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流 三国对峙有胶点 老谋深算司马懿
魏蜀两**队形成对峙,对于蜀国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后方运输,从益州(四川)运输粮食,道路十分艰难,随军携带的粮食最多能够支持数月,所以说,魏军的战略经常是,坚守城池,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整个防线不出现全线崩溃,蜀军的粮食用尽,自然就后退了。(魔度苍穹)
蜀军进攻关中,有一条险道,就是从褒中出发,沿秦岭东进,走子午道向北,可以直接到达长安,这条道路更加崎岖,难以通行,如果对方事前布置伏兵,则会全军覆没,当年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大将魏延提出,率领五千奇兵,走子午道,出其不意,进攻关中,被诸葛亮拒绝,认为太险。
假如魏国大举进攻蜀国,那么,进攻的路线一般都是从关中(渭水平原)进入汉中。魏军的优势是兵多将广,蜀军的优势是地理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曹操曾经率领优势兵力在汉中与刘备鏖战,相持不下,退兵而去。曹爽曾经率领十几万大军,被蜀将王平的三万军队击败。(异变之镯)
东吴与曹魏交兵的主战场在安徽境内的淮河一线,吴国的优势是利用大船来运输,来得快。魏国修建新城来驻守,吸引吴军弃舟上岸,来围攻新城。路上攻城不是吴军的所长,诸葛恪用二十万大军没有攻下魏军一千多人防守的新城。
魏军进攻东吴,从寿春出发,很快就会来到长江。吴军的水军在长江宽阔的江面驰骋,水上作战是吴军的所长,曹操用三十万大军与孙权亲率的七万吴军对峙,无法将对方压倒。
吴国袭击荆州,杀死关羽,地盘扩大到长江中游,双方对峙的焦点是襄阳、樊城。吴军的水军势力更强,魏军不敢轻易渡江。吴国的主力在下游,荆州一带的兵力只能够与相持的魏军维持一种力量基本平衡状态。
吴国如果从荆州出发,北伐中原。那么,进攻的方向会是襄阳、南阳一线。(射雕之江湖)这里的地势开阔,适合魏国的骑兵驰骋,南方军队缺少马匹,步兵行动迟缓,对吴军不利,很难突破。
吴国将荆州从中间(湘江一线),分为东西两部分,各派一名大将镇守,相互牵制,荆州一带的吴军兵力不集中,弱于下游扬州一带的吴军,所以,襄阳一带的魏军,压力是最小的。羊祜驻守襄阳时,与吴国大将陆凯成为好朋友,双方互相来往,像是亲戚一般。
吴蜀两国长期处于联盟状态,他们可以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向魏国发起进攻,造成魏国必须将自己相对优势的兵力分开,顾此失彼,十分被动。
魏国为了对付吴蜀两国,常常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因为蜀国有着山川之险,不能轻易攻取;吴国有着水军的优势,不是北方魏国可以轻易战胜的。所以,魏国放弃了短时间内征服吴蜀的打算,转而进行内部休养生息,时间站在魏国一方。
魏国的地盘比吴蜀加在一起还大,更重要的是,北方经济更加发达,生产技术先进,只要魏国进行休整,不过三二十年,魏国的国力就能增长数倍,具有压倒性优势,那么,统一天下的只能是魏国,魏国只需要等待机会就可以了。(瓜版西游)
蜀国不自量力,以小攻大。从诸葛亮七出岐山。到姜维数次北伐,每次都劳而无功,造成国力损耗。蜀国大将张翼认为:“蜀国是小国,兴师远征,劳动人民,不太明智。”其实是很理性的观点。
魏国的强大,除了经济优势之外,更有人才优势,魏国最厉害的角色,在曹操之后,当属司马懿,司马懿的才华,在征讨辽东公孙氏的战争中可以显示出来。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派遣公孙度到辽东一带(今天辽宁)做刺史,公孙度到任之后,将郡中名门大户一百余家全部杀掉,全郡震惊。他往东攻伐高句丽,往西攻打乌桓,他对自己的部下说:“汉家的天下要完了,我们一起图谋正事。(嫡宠四小姐)”,公孙度自立为侯,自设官吏州县,开始割据一方。
