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朵丽看了看四周.忽然小声说道:“老爷.奴婢觉得张亮靠不住.”
张亮是刘子秋从最底层的士兵一手提拔上來的.在数次战斗中均屡立战功.可以说沒有刘子秋慧眼识珠.张亮就会一直埋沒下去.从这个意义上來说.刘子秋对张亮有恩.但张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刘子秋并不了解.只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刘子秋对张亮还是比较信任的.而且张亮也确实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不过.女人的直觉总是比较敏感.而且穆朵丽和张亮交往不多.她对张亮的看法可能更加客观.
听了穆朵丽的话.刘子秋沉默了.半晌以后方才说道:“不用理他.掀不起大浪來的.”
为了防止手下将领拥兵自重.刘子秋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军队制度建设.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制度的建设.张亮在城破以后.任务完成.兵权也自动解除.才能被达愣顺利控制.也就是说.只要今后刘子秋不让张亮独自带兵.他就永远掌握不了真正的兵权.沒有兵权.野心再大.也造不了反.
当然.穆朵丽的话还是在他心里留下了一片阴影.他今后肯定会加强对张亮的注意.
…
占领长安城以后.刘子秋一面派人前往威定迎接萧皇后、杨倓、杨侑等人前來长安.一面派人提着杨氏兄弟的首级前往潼关、龙门关和蒲津关以及关陇诸郡.劝降当地守军.同时从河西诸郡调集大批粮草和物资保证长安百姓的生活.
由于杨广在位的这几年.逐步把国家的中心迁往了洛阳.长安城变得日益萧条.从地理位置上來说.长安城有关隘之险.易守难攻.把都城设在这里比较安全.但另一方面.因为关隘阻塞.又往往会造成交通不便.偌大一个长安城.粮食和各种物资根本不可能自给自足.大量的粮食和物资都要从外地调拨.
交通不便带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运输成本的增加.因此长安城中的物价就随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就成为最好的选择.当初修建连接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广通渠确实是一个明智之举.但漕运也有它的弱点.一是受季节影响比较大.冬季河面结冰.船运不畅.长安城中的物资就会变得短缺.二是受战乱影响比较大.战乱一起.漕运自然不通.外地的物资根本就运不进长安城.
河西诸郡除了多牛羊马匹以外.其他物资同样短缺.单靠河西诸郡.绝对撑不起整个关陇地区.甚至撑不起长安.刘子秋从河西调运粮食和物资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他还必须另寻出路.
相对而言.洛阳的情况就要好得多.即使漕运不畅.陆路也是四通八达.照样可以把各地的粮食和物资运进京城.这或许就是杨广喜欢呆在洛阳的主要原因.凡事有利便有弊.洛阳四通八达.也使那里成为四战之地.李渊占据洛阳一年多.却始终不能向其他地方大举用兵.便是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被牢牢束缚住了手脚.这就像围棋中常说的金角银边草肚皮.综合來看.和平时期都城设在洛阳要比长安好.但战乱年代.都城设在长安要比洛阳好.
这些都是刘子秋站在大兴宫的玄武门城楼上.放眼整座长安城而得出的结论.而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兵变就发生在他脚下这片土地上.站在宫城上.刘子秋心胸更加开阔.看得也更加长远.他现在所思考的已经不是尽快消灭洛阳的李渊.而是在考虑结束这场战乱以后.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国家重归一统以后.设立两座都城很有必要.他不会像杨广那样四海游历.但也免不了会经常來往于这两座都城之间.皇帝出行.车仗仪式护卫.每日所费不计其数.这些都是民脂民膏.为何杨广一死.天下立刻大乱.就是因为杨广在位的时候.耗损民力太巨.修运河、修长城、征吐谷浑.其实都是不错的措施.只是杨广不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
长安城内普通百姓们的贫苦生活.其实也可以折射到全国各地.站在宫城上远眺的半个多时辰.刘子秋就已经做出了决定.今后.休生养息便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既然要让百姓休生养息.就必须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放眼天下.最强大的敌人就剩李渊了.李渊占据洛阳.兵精粮足.要击败李渊.这一仗恐怕会旷日持久.而刘子秋更加担心的是.这场战争会不会让杨广费尽无数人力财力修建起來的东都洛阳毁于战火.
如何尽快结束战乱.李渊是关键.和平解决.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刘子秋的脑海里一闪而过.
