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书海,品尝文化,陶冶情操,彰显智慧。(
无限道武者路)为您营造舒适阅读环境而努力,希望书友继续支持。)
若干年以来,某些著书立说者所持观点是,“铀俱乐部”科学家并没有弄懂一枚原子弹的运行原理。(
重生盛世田园:农门骄女)塞缪尔-古德史密特就是这种观点的早期持有者之一,他在1947年出版的《阿尔索斯》一书中公布了美**方对德国“原子弹”成果的调查结论;时隔四十余年后的1998年,历史学家保罗-罗斯在《海森伯格与纳粹原子弹计划,1939~1945》中也得出了同样结论。(
仙道狂神)这些批评家争辩说,德国科学家没有搞懂物理学意义上的核裂变链式反应原理,没有计算出制造炸弹的“临界质量”准确数值,更没弄明白钚-239是与铀-235同样的“炸弹”原材料,总之,海森伯格周围的那群科学家对“钚可以引发核爆炸”的认知失败了,正如海森伯格在1945年夏天听到美国原子弹投掷到日本之后所言:原子弹的物理学“是非常简单的,它是一个工业的问题”。(
奈何殿下太妖娆)
德国人恰恰是没有认识到这个“工业的问题”吗?1945年8月,当时被软禁在英国的海森伯格在获悉广原子弹爆炸消息后,居然估算出了一个十分离谱的临界质量,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几天之后这个数据就得到了“非常精准”的修正。(
军权撩色)海森伯格的失误是否有“故意掩饰”的成分,人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早在战争期间,他(还有其他人)就已经知道铀-235和钚-239都是可以制造核爆炸物的。(
邪御天娇)1942年,海森伯格参与起草的军械局报告中的“10~100千克”炸弹适配原料数值,以及这位“铀俱乐部”首席科学家在“六月会议”上把米尔希空军元帅弄得神魂颠倒的“菠萝比喻”,实际上指的都是“钚炸弹”的技术参数。
由此可见,当古德史密特指责德国科学家“科学不胜任”(即科学上的“无能”)时,海森伯格大为光火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就有了关于在制造原子弹问题上,德国科学家“不是不可为之、而是不欲为之”的辩白。双方为此打了多年笔墨官司,焦点集中在“科学家的道德”层面,但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2005年之后,一份关于德国战时秘密研制核武器的匿名报告现身,据猜测,作者应该是德国或奥地利籍科学家,撰写时间大致是二战硝烟刚熄灭之际,其中证实德国科技界在战时已经就“铀可被用来制造威力强大的新型武器”问题达成共识,还附有核武器草图,尽管这张尚属“纲要范畴”的草图与一个“原子弹”的现实蓝图还相距甚远,但报告中“钚弹临界质量稍多于5千克”的估计还是相当精确的;该报告的另一引人注目之处是对于“德国科学家曾深入细致地研究过关于制造氢弹的重大理论问题”做了明确表述。令人遗憾的是报告标题页不翼而飞,至于作者的真实身份,始终也没找到合理的证明资料。不管怎样,这个深藏不露的报告撰写人,应该是属于德国“铀项目”主流设计团队或迪布纳小组的成员。走笔至此,我们不妨再回味一下海森伯格所谓“工业的问题”的表述。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