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遵海而南南:南面。(
九焰至尊)
b.纵水而不反谓之连反:通“返”,返回。
c.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身:亲自。
d.赈赡之,然后归也赡:供给,供养。
解析:答案是a。动词,向南去。
3.3.9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侯之天子为述职小大之狱b.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吾与徐公孰美?
c.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欲报之于陛下也d.吾君不游,我何以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解析:答案是c。皆为介词,“向”
3.3.9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解析:1“您问得真好啊!”晏子拜了两拜。
2贫困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3.3.100概括下表所列篇目中人物(作者)的人文思想核心,完成表格。
人物(作者)篇目人文思想核心晏子《景公出游》
欧阳修《醉翁亭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忧国忧民曹刿《曹刿论战》
解析:晏子:体恤民情欧阳修:与民同乐曹刿:取信于民(2009·北京)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3.10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
解析:(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3.3.10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饿其体肤翻译:
(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
解析:(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3.3.103阅读第2段,说说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答:
解析: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009·上海)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3.104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
解析:柳宗元黔之驴(捕蛇者说)
3.3.10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解析: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久地停留。
3.3.10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解析:答案是b。
(2009·上海)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1之外,竟复具一德。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释】1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3.3.10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而皆视为己子矣(2)竟复具一德
解析:(1)作为、当作(2)具备、具有3.3.10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白者频来顾视之解析:白母鸡多次来看望(这群)黄小鸡。
3.3.109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析: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3.3.110文中的“一德”指的是。
解析:慈(慈爱)
(2009·重庆)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3.1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名之者谁名:
(2)云归而岩穴暝归:
(3)至于负者歌于途负:
(4)杂然而前陈者陈:
解析:(1)命名(2)聚拢(3)背(4)摆3.3.1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解析:(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或“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3.3.11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解析:答案是d。作者思想并非“极度消沉”。
3.3.114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3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解析: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
我的老婆是双胞胎)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2009·河北)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3.1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蔽:
解析:(1)却(可是、但是)
(2)通(同)“返”,返回(3)遮蔽(遮住、遮掩)
3.3.1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解析:(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蝉接连不断(不停)地鸣叫(叫着、长鸣),猿(猿猴)不停(长久)地啼着(鸣叫)。
3.3.117《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
解析: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3.3.118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
答:
解析: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3.3.119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答:
解析: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2009·陕西)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孟尝君有舍人1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2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3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4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5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6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
1舍人:门客。2错:同“措”,放弃。3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4铫鎒(yaonou):农具。5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6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3.3.1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
(3)尧亦有所不及矣
(4)则谓之不肖
解析:(1)放下(2)处在;处于(3)比得上;赶得上(4)说或:认为3.3.12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若鱼鳖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食之不能尽其材c.而来害相报者时时而间进d.乃弗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答案是b。
3.3.1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译文:
解析: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3.3.123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解析:答案是b。
(2009·安徽)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3.1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解析:(1)苟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
3.3.125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解析:(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3.3.126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解析:(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3.3.127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
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
解析:
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生而取义(2009·江西)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1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2。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3其余!”上4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5!”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6云下,云攀殿栏,栏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7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栏,上曰:“勿易,因而辑8之,以旌9直臣。(
泡妞低手)”
【注释】
1匡:辅助。2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3厉:激励,此处有“警戒”之意。4上:指汉成帝。5张禹:汉成帝的老师。6将:拿。7龙逄、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8辑:连缀。9旌:表彰。
3.3.12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析: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3.3.12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廷
(2)已
(3)易
解析:(1)在朝廷(2)停止(3)换掉3.3.130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
解析:(1)朝廷大臣皆尸位素餐;(2)杀佞臣张禹可以警戒他人(或:可以杀一儆百)。
3.3.131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解析:辛庆忌认为朱云一向狂癫耿直,假如他的话说得对,不可以杀他;即使他的话说得不对,也本该宽容他。
3.3.132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
解析:
(1)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2)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2009·哈尔滨)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3.3.13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佐:比:
解析:佐:辅助,帮助比:等到3.3.134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填序号)
1忿恚尉,令辱之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树林阴翳,鸣声上下3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生,亦我所欲也4攻大泽乡,收而攻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解析:43.3.135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解析:(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2)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3.3.136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会使“徒属”“敬受命”?
