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桓家的人,道子还是能容忍的,除了这个驸马外,还有桓石豁之子桓石生任太傅长史。(
蒙山军)m
桓修入座,寒暄几句,就进入正题,道子问他该怎么做。他回答道:“殷、杨、桓依靠的只是王恭,恭已死,他们也难成气候。“
“可是,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兵力如何?桓玄两战皆胜,而探子回报仲堪的兵遍布京城山郊。“道子说。
“不管他们多强,让他们自己起内讧就可以瓦解他们。“
道子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桓修道:“西荆军队我知道,看上去强,其实内部各势力抗衡,很分散;至于灵宝那小子,给他好处诱惑他,就可以压制仲堪;杨佺期本来就不愿受殷仲堪压制,以重利相诱,还可能使他叛变。”
道子沉吟良久,觉得此法可行,目光转向一直在听的儿子。元显说道:“姑且先试试,桓、杨不足虑,殷仲堪才是大患。”
于是,商议好之后,道子上疏下令以桓玄为江州刺史;把郗恢召回来做尚书,让佺期做为雍州刺史,都督梁、雍、秦三州军事;以桓修为荆州刺史,带着为左卫将军的手下一起去,而且有另外让刘牢之领一千兵马护送,贬黜殷仲堪为广州刺史。(
炼妖壶之万族争霸)他还特地留了心眼,让殷仲堪的叔父殷茂前去宣诏书,令仲堪撤兵。
诏书刚下,刘柳抚额,看来桓修并没有完全领会自己的意思,为自己谋的福利过大了,王珣依旧守卫北郊,虽然他是挺看不起殷仲堪,可他在荆州也混了好几年了,实力还是有的。另一方面,郗恢也不一定会放弃雍州。
对于朝廷的任命,桓玄犹豫了,若接受,表明了自己举兵的目的就死为了权力,那还不就是谋反?王恭尸骨未寒,自己却接受高位,实在不厚道。再说殷仲堪肯定不会听从,自己还不想和他反目。若不接受,好大的一块肥肉,弃之可惜。
杨佺期考虑没有桓玄多,升官是自己的威力所致,仲堪降职那就是朝廷的事,就是桓玄这小子占足了便宜,对于桓玄所带的兵将,他感到恐惧,这还是他第一次领兵,在指挥上不能尽如人意,要尽早遏制他的势头才行。
考虑到殷仲堪,桓玄劝杨暂时不要接受,杨不以为然,还是接受了。
接到朝廷诏书的殷仲堪大怒,想想凭借自己和桓、杨的实力,还是可以和朝廷讨价还价的,于是发书催促杨、桓继续进兵。(
血嫁神秘邪君的温柔)恰巧仲堪的弟弟殷遹为佺期的司马,就趁着天黑奔到仲堪处,说佺期受朝命,接纳桓修。
收到这消息,殷仲堪想想这两个人是指望不上了,匆匆忙忙就往南撤军。想想还是解不了气,就派人对驻扎在蔡洲的桓玄、杨佺期的军士发出警告:“你们如果还不散伙回家,等我回到江陵,就把你们的家眷全部杀掉。”
殷仲堪敢于说这话肯定是有他自己的实力,发出通告不久,殷的部下,现在在杨佺期手下领兵的刘系率着两千兵率先撤走。
听到殷仲堪如此威胁自己,桓玄还真想与之抗衡。倒是索元提醒他:“荆州的嫂子还怀着孩子等吧。“
桓玄以为,凭借殷的胆识,是不会对自己家眷做什么的。但是,在家的刘清就免不了担惊受怕。自己出门后,收到刘清几封家书,都是谈些小事,要自己吃饱,天气转凉,注意添衣等等。军旅之中的桓玄没有心思在信中诉说儿女情长,言简意赅地交代几句就完结了。,
离家也近四个月,如果加快速度,或许能在第三个孩子出世之前回去。(
别那么骄傲)再看看其他的军士,也是坐立不安,思归心切。于是,桓、杨紧跟着殷就开始后退了。
殷仲堪似乎是故意的,回撤的速度比较快,桓玄在后面追得苦,一直走到江州寻阳,才赶上殷。
三人再次见面,难免有些尴尬。
“新江州、雍州急急赶来,不知有何贵干?“殷发难。
“念妻顾小,惧荆州声威。“桓玄答道,他明白此时的仲堪需要安慰。
“南郡连败王师,威名远扬,怎么会惧怕我?“看来这人还在气头上。
既然要解除他的怨恨,就只能继续戴高帽了,“我能取胜,是仗着卿的实力,再说,我手下的兵马也不是自己的。“
仲堪脸色稍缓,问道:“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孝伯已逝,我们要团结在一起,才能为孝伯,为自己讨回公道。(
