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离靴留任 短篇小说选集(二)

本章节来自于 短篇小说选集(二) http://www.lishu123.com/96/96049/
    早年,砀山东城门口悬挂着一只用红绸缠绕的靴子,人们出城、进城,老远就能看见,过往之人,无不对它叩敬如神。趣*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话长。那还是嘉庆初年,砀山新来了一位县官,姓李,叫李汝珍,百姓们习惯称李太爷。李太爷中等个儿,白净面孔,熟读圣贤之书,怪斯文的。他平时不修边幅,不管阴雨晴天,坐堂行走,都穿着一双长筒靴儿,乌纱朝服也没正儿八经地穿戴过。他有个癖好:爱喝几杯,不管到哪里,少不了个衙役背着酒葫芦伺侯。

    李汝珍到砀山上任,正逢发大水,灾情严重。他心急如火,骑了个黑毛驴,带一个衙役牵缰背干馍,一个衙役背着酒葫芦,出巡各地视察民情,严禁豪门、恶棍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那时候,新官上任有个规矩,先要拜访当地有钱有势的人家。那些豪门、恶棍本来想等李汝珍上门“拜见”,可是李汝珍竟然不来这一套,气得他们破口大骂。骂完了,想想县太爷终究是县太爷,便摆下了肉山酒海,派人持名帖不断往县衙里送。李汝珍见每天都有入来请赴宴,发火道:“谁再敢惊动本县,每人二十大板,轰出衙门!”那些家伙听说如此,发誓要狠狠地整整李汝珍,给他点颜色看看。

    这天,天刚蒙蒙亮,衙役进来禀报:“启禀老爷,大事不好,嘉庆爷采办的十船贡米,今夜停宿在城东邵家坝,饥民闻讯,蜂拥而上,动手抡开了。”

    李汝珍说:“本县没有得报贡船经过此地之事,你从何知晓?”

    “刚才小的在门口值班,本城王仁老爷来报,现正在衙门外听老爷决断。”

    原来,最近京城皇帝从江都搜刮到十船上好大米,特派人押运回京。过去为皇客运送贡品有个讲究,要求贡船未行,都得先告知沿途府县,各府县衙门得信,都要派人迎送,在谁的地界出了岔子,就找谁算帐。被委任做采办、押运的官吏更是狐假虎威,沼途敲诈勒索。担任这次采办的也姓李,仗着自己是嘉庆帝的心腹宠臣,更是小长虫吞大象—一贪心十足,沿途官府哪个最不往狗嘴里扔肉骨头?现在船过淮城,李采办一听说砀山正在闹水灾,穷得叮當响,便没有事先派人告知,心想:没油水何必瞎费神!天黑时,船到了砀山邵家坝,李采办传令停船进城,找个有名的招商客店,吃饱喝足,暂住一宿,明日早早起程。当时砀山有名的招商客店要数王仁开的“迎宾号”了。这小子不光城里有大片营生,乡下还有大片土地,加上他为人刁钻,算是砀山的一霸。李采办这一行人找上门来,王仁高兴得象拾到了斗大金元宝,连忙派人置办好酒好菜,殷勤伺侯,还着人挑了酒莱送到城外船上,款待李采办的随从。王仁心想:只要巴结上京城大官,日后谁见了我王仁老爷,都得让三分!谁知当天半夜里,就出现了饥民抢贡船之事。贡船上随从禀报之时,李采办正喝得酩酊大醉,沉睡不醒,王仁叫了几声,不见答应,灵机一动,便决定先报官,一来可讨好李采办,二来出了岔子,叫姓李的县官吃不了兜着走。

    李汝珍问明此事,这才慢吞吞地穿衣下床,对衙役说:“告诉王仁,就说老爷酣睡未醒,等醒来禀明。”

    衙役打了一躬,说声“是”,就退出了。

    过了一个时辰,守门的衙役又 进来禀报:“老爷,贡米已被抢完四船了。”衙役见李汝珍还是无所谓的样子,吓得浑身直打颤,说:“不是小的多嘴,老爷若不火速带领弟兄们去平息 此字,只怕李采办回京,在万岁面前奏上一本,那可是杀身灭族的大祸呢!”

    李汝珍说:“本官自有主意。传老爷刚起床离榻,正在梳洗穿衣。”

    衙役只得遵命传报。

    又过了一会,衙役跑进来说:“贡米已被抢了六船,李采办生气了,叫老爷速速带领快班人役前去搜捕!”