这时.达愣快步走了过來.拱手说道:“启禀主公.有江南的消息了.”
“哦.快说.”如果不是因为担心江南受到王世充的攻击.刘子秋也不会这么快就发动对杨玄感的战争.听说有江南的消息.刘子秋的思绪很快被拉回了现实.
达愣躬身道:“王世充大军渡过长江.在丹阳城外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沒.”
刘子秋心情终于轻松下來.笑道:“李大哥、花兄弟他们果然沒有令我失望.”
达愣继续说道:“主公.事情还不止这些.江南的军马顺势打过长江.攻占了江都全境.”
刘子秋微微一怔.旋即大喜道:“想办法和江都取得联系.请李大哥他们做出大军北上的态势.给李渊施加压力.”
…
却说翟让在瓦岗起兵以來.声势浩大.渐渐攻陷了附近的灵昌、韦城、胙城等地.兵锋直指荥阳.从东边对洛阳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李渊此时还不知道杨玄感已经兵败的消息.他的大军主要的防备方向仍然是西边的长安.同时北方的刘武周、屯扎江都的长山军也令他寝食难安.唯一让他安慰的就是唐王的爵位已经公开.再进一步就是逼杨杲禅位了.
当然.在天下大势未定时.这件事暂时还不能提上议事日程.不过.李渊也不担心有变.他这一次已经完全彻底地掌控了洛阳的局势.就连萧太后都被迫承欢于他的胯下.接受杨杲的禅让是迟早的事情.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李渊的实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现在也到了该行动的时候了.
李渊一边调动大军.准备南下攻取江都.一边派人通知张须陀从东面进攻瓦岗寨的翟让.
江都的长山军來自江南.在李渊眼中.江南的士兵大多羸弱.根本不堪一击.对付这些來自江南的军马.用不着操太多的心思.他只派出了长子李建成率领两万骑兵和三万步兵.而更多的军队他却悄悄调往弘农郡境内.目标直指冯翊郡的潼关.潼关是长安东边的门户.只要攻下潼关.长安就指日可下了.至于北方的刘武周.李渊根本沒放在眼里.
张须陀是大隋名将.对大隋更是忠心耿耿.从杨广驾崩之后.张须陀便开始了日夜征战的日子.长期在山东、河北等地与卢明月、徐圆朗、王薄等人的队伍作战.张须陀武艺高强.爱兵如子.深得三军拥戴.他的部下有两员大将.一个便是昔日來护儿的亲兵队长秦叔宝.另一个叫做罗士信.都有万夫莫当之勇.
凭借着这两个左膀右臂的帮助.张须陀在山东、河北等地所向披靡.各路盗贼都是闻风丧胆.不知有多少人死在他们的铁蹄之下.但是.各地的盗贼却仿佛越杀越多.此起彼伏.令张须陀疲于奔命.最要命的是.张须陀的部下却长期得不到补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张须陀所部骁勇善战.但伤亡也总是难以避免的.这样的伤亡日积月累.他的部下越來越少.如今只剩下一万五千人.而且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接到李渊借萧太后的名义发出的让他攻打瓦岗寨的圣旨.张须陀仍然义无反顾地下达了开拔的命令.
秦叔宝慌忙劝道:“大将军.将士们连年征战.始终得不到休整.这仗实在不能再打.请大将军三思.”
张须陀却摆了摆手.说道:“圣命难违.张某为大隋鞠躬尽瘁.有死而已.”
秦叔宝见劝不住张须陀.只得唉叹着离开大帐.出了大帐却被罗士信招手唤住.
罗士信看了看四周.小声说道:“秦将军.大将军不肯听我等相劝.此去瓦岗只怕凶多吉少.什么圣命难违.分明是李渊假传圣旨.秦将军.你我也当早寻出路才是.”
秦叔宝长叹一声.说道:“大将军待秦某不薄.秦某誓死追随大将军左右.”
大帐内.张须陀轻轻擦拭着自己的那口佩刀.眼神里却满是迷茫和无助.
尽管大军是以一种悲壮的气氛投入了新的战场.但张须陀所部的战斗力确实不可小觑.这些士兵都是百战余生.作战勇猛.经验也是极其丰富.进入河南境内的第一仗就杀得瓦岗军丢盔弃甲.翟让侥幸逃得性命.坐在瓦岗寨的大营中惊魂未定.忽听部下前來禀报:“大王.长安李密求见.”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