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浙江的一位渔民在杭州湾靠近上海海岸五十公里处的海上,捞起了一架编号为7的战机残骸,经查这是1935年六月十六日攻击日本第三舰队时被击落的空一师的第二飞行大队大队长东方高的座机。闻讯赶来的当地政fu在整理飞机残骸时,从座舱里清理部分烈士的遗骸。
杭州湾,从1935年起两次惨烈的空中绞杀战后,因为在杭州湾这一带坠落了太多的战机,这里被外国人不约而同地称为飞机坟场。从1935年十二月到第二年二月那个三月的惨烈空中绞杀战后不久,英国撤出了中国。
战争结束后的六十多年里,在杭州湾打渔的渔民,每年都会“毫不意外”地在杭州湾里打捞起各类战机的残骸。
闻讯赶来的空军部队的人接收了东方高烈士的遗骸,将其隆重地安葬在位于上海空军革命烈士墓地。
事隔六十多年,参加过那场空战的飞行员皆已年过古稀,记者在烈士墓地那儿有幸采访采过这场空战的唐珏阳中将。
以下是采访记录。
唐珏阳:1935年十二月五日的第一次上海空战,是我的第六次实战出击。说起来还真是有些丢人,从前我虽然跟着队长一同出击过五次,但是那天到了天上,看着对面黑压压一片的机群象一堵墙一样地压过来时,我当时脑子紧张得一片空白,什么东西都忘记了。
记者:新手飞行员都会有这样的‘毛’病,几百架飞机集中在很小的空域里互相对冲时,那场景一定很震慑吧?
唐珏阳:是的!我当时完全看呆了。当时我飞的是i16,苏联飞机。在苏联那边使用的是两‘挺’7.62毫米的机枪,不过我从苏联把飞机开到中国时。机上没有武装,省下来的重量被换成了两个副油箱以增大航程方便转场。在中国,德国地勤给我的i16上换装了报废的he151上拆下来的13毫米机枪。
记者:mg131机枪吗?
唐珏阳:“对。那机枪火力很猛,弹道很平直。比苏联原装机枪要强大太多了,唯一的缺点就是子弹少了点,我的i16每‘挺’机枪只能配210发子弹。新人飞行员上战场,一紧张,扳机扣得太紧,几秒钟内210发子弹忽地一声就全打出去了,然后在战场上就只剩下让对手追着跑的命了,我在12月五日那天就是这样(笑)。然后被对方的一架格斗士咬住了,只能开足马力,拼命地往本方机场方向逃,那里有防空阵地,出击前指挥官告诉我们,被咬住没办法摆脱时,就往地上有跑道的地方跑。”
记者:“那架咬住你的飞机后来被防空部队打下来了?”
唐珏阳:嗯,是的。不过我也被他打中了。左边的机翼被他的机枪咬下了一大块,幸好机场跑道就在边上,我在机场上空转了一圈。好不容易歪歪扭扭地在跑道上迫降,结果迫降时飞机还拿了大顶,我也受了点轻松。手腕扭伤,被迫休息了两个星期才恢复,错过了那几天后来的空战。
(注:飞机降落时出事故,一头载地上,头朝下嘴啃泥屁股朝天,称为拿大顶)
记者:那几天的空战很惨烈吧?
唐珏阳:“是的。受伤的我当时没法再上天,只能吊着膀子在机场看着战友们出击,返航,再出击。自己什么事都做不了。我当时心里非常地难受,觉得因为自己的无能被打下来还‘弄’坏了飞机。就象对人民犯了重罪一样。在机场上迎接战友的飞机时,那些返航的飞机。几乎每架身上都会带点伤。有时候双方杀红了眼,甚至发生过飞机在天上互撞的情况,我就在机场上空看到一起。杭州湾这一片的空域太小,而那几天双方的飞机实在太多。”
记者:杭州湾空战,由于‘交’战双方机场相距太近,而飞机密度太高,是人类有史以来“飞机密度”最大的一次空战,后来这被收录吉尼斯世界记录。也正因为密度大,所以在空战双方飞机飞行员回避的空间被压缩到最少。由于空域狭窄,杭州湾空战在当时被媒体称之为两名枪手拿着手枪在笼子互对‘射’。
记者:听说当时您和李华梅将军是同一支部队的,而且还是同一个机场起飞作战的。
唐珏阳(‘露’出缅怀的表情):是的!她是我们空二师的传奇,也是我们飞部队里所有人心中的‘女’神。(用指指边上的梁子曰中将)他,他当年就被她‘迷’得要死。
梁子曰中将(白他一眼):“你当年不也被她‘迷’住了,做梦都喊她的名字,还梦遗了。”(此段采访记录后来被删除)
唐珏阳怒道:“第二天偷偷洗内‘裤’的人是你吧!”(两人八十多岁的老将军开始打架,此段采访记录后来被删除)
记者抹冷汗,(我好象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东西,会不会被灭口?):“您是什么时候才重新上天的?”