    李汝珍还是“剃头铺关门——不理”,对衙役说:“你出去好言劝慰王仁,要他先回,说老爷正用早点,用过早点就去。”

    太阳已经有两竿子高了,只听衙外一片吵嚷声,原来王仁领着李采办的随从在乱喊乱叫。衙役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说:“老爷,老爷,十船贡米只剩下两船了,李采办的随从要闯进来找老爷问罪呢!”

    你知李汝珍此时干啥?他正坐在书房咬文嚼字作诗呢,旁边放一葫芦酒,喝上几口酒,写一句诗.听了衙役禀报后,他才扔下笔,连声说’:“可惜,可惜,冲了老爷的诗兴。”随后吩咐备轿,等到李汝珍鸣锣开道,赶到码头,十船贡米早已抢得精光,满河满岸都是扛袋背包、提箩拎斗的人,正渐渐远去。

    李汝珍叫了声“落轿”,不慌不忙地从轿里走了出来。

    那位李采办见了十分恼火,喝道:“大胆县官,为何迟迟才到,你知罪不?”

    李汝珍故意问明何事,躬身施礼道:“本县不曾得报大人采办贡品经此,有失远迎。早晨见有本城百姓前来报案,本县想李大人从来办事严谨,此等要事,不会不事先告知本县,故疑是刁民谎报,戏弄本县,未予理会。却不料果真出事,李大人受惊了。”

    李汝珍抓住李采办没有事先告知这个“把柄”,李采办有火发不出,只好气急败坏地对李汝珍说:“快命衙役放箭开炮,别让歹徒跑了。”

    “慢,”李汝珍摆摆手说,“此案必是江洋大盗纠合陆地响马所为。本县到此,量这班蟊贼早已逃遁,余下皆是受骗百姓.当今万岁爱民如子,李大人,你不能一怒之下,做出伤害无辜的事来。”

    这番话,说得李采办真是哑巴吃黄连—一有苦说不出,只得问:“依你之见呢?”

    “羽箭火枪,统统朝天放,以示官戚,违令者斩。”李汝珍这个命令一下,码头上只听嚓嚓、咚咚,活象谁家办喜事放鞭炮似的。这下可好了,河岸上的众百姓乘机跑了个精光。李采办气得干瞪眼,却拿李汝珍没办法。

    站在一边的王仁眼见李采办,又傻了眼,脑子一转,鬼点子来了,他狗仗人势走上前来说:“禀告老爷,据小人所知,抢劫贡米的全是本县的饥民百姓,并无什么江洋大盗、陆地响马,老爷身为父母官,让这样的歹民犯上作乱,实是老爷你的不是。”王仁这么一开口,他那帮坏家伙也一个个说了起来。

    李汝珍一听这话,得知其中用意,故意郑重其事地问:“你们怎知此事定是本县饥民所为?”

    王仁这一帮家伙,就象蒲包里装枣核钉——个个想出头,现在听县太爷这么问,王仁抢先回答:“参加抢劫的有城东泥瓦匠张三,城西卖油郎李四。”一个胖财主接上说:“还有我的佃户王五、赵六。”

    大家七嘴八舌。李汝珍问:“谁能作证?”

    王仁等同答:“都是小人亲眼所见。”

    “既然是诸位亲眼所见,那就请到大堂上作证吧!”李汝珍吩咐衙役,“给李大人备轿,本县和李大人同审此案。”

    李采办经过过王仁这班坏家伙一煽动,发狠要找李汝珍算帐,那帮随从更是吆五喝六地叫嚷。李汝珍可不管这些,他往轿子里一坐,又摇头晃脑 作起诗来。

    十船贡品抢了好,百姓有米肚子饱。

    老爷升堂打板子,管叫有哭又有笑。

    不一会来到县衙,李汝珍升堂,李采办也坐在旁边。李汝珍手指王仁说:“际将原委细细禀明,让本县和李大人明断。”

    王仁将整个来龙去脉叙述了一遍。

    李汝珍问李采办:“事情果真如此!”

    李采办点头道:“正是。”

    李汝珍问王仁:“你既知李大人随员船大驾光临,为什么不禀报本县?”

