小乘佛教立六识,大乘佛教地论宗、唯识宗立八识。真谛系之摄论宗复举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真如识),成立九识义。据宗镜录卷四所释,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三)鼻识,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为能嗅者。(四)舌识,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为能尝者。(五)身识,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为能觉者。(六)意识,意法为缘而生意识,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七)末那识,又称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成染净者皆由此识。(八)阿赖耶识,意译作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九)阿摩罗识,意译作清净识、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盘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大乘密严经卷中、卷下、大乘入楞伽经卷九、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

    "阿","赖","耶","识"是超越人类六感,和第七感的第八感.

    佛家谈到‘万法唯心造’,每一个人的一颗心,都为自己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学里谈到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阿’在梵文里指的是‘心’,‘赖耶’(laya)在梵文里是‘积’。喜玛拉雅山的‘拉雅’(laya)与阿赖耶的‘赖耶’在梵文里是相同的。‘喜玛’则是‘雪’之意,所以喜玛拉雅山是‘积雪之山’。阿赖耶识就是心所积存的一种意识,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一直到刚才那一刹那、那一秒钟为止,所有生命中所记录的经验全部都已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层面,进入我们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因’。

    阿赖耶识:佛法中,所谓“心”,即“识”。佛法心理学上,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种感觉的意识(即五识)和掌管、合并上述五识的功能的第六识,以及在相当第六识的“意识”的底层,第七识的“末那识”,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笛卡儿所提出的“考虑自我”,也可认为是基于第七识的“末那识”吧。(末世魔神游戏

    而佛法认为,第七识的“末那识”属于深邃的理性范畴。但同时常受烦恼的侵扰,而且还在那为烦恼所侵扰,狭小地限定本来自己的。所以自我意识(第七识)的更深处,还存在着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也被称作“含藏识”,潜藏着由一识到七识的行为所积存的一切结果,并逐渐成为产生七识等的根源。

    佛法还说,一识到六识,会与死同时消灭,但“末那识”,“阿赖耶识”决不会消灭,从无限的过去一直延至未来的永远。

    其实关于人的意识,可以说是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但据说,对人精神方面真正的探讨和研究,在西方始于十九世纪的弗洛伊德以后。之后,根据深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意识不过是精神的表层部分,在其深处,潜藏着相当大一片无意识层。

    因而,只有对潜藏在人的具体行动、思考、**深处的无意识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才能辨明人的精神,乃至生命的全貌。

    过去的西方深层心理学,经过探讨和研究,大体上似乎发现三个层次。第一是那个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本人发现的“无意识层”,也就是“为意识所遗忘的事物和受到压抑的心理上的内容”。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梦”;第二层,可是把索迪所提出的“家族的无意识层”算作是其中的代表;在其深处的第三层,即所谓荣格所提出的“集合的无意识层”:在“集合的无意识”中,积存着种族和民族,甚至包括人类最古的祖先的所有经验,它从根本上,与宇宙自身相联结。

    在东方,先于弗洛伊德一千数百年前,佛教(唯识学派),就提出了这方面的学说。唯识学派,所指为“为识宗”,也成为“法相宗”。是中国的佛教宗派之一,缘于古印度大成佛教的瑜珈宗。应主张“万物为识”而的名。它是从其表层部分向深层的五识、六识、七识、八识的方向深入扩展。它是一边把握识别事物的心的作用,一边力求接近生命的全体性。

    西方的心理学,是比较客观地分析心的结构、功能,甚至对人的感觉、感情、意识、记忆等心的领域,也进行了探讨。与此相反,佛法是始终主动地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深处。

    索迪的“家族的无意识”和荣格提出的“集合的无意识”,似乎从西方心理学的立场,窥视那广阔的阿赖耶识的领域。佛法对上述生命深层的观察更为深刻。中国的天台大师认为:在向宇宙生命,即向在第八识的深处,作为使那包括人身在内的森罗万象产生的,本源的生命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第九识“阿摩罗识——根本净识”。日本的日莲大圣人悟得此乃宇宙生命的本体,称其为“九识心王真如之都”。

    这“九识心王真如之都”的“心王”,乃心的作用的根本。“真如”,乃远离虚妄、不变、不改之意。“都”,为“心王”的住处,即无边无际的境界世界。也就是说,任何人的生命中,有着清净无垢、常住不灭的本体。这第九识,是一种自我本身与无限的宇宙生命相融合的境界;是产生生命在身体、精神方面的所有功能的根源;是创造力的源泉。

    “生命一边经常与外境因缘和合,一边通过“六识”接受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也产生着种种的苦恼。但是,只要“九识”的太阳光在胸中闪耀,这些苦,犹如霜露一般全都消融。所谓信仰,也许可以说就是每一天,任何时候都使太阳在胸中的太空冉冉升起的连续作业吧。人们应一边使全身充满着如灿烂发光的太阳般的生命力,由衷地感受到无量的喜悦;一边从容地,不畏艰难地生活下去。

    总之,人,即便社会地位和声誉再高,也不会感到满足;即便财产再多,内心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充实。唯有彻底打开这无边无际的境界——自我胸中的“宫殿”,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感到无限的幸福。”——池田大作《我的人学》