唐珏阳:“十二月二十一日以后的事了,不过那时我开的已不是i16,而是缴获的格斗士战斗机。十二月八日的空战结束后,我们远没象后来宣传的那般大获全胜。五日开战那天我们有五百五十架战斗机出战,但到了十日那天,我们杭州空二师只有一百二十架战斗机能够出战,上海空一师那边好点,也不过是一百三十架。虽然说被打下来的只有一百二十多架,但是受伤的,报废,没法修的,是一堆堆,当时地勤都忙坏了,天天加班加点地修飞机。很多飞机虽然飞回来了却坏得厉害,根本无法修,只能拆开然后再拼凑起来,几架凑成一架。就算是这样,最后也就修好了七十来架,余下的也只能是报废回收零件用了。”
梁子曰(凑过来):“八日的空战结束后,其实我们的空军也受到了重创。只是我们主场作战。飞行员损失比英国人要少很多。当时英国人家大业大,他们的空军不象现在只有大猫小猫两只那么可怜(笑)。当时英国人损失的飞机,不到三个星期就全部补充回来了。而我们这边。一切只能从苏联那边供应。十二月八日后,日本在山东登陆了。当时两地能用的主力战机,几乎全调到徐州那边去了。”
记者:“这点我知道,最艰苦的时候,我们在沪杭这边只有一百多架飞机,而英国人那里有八百架。”
梁子曰摇头道:“哪有一百多架?实际上是三十架不到。”
记者:“三十架不到?”
唐珏阳解释道:“我们这儿是拥有一百一十架飞机,不过每天能飞出去的,最少的时候只有二十九架。飞机不象汽车,能不能出击。是要听地勤的意见。我们手上的那一百多架飞机,都是状态很不好的。要么被用得太厉害,要么是用损坏的飞机七拼八凑拼起来的。飞行一次,地勤要维护好几个小时才能再次出动。而且那一百多架飞机,有二十多架是霍克ii,还有二十几架‘波’尔,全落后了,这些东西放出去,根本就是让对面的格斗士屠杀,所以我们师长根本不准他们出击。真正能战的还是要靠fw750发动机,但是那几个月的空战下来,库存的备用发动机都用得差不多了。那架hs129受过伤,他的两台发动机当时被拆下来挪给别的fw90用了。不过这些日子,我们缴获了一些格斗士飞机,得到了几台完好的英国发动机。那些亨舍尔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厉害,他们用锤子挫刀敲敲打打,折腾半天,居然硬是把大了一圈的英国发动机塞进德国飞机的身体里,试飞了一下,‘性’能居然比原版的还要好一点。我是开i16的,那东西其实比hs129还要难开,开起这玩意用起来很快就上手了。”
记者:“你是怎么想到用攻击机参加空战的?”
唐珏阳:“是德国人的意见,他们的想法是想验证一下hs129充当截机来用的可能‘性’。我的那架hs129,最初是c型,本来是装12‘挺’机枪的,用来扫军舰压制防空火力时很不错,不过扫人时,飞行员嫌子弹太少火力持续‘性’差,而且不能挂炸弹。于是就把机头机身的机枪减掉四‘挺’,省下来的重量就可以加挂小炸弹了,而且机枪配备的子弹也多了不少。不过我这架。机头四机枪换成了两‘门’30毫米的长管机炮,变成两炮四机枪配制。速度很快,火力非常猛,我很喜欢。”
记者注:唐珏阳将军驾驶的hs129其实是一架没有量产的自用改良型,在中国战场由地勤自己‘私’下改造的,在hs129中没有获得过正式序列编号,不过这款攻击机作为特殊机型在某些二战游戏中常有出现,需要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游戏中给予的编号d型是后来游戏公司赋予的。由于减少了机腹的机炮。又使用了马力更大的英国发动机,该机最大时度超过450公里,在1935年时,这个速度几乎超过当最所有战斗机的最大时机,只有著名的蓝‘色’十三驾驶的h51f型战机速度和其相当。
唐珏阳:“我开上那架hs129d型时,已经是第二次空中大会战了。我的任务很简单,对着敌人的飞机编队,冲进去,见什么打什么,反正我的飞机皮粗厚糙。正面对冲不怕英国人的机枪子弹。当时我就是这么一个对冲,然后正面就把一架飞机凌空打爆,hs129上的30机炮。就算用来打后来的b17都非常有效,更不要说那时的纸飞机了”
记者:“野猪战术?”