    “小的一心伺候李大人,没有空脱身。”

    “既是这样,你早早发现歹徒抢贡品,为何不速速启禀李大人,误了时辰,致使盗贼蜂拥,无法平息?”

    “李大人昨晚喝醉了洒……,不,李大人酣睡正浓,实怕惊动贵体,望老爷明断。”

    “大胆刁民!”李汝珍把惊堂木一拍,厉声喝道,“这分明是你等见财起意,设计将李大人灌醉,暗中勾结强徒所为。”即命左右衙役,将这帮罪该万死的囚徒,每人先打五十大板,关进死囚牢,待李大人解京问罪。

    王仁这帮坏家伙吓坏了,“扑通、扑通”纷纷跪倒在地,哀求李采办作主。李采办半信半疑。李汝珍说:“李大人,当今万岁爷明政立法,民安国盛,更有你老人家辅助朝政,威震天下。此次采办贡品,百姓感恩报德,百依百顺,何有抢劫贡船之事?分明是王仁这伙胡作非为。来呀,给我狠狠打,看他招也不招。”

    衙役把这些家伙一个个按倒在地,就听“劈劈啪啪”一声紧似一声。刚数过五五二十五下,这些家伙就受不了了, 一个个象杀猪似地嚎叫起来:“老爷饶命,招,招!”

    李汝珍这才叫“住手”,一本正经地说:“人是苦虫,不打不中,从实招供,否则老爷决不轻饶!”

    “老爷恩典。”王仁战战兢兢地说,“抢劫贡米的确是江洋大盗和陆地响马。不是小的嘴硬,老爷说小人暗中勾结,实是冤枉!是小的害怕被强盗认出,招来杀身之祸,不敢启禀李大人。千真万确,求老爷替小人作主。”

    王仁为什么要编排出这番话来?他知道:如果摺了暗中勾结强盗抢劫贡米,那要开刀问斩,祸连九族;如果不招,李汝珍这里也过不了关。

    李汝珍呢?既然已经如愿,也就顺水推舟,脱下脚上穿的两只靴子,扔到堂前说:“既然如此,本县也不定你们死罪,你们给老爷的两只靴子,各装满金银珠宝赎罪;李大人一路风劳雨苦,这金银本该奉送,权作茶资酒费……”.

    “李太爷明断如镜,佩服,佩服!”李采办本来心痛的就是船上他沿途搜刮的钱财,也被抢劫一空,此刻听李汝珍说要奉送两靴筒金银珠宝给自己,喜得眉开眼笑,他不等李汝珍把话说完,就掐断话茬,连连称赞起来。

    “李大人过誉。”李汝珍接着刚才的话茬,对李采办说道:“无奈砀山屡遭水患,皆因河道年久失修,本县不得不将此金银珠宝充作兴修水利之资,只好请李大人暂且屈驾回京。我想,此等为民兴利之事,李大人—定会赞助下官的。”

    李采办一听这语,脸上陡然变了色,眼睛瞪得老大,嘴张得象瓢似的,就是说不出话来。

    李汝珍这是一计三得啊——救了百姓,治了恶棍,兴办了水利。百姓们个个夸赞:“高招”,季汝珍自己也很得意,事后整整喝了两葫芦酒,写了很多诗,还赏给衙役们每人两碗酒喝哩!

    不过,那李采办到底没放过李汝珍,他回京没多久,嘉庆帝一道圣旨下来,还是给李汝珍定了罪。亏得他在朝的老师多方营救,这才改为削职为民。消息传来,老百姓自动献万民伞,万民旗,上供一碗清水,明如镜。一路上人们一个个手擎香炉,磕头挽留。李汝珍没办法,走到东城门口,脱一只靴子留下作纪念,这才洒泪而别。

    后来,砀山老百姓就替这只靴子披红挂彩,把它悬挂在东城门口上,作为纪念。说来也怪,李汝珍的靴子,竟成了“镇邪之宝”,恶棍见了心惊肉跳。那些贪官污吏,从此也不敢公开胡作非为,怕百姓祭靴显灵,自己反而倒楣。以后每任县官到职,也总要先来礼拜这只靴子,给靴子重新披红挂彩,以示自己清白。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黑岩阁的小说短篇小说选集(二)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短篇小说选集(二)最新章节短篇小说选集(二)全文阅读短篇小说选集(二)5200短篇小说选集(二)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黑岩阁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