    【第一能变识(第八阿赖耶识)】:

    一、此阿赖耶识,约当体自相言,具三藏义,即云藏识。

    二、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报总主,是为异熟识。

    三、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为一切种识。

    四、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

    五、此识所缘相分,执受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并依报世间。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

    六、此识能缘见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

    七、与触、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恒相应起。

    八、此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于三受,唯与舍受相应。

    九、此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于三性,是无覆无记。

    十、触等五个心所,亦如此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谓为恒。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是谓为转。恒则非断,转则非常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但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虽然是妄见,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减的。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这就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这就是八识的四分。

    【六根】

    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佛学大词典》

    【六根】《佛学大词典》:梵语s!ad!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六根】《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三藏法数》

    【六根】《三藏法数》: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二鼻根谓鼻能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尝于香。是也。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六根】《佛学次第统编(明·杨卓编)》: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六道轮回】

    1、衣服垢秽。2、头上华萎。3、腋下流汗。4、身体臭秽。5、不乐本座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天人,于寿命将尽时所表现之五种异像。通常分大小二者。

    【大五衰相】

    大五衰相为:(一)衣服垢秽,谓诸天众铢衣妙服光洁常鲜,于福尽寿终之时,自生垢秽。(二)头上华萎,谓诸天众宝冠珠翠彩色鲜明,于福尽寿终之时,头上冠华自然萎悴。(三)腋下汗流,谓诸天众胜体微妙,轻清洁净,于福尽寿终之时,两腋自然流汗。(四)身体臭秽,谓诸天众妙身殊异,香洁自然,于福尽寿终之时,忽生臭秽。(五)不乐本座,谓诸天众最胜最乐,非世所有,于福尽寿终之时,自然厌居本座。以上五种大衰相显现时,天人将死亡。

    【小五衰相】

    小五衰相为:(一)乐声不起,谓诸天音乐不鼓自鸣,于衰相现时,其声自然不起。(二)身光忽灭,谓诸天众身光赫弈,昼夜昭然,于衰相现时,其光不现。(三)浴水着身,谓诸天众肌肤香腻,妙若莲花,不染于水,但衰相现时,浴水沾身,停住不干。(四)着境不舍,谓诸天众欲境殊胜,自然无有耽恋,于衰相现时,取着不舍。(五)眼目数瞬,谓诸天众天眼无碍,普观大千,于衰相现时,其目数瞬。以上五种小衰相虽已显现,如遇殊胜之善根,仍有转机之可能。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俱舍论卷十]

    【佛教解释】

    在佛教中意指天人寿命将尽时,所出现的种种异象。五衰又有大五衰、小五衰两种。大五衰之一是衣服垢秽,本来天人的衣服光洁曼妙,但命终时,就会开始生出脏垢。二是头上华萎,天众平日总是顶著明媚的华冠,但命终之际,这些华冠都会慢慢凋萎。第三是腋下流汗,照说天人平日身体是非常洁净的,但临命终时,两腋就会开始流汗。第四是身体臭秽,香洁的身体不再,而发出难闻的气味。第五则是不乐本座,本来天人过的是最安乐的生活,但是到了命终,却不安於座,甚至感到厌倦不耐。小五衰则包括曼妙的天乐不再扬起、身上自然散发的光芒逐渐褪散、洗浴的水居然会沾在天人滑腻的凝脂之上,同时对妙欲之境起了恋恋不舍的心,以及原本无碍的天眼也受了影响,无法像以前一样普照大千世界。

    也因为天人平日过着极为享乐的生活,平均寿命又极长,以最短的四大王天为例,是以人间五十岁为其一昼夜,估计可享寿五百岁;而在这种寿命长、生活享乐的状况下,天界众生很容易产生常、乐、我、净的颠倒想,所以一旦临到天人五衰的境界,很少不起嗔心的,也就很难不堕入恶道了。

    因此在六道当中,天道诚然只有乐没有苦,但是乐尽之后的苦,却也是没有修行的天人难以承受的,较诸人道的有苦有乐,也有修行助道的因缘,长远来看,天道众生反而有其不幸。

    关於天人五衰,《法句譬喻经》里就有一则关於帝释天的故事。帝释在临命终时,知道自己即将堕入世间,受胎成为一个做陶人家里蓄养的驴子。就在

    他身体逐渐出现大五衰现象,忧心忡忡之时,幸好他及时想起佛陀是三界之中唯一能济人苦厄的救主,所以赶紧到佛陀处求法。

    当他正专心一意虔敬皈依佛法之时,发现自己竟然在一瞬间已到了做陶人家的驴腹里;还好这头驴子不知为何突然挣脱绳索四处乱窜,弄坏了主人完成的许多陶制作品,主人一怒之下痛打了驴子一顿,并伤及腹内的幼胎,帝释因此逃过一劫。感念佛陀的威德力,帝释不但得悟无常的意义,更加精进奉持解脱之道,成为喜闻佛法、护持佛法的护法神。

    ()

    免费小说阅读尽在略(),我们将一如既往为你提供优质小说。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紫薇大帝的小说神话演绎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神话演绎最新章节神话演绎全文阅读神话演绎5200神话演绎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紫薇大帝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