解析:要点:他的话让士卒们明白已没有出路;给士卒们希望和信心。
(2009·长春)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予少家汉东1,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2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释】1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
2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3.3.1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贮故书在壁间2徒见其浩然无涯
解析:1“旧,旧的”或“原来的”或“过去的”
2“边”或“际”或“边际”
3.3.138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解析: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
3.3.139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解析:示例一: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还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的学生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
示例二: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009·沈阳)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3.140解释选文中的加点词语。
(1)或:
(2)等:
(3)材:
解析:(1)有时(2)等同,一样(3)才华,现在写作“才”
3.3.14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真无马邪?
解析: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2009·沈阳)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1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
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2照车前后各十二乘3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4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5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6十二乘哉!”魏王惭,不怿7而去。
【注释】
1田:打猎。后写作“畋(tian)”。2径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3乘(sheng):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4檀(tan)子:人名。下文“朌(ba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5泗(si)上:泗水之滨。6特:仅,只。7怿(yi):
高兴、快乐。
3.3.14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若寡人国小也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b.使守南城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c.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d.则道不拾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解析:答案是c。
3.3.14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2魏王惭,不怿而去。
解析:1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的(明珠)不一样。2魏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
(2009·大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www.hljxwb.com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3.14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则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然
解析:(1)明白(了解、知道)
(2)如果(假若)
(3)这样3.3.14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析:(通过这些)使他(们)的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们)所没有的才能。
3.3.146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解析: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二)
晋文公伐原1,与士2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反,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1原:古国名。2士:兵士。
3.3.147与文中“与士期七日”中的“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b.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解析:答案是d。
3.3.14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解析: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3.3.14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析: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
3.3.150晋文公“攻原得卫”的原因是:。
解析:讲求诚信,赢得人和。(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
(2009·兰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3.15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解析:答案是a。
3.3.1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解析:(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3.3.153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解析: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
(2009·青岛)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3.15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
d.若听茶声然(好像)
解析:答案是c。
3.3.15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解析:同“屈”,弯曲3.3.1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解析: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2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009·青岛)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墨子·鲁问(节选)
鲁阳文君1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2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3,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4。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5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6哉?”
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注释】1鲁阳文君:即公孙宽,楚惠王授与他鲁阳之地,故又称鲁阳文子。2天诛:上天的惩罚。3杀其父:杀害他们的国君。4不全:指五谷不熟。5强梁:强横,强悍不顺。6悖:荒谬。
3.3.15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谓阳文君曰
2今又举兵将以攻郑
3故其父笞之
解析:1对……说(对)
2来(用来)
3用鞭、杖或竹板打3.3.1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墨子闻而止之。
解析:墨子听说了就去阻止他(攻郑)。
3.3.159通读选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墨子是一个反对战争、主持正义、机智善辩的人。
(2009·潍坊)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1。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
巨星之名器炉鼎)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2。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3,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4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节选自《内训·迁善》)
【注释】1跂圣:向圣人看齐。2蟊螣、蜂虿:害虫、毒虫。3恤:担心、忧虑。
4攸:所。
3.3.16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过而能知,可以为明过:
(2)己过不改则累德累:
解析:(1)过:有过错(或犯错误)。
(2)累:连累,损害。
3.3.16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1人非上智,其孰无过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1惰慢则骄,孝敬衰焉2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c.1以善小而忽之不为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1戒于小恶,终无大戾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解析:答案是c。a:1副词,表反问;2代词,他。b:1连词,表因果,就;2连词,表转折,却。c:均为连词,因为。d:1介词,指明对象;2介词,比。
3.3.16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解析:(1)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一定像(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像(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
(2)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上,与我乡邻们的死相比也已经算晚了,又怎么敢怨恨呢?