魔兽永恒之树)朝廷虽然贬黜卿为广州刺史,但是卿在荆州威望犹在,手中握有重兵。我家堂兄可不是这么容易就能取代的。“桓玄分析道,又提议“我们应该结盟反对朝廷的不公。“
仲堪点头,又问佺期,才注意到此人还未说过一句话,此时被问到,他也只是应一声。
最终,三人约定日子结盟,并决定推选桓玄为盟主,殷还是知道自己官职已降,号召力还不如桓玄,夺回荆州还要靠他。
是夜,杨佺期暗暗找殷仲堪商量。
作为武将,他直话直说:“桓玄不可留。“
殷不答话,低头捏着已经被他揉了几百遍的诏书。
“军手里握有重兵,完全不用依靠桓玄的力量。“佺期继续劝说。
“桓玄手下的将士你能控制吗?“殷问。
“树倒猢狲散,桓玄一死,还怕他们不服从。(
丫头你被算计了)“
“桓温残余的力量,桓玄在荆州培养的势力,还有桓氏中人,如果他们起来反对,你打算如何应对?“殷又问。
“正因为如此,才更不能让他继续。“杨佺期回答。
这些殷仲堪也清楚,桓玄是不能让他继续下去,但对他动手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还有一个原因,他不能和杨说出口,那就是他怕没有了桓玄,自己控制不了杨佺期。
“抑制桓玄的事我们以后可以再行动,目前最重要的一致对抗司马道子专权,你不要多说了。“殷最后反对他。
杨佺期无奈,愤愤而走。
对于杨佺期的心思,桓玄也知道,冯该问他要不要事先下手,玄摇摇头,说现在不是起内讧的时候,以后有的是时间收拾他。
终于到了结盟那一天,布置好祭坛,就开始歃血为盟,盟誓是很庄严的过程,点上香烛,杀完牛羊,再把羊血涂在嘴唇上,宣誓言。三个人虽然互相不信任,依旧朗声宣道:今桓玄、殷仲堪、杨佺期结为同盟,互相扶持,永不背叛,如若有违,人神共弃。
为了显示庄重,桓玄特地“请“王愉做结盟的见证人,这个姐夫,他还没放他回去。王愉眉目间和王忱有点相似,只是不如忱洒脱。殷仲堪和杨佺期又互相交换儿子和兄弟,表示信任,桓玄觉得这不是摆明了两个人互不信任,自己是幼子,儿子还不知道降生了没有,就免了此事。
盟完誓,三人共同拒绝朝廷的任命,作为盟主的桓玄起草奏章,联名上书皇帝,诉说王恭忠心耿耿,求诛刘牢之和司马尚之,还质问朝廷殷仲堪没有过错,为什么朝廷单单降了他的官衔。
收到桓玄等人的上疏,朝中又是一阵骚动。这显然是殷仲堪不高兴了,看来殷的实力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强。
元显还想继续和他们对峙,司马道子已经不想再做计较,解决掉王恭,对他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再问问其他同僚,都说这次王恭已伏法,其他的人不再追究就好。至于诛杀刘牢之、司马尚之之类的就先不管,先恢复殷的官职,如果还要诛杀他们,就再去讨伐殷、桓等人。
总之,在众人的商议下,朝廷对他们三人做了最大的让步。桓、杨依旧是上次诏书所宣的职务,殷依旧为荆州,桓修可以回来了。
并以皇帝名义对殷仲堪下诏于曰:间以以将军凭寄失所,朝野怀忧。然既往之事,宜其两忘,用乃班师回旆,祗顺朝旨,所以改授方任,盖随时之宜。将军大义,诚感朕心,今还复本位,即抚所镇,释甲休兵,则内外宁一,故遣太常茂具宣乃怀。
皇上如此好言相劝,殷仲堪也不好再说什么,就和桓玄等一同回去了。
差点忘了一个人,那就是庾楷,司马道子虽然常常退让,可还是对这昔日好友的背叛耿耿于怀,就没有赦免他。对于王恭的死,桓玄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迁怒于庾楷,但人家毕竟来投奔自己,就任命他为武昌太守,不大不小。
那个劝阻殷仲堪起兵被革职的江绩,朝廷听说他的事迹后就任命他为御史中丞,他也不闲着,又参了桓修一本,说他受了杨佺期的怂恿,没弄清楚状况就胡乱出主意。而司马元显等也怀疑他是为自己的堂弟桓玄说话,就下旨免去了他所有的职位,而桓玄那边也没收到桓修怎么帮助自己的消息,最后把桓谦搞得里外不是人。
作为朝廷军队中打了胜仗的将领桓修,却受到罢职处分,他也郁闷。刘柳没有办法,拉下清高的脸,暗暗向车胤说几句,不久,桓修有被任命为中护军。只是,桓修和桓玄的嫌隙却产生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