公孙度的名气很大,中原一带很多人都投奔他,他盖了很多房子,等待着这些名士的到来。
曹操打败袁绍之后,上表请求汉献帝册封公孙度为永宁乡侯。公孙度说道:“我在辽东可以称王,为什么称侯呢?”将侯印放在仓库中不用。公孙度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
曹操讨伐袁绍的儿子袁尚、袁谭,他们逃到公孙康那里,曹操施加压力,公孙康将袁氏兄弟的脑袋砍下,送给曹操。
公孙康传位给公孙渊。曹操全力对付孙权、刘备,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应付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这位小诸侯知道,曹氏早晚要对付自己的,于是,公孙渊就向东吴纳贡。
东吴的孙权向公孙渊索要战马,大臣虞翻反对,孙权不听,前去辽东的船队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风,在成山一带避风,被早就等在成山的魏将魏田擒获。(我真是大明星)
孙权命令张弥、许晏、贺达率军一万多人,前去辽东索要战马,大臣张昭反对。孙权反复与张昭论辩,张昭不退让,并且痛哭流涕。孙权大怒,与张昭对哭。
张昭怨恨孙权不听自己的忠言,装病不再上朝,孙权怨恨张昭,命人将张昭大门用土堵上,张昭也命人从里面用土堵上。
公孙渊明白吴国距离遥远,他贪图吴国的兵器财富,竟然下令杀死吴使张弥、许晏。孙权知道后,说道:“我活了六十多岁,世间的难事,全部经历过了,竟然被公孙渊这个鼠辈戏弄,我要亲自去割下公孙渊的脑袋。”
大将陆逊上书说:“为了辽东的战马,牺牲万世的基业,不值得。”孙权放弃攻打辽东的计划。
孙权想起张昭,派人去安慰张昭,张昭不予理睬。孙权外出路过张昭府邸,大声喊张昭,张昭不予理睬。孙权命令用火烧张昭的大门,张昭还是不出来,孙权赶紧派人把火灭掉,站在张昭门口很长时间,张昭才出来。孙权深深地责怪自己,张昭不得已,才开始上朝。
魏国局势渐渐稳定,国力开始逐年增强,魏明帝曹睿向消灭辽东割据的公孙渊,就调回司马懿,派他率四万人马攻打辽东。
曹睿问司马懿:“公孙渊会如何对抗我军?”司马懿说道:“逃走是上策,据守辽东是中策,守襄平城是下策。”
曹睿接着问:“公孙渊会用那种计策?”
司马懿答道:“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能判断敌我形势,公孙渊是不能做到的。”
曹睿又问道:“需要多长时间?”
司马懿算了一下,答道:“去一百天,攻击一百天,休息六十天,回来一百天,需要一年时间。”
公孙渊向吴国求救,孙权打算杀死公孙渊的使者解恨,属下劝道:“逞匹夫之勇,会失去霸王的策略啊!”孙权这才对辽东使者说:“带封信回去,告诉你们的君主,我会与之休戚与共的。”
公孙渊派出大军抵抗司马懿,司马懿绕过敌军,直逼辽东首府襄平城,迫使公孙渊大军后撤,司马懿将襄平包围,不急于发动进攻。
部下不解,问道:“昔日,我们去攻打上庸的孟达,马不停蹄地急行军,发起进攻,今天为什么不进攻呢?”
司马懿说道:“昔日孟达兵少粮多,我军兵多粮少,必须速决;现在,我军粮多兵少,敌人兵多粮少,我们围困他们,不能逼他们逃走,而是围困他们,等他们粮食用尽,自然灭亡。”
公孙渊粮食用尽,人相互食用,他派人向司马懿求和。司马懿将使者斩首,说道:“昔日楚国围攻郑国,两国是平级别的诸侯国,才可以求和;今日我代表天子而来,公孙渊凭什么求和。派个年轻的来。”
公孙渊派遣自己的儿子做人质,司马懿说道:“大军来讨伐,你们要么能战、要么能守,或者逃走,三者都不能,只剩下两种选择了——或者投降,或者死。”
襄平城被攻破,公孙渊及其官员、士卒被杀了七千多人,司马懿命人将这些死尸封成一个大丘,以震慑辽东,至此,魏国全部平定了北方。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