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七一)上 玉机词(七三)下

本章节来自于 玉机词 http://www.lishu123.com/94/94872/
    从定乾宫大书房接了高曜出来,送回长宁宫,高曜请我在长宁宫用午膳,顺便在启祥殿偏殿午歇。子的时候可看到了么?”

    芳馨道:“看到了,封在一只樟木箱子里,还有封条呢,就摆在从前于大人练书法的大书案上。”

    “用过午膳便拆了看看。”

    芳馨道:“姑娘不午歇了?”

    我摇头道:“下午还要见掖庭令,总得把卷宗略看一遍,不然见了面说什么呢?”

    午膳后,依旧有些困倦,便让绿萼泡了浓浓的一壶茶来。这次已经换做了我惯常用的一套白釉刻花茶具。黄檀木书案后,墙上的书法已经揭了去,换做一整排七层的榆木书架,只放了半满。锦素原先所用的书案十分阔大,是方便她练习书法的。此时案上只摆了两方眉纹花鸟砚、两架哥窑青釉笔山、一只钧窑玳瑁釉釉大笔筒、一只三足汝窑笔洗和一对定窑白釉珍珠地剔花镇纸,全部缩在桌子一角。轩阔的书案上,只有赭黄封皮的奏折和漆成红色、贴着雪白封条的樟木箱子最是惹眼。

    我坐下,喝了一盏茶,遣开所有人,方缓缓拆去封条,打开箱子。只见里面是装订好的两本羊皮封面的册子。我快速浏览了一番,只有当年有嫌疑的内监侍卫的供词和岭南王家关于花银子赎罪人的陈述。箱子里还有熙平长公主府中各级管家的画像,其中只有几位总管家的画像是上了颜色的。这些乍看上去都无甚用处,真正有用的是嘉秬的证词。然而我翻查了好几遍,也没有看见嘉秬的证词,更没有查到任何人转述过嘉秬的证词。皇后明明告诉我,嘉秬是亲眼看见过那个刺客的,她的证词是查找凶手的最直接依据。我合上羊皮册子,沉思良久,想来应当不会是皇后命人藏起这部分最重要的笔录。那么,只有那位掖庭令郑大人了。

    想到这里,我便扬声叫了芳馨进来。“姑姑在宫中也有十几年了,可识得那位掖庭令郑大人么?”

    芳馨道:“掖庭令属司寇大人,虽然掌管宫禁治安,却是外臣。奴婢身在内宫,哪里能见到郑大人?只知道他做这掖庭令也有十几年了,如今五十几岁,身子有些不大好,听闻常常不在掖庭属。”

    我脑中隐隐作痛,闭目道:“郑大人既然不在掖庭属,那么日常事务是谁在处理?”

    芳馨道:“听闻是郑大人下属的一个掖庭右丞乔大人在打理掖庭属。”

    “这样不算擅离职守么?”

    芳馨笑道:“乔大人是要承继掖庭令之位的,如今只当是在历练罢了。”

    我双眸微睁,凝视屋顶上垂下的一盏山水花灯,沉吟道:“如此说来,我命人去请他,也未必能请来?”

    芳馨道:“论理姑娘派人去请,郑大人是应当来的。”

    我点点头:“如今这箱卷宗里面少了最紧要的证词,姑姑说,究竟是谁藏起来了?”

    芳馨一愣,顿时面色苍白,跪下道:“姑娘,这樟木箱子自奴婢进这屋子,就是封着的,奴婢们没有动过!”

    我有些哭笑不得,连忙扶起她:“姑姑不要多心,我并没有怀疑姑姑的意思。”

    芳馨松了一口气,愣了半晌方道:“姑娘的意思是……郑大人?”见我默然不语,她擦了擦冷汗,赔笑道:“想必是他们疏忽了。”

    我微微叹道:“但愿真是如此。”

    忽听外面绿萼的声音道:“姑娘,掖庭属来人回话了。”

    芳馨连忙扶我端坐在书案之后,方道:“请他进来吧。”

    只见一个三十来岁的青衣小吏走了进来,行过礼后道:“郑大人近日身体不适,一直没有进宫。右丞乔大人告假半日,只有左丞李大人在。”

    我看一眼芳馨,芳馨冷笑道:“当真是巧,一个都不在。”

    那小吏缩着肩,低头不敢看我,只是讪笑:“李大人还是在的。”

    我向芳馨微微颔首,芳馨道:“罢了,是我们大人请的不巧,那也怨不得别人。如此就请大人传话,请左丞李大人进宫来吧。”

    那小吏如蒙大赦,拭了冷汗,微微颤声道:“是。下吏告退。”说罢躬身退了出去。

    待他出去,我将手中的茶盏重重一顿:“人不在,要紧的证词也没有,好!当真好得很!”

    芳馨道:“姑娘息怒,仔细手疼。”

    我没有午睡,本来就头痛心闷,此时听了那小吏的回禀,顿时心火上升,身子有些燥热,冷笑道:“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注1)。如有所誉,必有所试!(注2)”

    注:

    1,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为: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为: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rs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白玉有纹1的小说玉机词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玉机词最新章节玉机词全文阅读玉机词5200玉机词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白玉有纹1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