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水又被嘉依珊奈尔给逮着了。请看她的最新证据。
还是从《碧血长弓射苍龙》说起,涉水过河又犯错误了,多一半先生负有连带责任(因为《唐朝好男人》先成文)。
两作品都是架空里比较严谨的,少见。多一半虽然在纨绔子弟的风流韵事中推进故事,但是其中的小细节上如西瓜、白菜、皮蛋等等,都下了功夫的。那些个小女子不懂,却在五十三章中看见主人公拿着皮手套、倚天屠龙刀要出门“打猎”,怎么到了二百零七章就“这朝代没手套”了呢?
等涉水过河酸溜溜地说要停止更新了,急忙一看,以提高他那小说的点击率,哎呀,手套竟然也要靠主人公才能成为“军队的标准配备”,须知yy过分了就成了“手y”了。
且听我说。
估摸着两人都中了流沙河老先生的“毒”了,流沙河先生从《太平御览》上查不到有关手套的记载,引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断言手套“传入中国,仿而制之,至多三百年”。涉水过河百虑却没能过了这一条“流沙河”。关于流沙河《手套传入中国》一文的反驳文章可以看看以下二位的博客:
一 那父文集xyhe.bokee/
上面说的很仔细,1973年第9期《文物》杂志,荆州地区博物馆撰写的《湖北江陵县藤店1号墓发掘简报》,与刻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剑”的乌书铭文铜剑等300余件随葬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双皮手套,这双皮手套长28.5厘米,五指分开,与今手套无异,可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至少距今已有2300年以上)的手套实物了。
二 柳隐溪在
blog.qingyun/front/siteview/articledetail.do?event=3&id=530
中也信誓旦旦地说在“十几年前就见过了”上述那副手套了。小女子侧面了解,荆州博物馆的这副手套没有丢,确实还在。靠这副手套,当然,主要是那把剑,荆州博物馆跻身于全国十大地市级博物馆之一。
小女子是从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中找到手套的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冬天……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沈先生的这个“半截露指薄质锦绣手套”估计是从文献上得出的结论,因为真正的实物要到西汉马王堆汉墓里才出现。据说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三副手套(谁知道博物馆馆长的联络方式,告诉小女子好去求证),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副朱红、浅棕、深绿、鹅黄等各色丝线绣出的穗状流云和卷枝花草的“信期绣”绢手套,正式的名称叫做“朱色菱纹罗手套”, 直筒露指式。其掌面为菱纹罗,指部和腕部均用绢,掌的上下两侧各饰“千金”绦一周,国家一级文物,一九七二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当时的沈先生估计正在哪里反省呢,可能没有机会见到这个东西。
别看它是一级国宝,却在1983年10月22日被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给盗出,技术人员在玻璃上发现了盗贼的手套痕,有一个手指痕迹略呈弧形,照此拼命查左手小指弯曲的人,后来发现是右手食指,闹了个笑话,嘿嘿,算是手套故事中的手套故事吧。
盗贼的母亲毕业于公安学校,叫儿子“赶快送回去,”儿子威胁“你要是报告或者送回去,我就自杀。”于是,这位母亲竟然不再说话,扯起煤炉,烘烤起被淋湿的国宝来,老天,除了这手套外,我以前提过的不是内衣的“性感内衣”素纱禅衣也赫然在列!万幸,案件破了。
这副手套的“信期绣”读者也要容小女子解释一二。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
碧血长弓射苍龙最新章节关于手套、鬼故事及其他地址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