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环境激素的作用机理
环境激素能对动物及人体内的激素类物质发生作用,影响内分泌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动物体内激素或人体内激素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并直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二是与其他核心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到雌激素作用功能,且对生物体内分泌的雌激素产生阻碍作用;三是通过与其他受体结合或影响信号传导途径,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其他系统的互动作用,从而产生不良影响。(
风骚重生传)
环境激素对生物体的作用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是环境激素对人体自身激素的取代作用,就像我们知道的酶与底物的作用一样,人体自身的激素与人体内激素接受体之间就像钥匙和锁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环境激素进入人体以后,就可以取代人体内自身的激素与人体内激素接受体结合,这样就使人体自身的激素与人体内激素接受体反而无法进入结合状态,由于与人体接受体结合的环境激素并不是人体自身的激素,因此它带给人体接受体的是错误信息,它必然会导致转换因子的改变,产生生殖系统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www.justsou.com
同时带来第二个问题,环境激素取代了人体自身激素后是如何干扰人体的,这里的情况非常复杂,环境激素对人体不同接受体的干扰过程是不一样的,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而且激素的作用不是单一完成的,往往需要各种激素的共同作用,如形成精子的雄性激素和促成女性生殖器发育并维持其机能的雌性激素分别产生于精巢和卵巢,而产生过程又受到脑垂体分泌的刺激卵巢的激素的控制,而刺激卵巢的激素的分泌又受到丘脑下部分泌的激素的控制。
激素所具有的如此错综复杂的结构以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抑制的网络结构,导致痕量的环境激素即可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与一般的化学物质的毒害随数量(浓度)增大,毒性增强的情况不一样,而环境激素的种类繁多,所涉及的化学物质结构各异,因此对环境激素进入生物体以后如何对人体产生干扰的机理研究才刚刚开始。
环境激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目前已发现了一些生物变异的影响,但往往都是局限在个体水平上的研究,对于种群、群落和生态水平上的研究以及从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来解释环境激素对生物体与人体的干扰影响,目前还是十分欠缺的。(
超能高手在都市)
12.3.2环境激素的危害
环境激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对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影响
首先引起人类对环境激素关注的是自然界生物性机能减弱,性器官异化方面的问题,如鱼和水鸟雌雄同体、雄性化、生殖器官异常等,这些情况在鱼类、水生动物、两栖类动物、鸟类中都有发现,近年来,发现人类在性机能障碍和疾病发病率方面急剧上升,引起了人们对环境激素危害的注意。
对生物体形体的影响
生物体受到环境激素危害后,会表现为生物个体的形态特大或特小上。这是环境激素对生物生长激素作用干扰的影响造成的。人体内的生长激素对人体形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激素的侵入促进或抑制了生物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造成了这种现象。(
修真门派掌门人)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使孩子早熟,变性要求增加,多胎现象多发以及不孕,并导致精巢癌、睾丸停留症、乳腺癌、子宫内膜以及婴儿疾病的产生和多发。导致儿童发育异常的有可能是空气和水污染。但更多的可能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中的雌性激素,它进入人体后可以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及保持女性特征。当这些激素在孩子体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对脑垂体产生影响,促使卵巢产生大量雌性激素,导致生殖系统的发育和早熟。
对生物基因的影响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突然的、根本的改变,称为突变。为了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各种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有自发突变的可能,但这种自发突变率很低。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也可由非自然因素的其他某种原因诱发突变,目前认为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如x射线、电离辐射,某些化学物质如农药、药品、食品添加剂、工业化学品等有致突变作用,而这类物质中大部分已确定为环境激素类物质。(
极品都市太子)致突变原通过胎盘使胎体细胞发生突变,可使后代发生畸胎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由某些因素而引起畸胎的发生,称为致畸胎作用,目前已知化学物质是引起畸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环境激素如汞、农药、除草剂、某些药物等都具有致畸作用。环境激素对生物基因的影响会导致动物畸变,人体畸变,器官增多(减少),出现残疾人群等现象。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有害因素,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存。因而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防御功能和防御系统,以抵抗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袭,这种防御功能也就是人的免疫功能,防御系统也就是免疫系统。人类依靠免疫功能,可以防止病原体进入体内,并当其进入体内后,能控制其发展,并消灭和消除它们;可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纯洁,从而保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
首席御医)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降低人体的免疫机能,使人难以抵御疾病的侵袭,产生各种疾病,引发癌症。但是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其机理和过程都还不很清楚。
对生物行为(中枢神经)的影响
对生物体的神经系统产生毒害:影响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垂体等对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导致激素合成、释放、传输异常,引起神经传导生理功能的紊乱,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其对生物中枢神经的影响还会导致精神抑郁症的发作和自杀现象。
12.3.3环境激素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近年来新的受关注的化学物质正在不断出现,溴化灭火剂、合成雌激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其降解产物、人造杀菌产品和个人护理用品成分等迄今被忽略的污染物目前正被大量排放。这些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的广泛影响正日益引起生态毒理学家的密切重视。
控制环境激素污染的根本对策是不向环境释放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应该加强下列工作:
1.对目前生产和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筛选出对人体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进行优先管理。
2.研究制订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标准和管理法律。把有毒有害物质管理纳入法规、标准之中,对其整个生命周期活动进行监控,建立化学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完善有毒有害物质的储存、运输、使用和管理制度。
3.控制、减少甚至停止对环境和人类有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已于2004年11月1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要求自生效日起最晚10年内应最终消除《公约》首批列出的9种杀虫剂类pops的生产和使用。在这9种杀虫剂类pops中,中国至今还保留着六氯苯、氯丹和灭蚁灵的生产和使用,应采取措施,逐步削减、控制和淘汰这些危险产品。
4.加快无毒害替代产品的研制和应用步伐。在农业方面,应积极采用生物农药、害虫综合治理技术,发展绿色化学,推行清洁生产,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原材料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原材料;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率低、产污量大、污染重的工艺、设备;控制有关行业“三废”污染物的排放,堵住源头,实施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严禁垃圾焚烧等,减少二英等污染物的排放。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环境激素的污染途径、主要污染源、产生的危害、作用机制以及污染控制、防治对策等的研究力度。
6.开发环境中痕量环境激素测试技术与设备,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微量或痕量监测技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中国环境检测的科学技术水平。
7.开展环境激素类物质的降解技术研究,探索高效、环境友好的环境激素类物质去除方法。
8.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让公众了解环境激素的危害,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环境激素对生态环境和生物体及人体的严重危害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治理环境激素污染的研究正在展开。开发绿色化学,加强污染治理;进一步健全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大众的社会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个人的行为,拒绝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影响;人类正在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来制止和抑制环境激素的产生和蔓延。
思考题
1.为什么大量环境激素类物质会出现在环境中?
2.环境激素对动物和人类健康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环境激素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4.食品中可能含有哪些环境激素?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