3.3.163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
解析: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09·黄冈)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1,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2。既长,知其世家3,感泣辞母,去之南都4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an)粥不充5,日昃(ze)6始食,遂大通六经7之旨,慨然8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
1孤:幼年丧父谓之孤。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3世家:身世。4南都:地名。5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6日昃:太阳偏西。
7六经: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部经书。8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3.3.16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腰白玉之环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媵人持汤沃灌
(4)感泣辞母
解析:(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2)通“披”,“穿”或“穿着”;(3)热水;(4)辞别。
3.3.165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1足肤皲裂而不知2范仲淹二岁而孤b.1当余之从师也2去之南都c.1以衾拥覆2辄以水沃面d.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解析:答案是c。a:1连词,“却”;2连词,“就”。b:1助词,取消独立性;2动词,“到”。c:1和2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1人称代词,“他们的”;2加强反问语气。
3.3.166翻译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译文:
解析: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3.3.167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1,乙文范仲淹是:2。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3、(要求填写两个)。
解析:1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
2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3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画荻凿壁等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1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2,犹当博学审3问,古人与稽4,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5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6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7,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8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9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1孤陋:片面、浅陋。2资:盘缠。3审:详细。4稽:探究、考察。5庶几:差不多。6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7邑:地方。8丘:孔子。9勉:勤勉,努力。
3.3.16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卒之为众人。
卒: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4)终无济于天下。
济:
解析:(1)终于(2)达到(3)地方(疆界、区域)
(4)帮助3.3.16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解析:(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2)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3.3.170【甲】文谈“成才”,【乙】
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它们具体有什么不同。
解析:
【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面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3.3.171【甲】
【乙】
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甲】文第2段和【乙】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1)【甲】文:
(2)【乙】文:
解析:(1)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2)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绝品高手)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1融然2。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3素琴一张,弦徽4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
1适:满足。2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3畜:同“蓄”。4徽:系琴弦的绳子。
3.3.17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b.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博学善属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弦徽不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解析:答案是b。a:出名;说出,弄清楚。c:写;嘱托。d:具备;所有。
3.3.17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在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解析:答案是d。“萧条冷落”之说不合文意。
3.3.174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解析: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3.3.175联系甲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叙述,你认为乙文中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解析: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3.176“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将所选字母填在括号内。
去:a距离b离开c除掉、去掉(1)去国怀乡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委而去之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解析:(1)b(2)c(3)b(4)a3.3.177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解析: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壁,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3.3.178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解析:壮阔、浩渺(意思对即可)
3.3.179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和的语气语调。
解析:阴晦萧索晴朗明丽悲凉低沉喜悦昂扬(意思对即可)
3.3.18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争议,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1)范仲淹。
(2)欧阳修。
解析:(1)为天下先忧后乐(2)与吏民同醉同乐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战国策》)
3.3.18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参与)
c.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b.弗敢加也,必以信(信用)
d.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
解析:答案是b。“信”应解释为“实情”。
3.3.18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入见乃自立为王b.可以一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登轼而望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望其旗靡其如土石何解析:答案是a。a项都解释为“于是,就”;b项分别解释为“凭借”,“因”;c项前解释为“它”,代指齐军,后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解释为“他们的”,代指齐军,后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3.3.18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并不详细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着重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b.战前曹刿见鲁庄公,从鲁庄公的回答“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中看出了鲁庄公早已认识到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得到民心,于是慷慨从战。
c.本文善用对比。写鲁庄公,以“将鼓”“将逐”表现他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d.本文语言十分精妙,如写鲁庄公,不直接用贬语,而是通过对话描写和指挥意图的叙写来表现其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
解析:答案是b。“必以分人”“必以信”说明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曹刿对此都予以了否定,在他的启发下庄公才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而不是“早已认识到”。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天祥至潮阳,见弘范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2,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3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4出涕,曰:“国亡不能捄5,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6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7,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8拜而死。(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
1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2崖(ya)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3扞(han):保卫。4泫(xuan)然:水滴下的样子。5捄(jiu):同“救”。6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7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8乡(xiang):同“向”。
3.3.18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解析: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3.3.18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书:
(2)涕:
(3)殊:
解析:(1)书:写(书写等)