唐珏阳:“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梁子曰:“可惜只有一头猪……”
唐珏阳:“你去死……”(两个八十几岁的老将军再次象孩子一般地互相打闹)
结束胡闹后,
记者又问:“所以您后来就转飞hs129了。”
唐珏阳:“开上hs129后,我发现自己对开攻击机更有才华,就赖在上面不肯下来了。”
唐珏阳得意道:“自从我开上hs129后,老梁就成了我的警卫,整天开着战斗机跟在边上当我的保镖。有未来的空军中将当我的保镖,瞧我这行头够气派吧......”
梁子曰:“......”
记者注:唐珏阳将军是驾驶hs129强击机的超级王牌,在后来的战争中。他开着hs129在空战中击落战机七架,击毁坦克三十辆。汽车八十多辆,摧毁碉堡四十五座。击毁跑道上飞机二十一架(其中十六架和梁子曰共享)。他所驾驶的hs129强击机战后被中国空军博物馆永久保存。该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是李华梅将军的座机,著名的蓝‘色’13。在此说明一下,当时李华梅将军驾驶的编号为13的he51f型战机其实共有两架。由于空战密度大,一架用于空战一架停在地面备用。一二五空战和二五月空战,李华梅将军经常是返航后就直接跳上另一架飞机再次上天。这两架he51f型都存活到了战后,一架被北京空军博物馆收藏,另一架就停在上海空战纪念馆的大厅内。
外篇:燃油和抗战
1934年后,当红‘色’空军成立时,*上层就极重视燃油供应的问题。夺得武汉三镇,取得安源煤矿后,就开始策划建立自己的煤化油工厂和战略燃油贮备基地。1934年九江战役结束后,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军工建设中,煤化油工厂更是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在德国,煤化油同样也是汉娜极重视的项目。早在穿越之后的1930年起,汉娜就拿出一笔资金用于这方面的技术投入。小胡子上台后不久,德国自己就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技术,加德国自己自己的研究,煤化油技术已经成熟。
不过1933年时,全世界的油价都处于极低的水平,此刻还有很长的时间,暂时还不需要建设这种成本高昂的煤化油工厂(二战时煤化(汽)油的成本是炼化石油成本的四倍),所以这项技术在1934年后就拿到武汉这里“试用”了。
九江战役结束后,大量机器设备通过长江航道不断被运进湖北省,在德国技术人员的指点下,当地加班加点建设,到1935年六月时,工厂已基本成建成。又经过两个月的调试,八月后开始生出第一批煤液化的航空汽油。到1936年一月时,位于安源煤矿附近的煤化油工厂,每月已能生产超过两千吨的煤化油。产量虽然不高,但已勉强维持前线防空军的使用。
为了充分利用煤化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废气,还在边上建立了配套的工业酒‘精’厂。酒‘精’是一种优秀的抗爆剂,沪航大空战时,前线空军使用的航空燃油,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这种酒‘精’和液化石油的‘混’和燃油。虽然这种‘混’和燃料对飞机的航程有所减少,但对发动机‘性’能的提升却有益处。而对于本土防空作战的飞机来说,‘混’和工业酒‘精’的燃油造成的航程减少问题不大。q
ps:上一章感觉是走大纲流,很多细节都‘交’待得不清楚,想了想,还是用这种人物采访的外篇来写完这一段。这样是用最少的字数写出最多剧情的写法,大家看了也省钱。
此外要说某个举报的读者,前面写李华梅狙击的那篇,其实也是这样的。你举报了,嗯,你看看我后来怎么改的,也就是去掉标题,一字未动,然后硬塞去了。然后某人就没有意见
然后,你满意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