(2)涕:眼泪(泪、泪水等)
(3)殊:特别(很、十分等)
3.3.186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文天祥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请用现代汉语回答。
解析:文天祥:“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
3.3.187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解析:答案是b。
3.3.188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文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解析: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
3.3.189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习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解析: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自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2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3出涕,曰:“国亡不能捄4,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
1弘范:元军元帅。2扞(han):保卫。3泫(xuan)然:水滴下的样子。4捄:同“救”。
3.3.19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2)天祥泫然出涕涕:
解析:(1)通“避”,躲避(2)眼泪本题考查对文言重点实词的识记。
3.3.19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解析:(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过程中抓住了几个关键词。“是故”“甚”“恶”“遂”及介词“以”。
3.3.192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1富贵不能淫2威武不能屈解析:1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本题考查知识能力迁移。
3.3.193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解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而取义者也”)。本题考查了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3.3.194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甲文:
乙文:
解析: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本题考查文体知识,甲文以议论的方式来阐明作者的观点,乙文是以时间为顺序,在叙事过程中,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3.19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解析:1受蒙蔽2使……发扬光大。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3.3.19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解析: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3.3.197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皆以/美于徐公c.今齐/地方千里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解析:答案是d。文言文的正确朗读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和把握,在考题中设计这类内容,会对教学起导向作用。
3.3.198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的方式。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不超过30个字)
解析:前两空要求对人物语言特点进行概括,这是比较阅读的特点,凡用来比较的两篇文章,肯定有其可比之处,而邹忌和诸葛亮由于身份不同,因此对君主提建议的方法也不一样,语言上也就有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明确人物性格,还可以受到一定的启示。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的方法,而诸葛亮采用了直接劝说的方法。第三空结合口语交际实际,考查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对校长提建议必须注意身份,说话的语气,词语的运用都必须注意。
3.3.199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解析:邹忌:1有勇气,2说话讲究技巧,3忠诚,4有自知之明等;齐威王:1胸怀宽广,2虚心纳谏,3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干的设计有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消化反思,对人物分析理解。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1,山门圯2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3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4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6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7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1干:岸边。2圯(pi):倒塌。3阅:经历。4棹(zha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5柿(fei):木片。6颠:颠倒、荒唐。7河兵:治河的士兵。
3.3.20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解析:答案是b、c。b项的意思是“一起”;c项的意思是“最终”。
3.3.20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解析:答案是a、c。a项的“于”都是“在”的意思;c项的“为”都是“做、造”的意思;b项的两个“以”的意思分别是“以为”“把”;d项的两个“于”的意思分别是“在”“从”。
3.3.20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1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一老河兵闻之4果得之于数里外a.1和2句相同,3和4句不同b.1和3句相同,2和4句相同c.1和3句不同,2和4句相同d.1和4句相同,2和3句不同解析:答案是c。2、4两句的“之”都是指代的石兽;1句指代的是众人捞石兽的事;3句指代是讲学者说的话。
3.3.20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解析:(1)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第一句中“究”是“分析”的意思,“是”是“这”的意思;“携”为“带走”的意思;第二句中“然”是“既然”的意思,“但”是“只”的意思,“臆断”为“主观推断”的意思。只要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了,就不难翻译了。
3.3.20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解析: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本题只要深入理解短文的意思,就能回答出来。“老河兵”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来分析的。
(2004·肇庆)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文侯与虞人1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2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1虞人: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2罢:通“疲”。
3.3.205用现代汉主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又雨,公将焉之?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解析:本文主要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能力。1“雨”,名词作动词,“下雨”;“之”,动词,“到……去”;“焉”,疑问代词,“哪里”。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2“期”,约定。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3.3.206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解析:故事告诉我们,诚信非常重要。做国君的讲究诚信,信守约定,就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使国家繁荣富强起来;作为普通人讲究诚信,则能培养良好品德,取得事业成功。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秦王坚自河东还1,以骁骑将军邓羌2为御史中丞3。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4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5之弟也,酗酒,豪横6,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7德,奏未及报8,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9,疾恶纠案10,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
1秦王坚:指前秦世祖苻坚。河东:郡名。2邓羌:人名。3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4王猛:人名。5太后:苻坚的伯母。6豪横:恃强横暴。7收:拘捕。8报:答复。9同志:志趣相同。10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刑免:判罪免官。
3.3.207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王坚自河东还解析:秦王坚/自河东还3.3.20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为
(2)患
(3)市
解析:(1)做、担任(2)祸害(3)集市3.3.209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解析: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答到大意即可)
3.3.210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解析: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老百姓的祸害。(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3.3.211王猛严惩违法官吏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
解析: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3.3.212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王积薪闻棋王积薪1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2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3”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
1王积薪:围棋高手。2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布子。这里,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攻战过程全凭记忆。3伏局:认输。4复其势:复验那盘棋的局势。意思是按自己暗中记忆的,把那盘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3.3.2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宿于逆旅
2良宵难遣
解析:1旅店2排遣,消遣(意思对即可)
3.3.214从本文结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见媪妇二人棋艺之高,你认为她们技艺高明具体表现在何处?
解析:示例:婆媳隔墙下棋,手中无子,心中有棋,进退取舍,全凭记忆。此题能答出隔墙下棋之意即可。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