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11.2保护湿地

本章节来自于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http://www.lishu123.com/92/92191/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onwetlandsofinternationalimportanceespeciallyaswaterfowlhabitat,简称《湿地公约》)。(巅峰强少)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至2006年2月,有147个缔约方。

    为了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历年世界湿地日主题

    1997年:湿地是生命之源

    1998年:水与湿地

    1999年:人与湿地

    2000年:庆祝我们的国际重要湿地

    2001年:探索湿地世界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

    2004年:从高山之巅到大海之滨,湿地无处不在为我们服务

    2005年:湿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2006年:湿地减贫的工具

    2007年:湿地支撑渔业健康发展

    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11.2.1湿地的定义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带有以下(一至几个)特征:

    1.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

    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

    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

    11.2.2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物质生产功能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湿地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能为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编织业的发展提供自然资源,还能起到防风抗洪、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净化水质、防治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穿越方式错误的宠物小精灵

    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湿地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生动物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燕鸥、苇莺、掠鸟等约200种。湿地是鸟类南迁越冬的中途站。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调节大气组分

    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若尔盖湿地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通过植物吸收、多年沉淀,储存了19亿吨左右的碳。一旦湿地遭到破坏,这些碳就会排放到大气中,成为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细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可分配时空不均的降水,避免水旱灾害。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沼泽地带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一般长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保持水分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天然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湿地可以有效储存、滞留降水和地表径流,并补充地下水。我国湿地维持约2.7万亿吨的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若尔盖高原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每年黄河枯水期时35%的水源都由该湿地补充。

    清除污染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功能等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物质循环。

    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污染物质的能力。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含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其有害成分在通过沼泽时因被吸附而清除。如水葫莲、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吸收污水中浓度很高的重金属如镉、铜、锌等。湿地表现出惊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如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将废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让它流经一片柏树沼泽地(湿地中的一种),经过测定发现,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去除了。(旁观霸气侧漏)在印度的卡尔库塔市,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东郊的人工湿地,取代污水处理场,其污水处理费用相当低。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污染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11.2.3湿地的分类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湿地分类

    1.海域

    潮下海域:低潮时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无植物生长的浅水水域,包括海湾和海峡;潮下水生植被层,包括各种海草和热带海洋草甸;珊瑚礁。

    潮间海域:多岩石的海滩,包括礁崖和岩滩;碎石海滩;潮间无植被的泥沙和盐碱滩;潮间有植被的沉积滩,包括大陆架上的红树林。

    2.河口

    潮下河口:河口水域即河口永久性水域和三角洲河口系统。

    潮间河口:具有稀疏植物的潮间泥、沙或盐碱滩;潮间沼泽包括盐碱草甸、潮汐半盐水沼泽和淡水沼泽;潮间有林湿地包括红树林、聂帕榈和潮汐淡水沼泽林。

    泻湖湿地:半咸至咸水湖,有一个或多个狭窄水道与海相通。

    盐湖(内陆排水区):永久性和季节性的盐水或碱水湖泥滩和沼泽。

    3.河流

    永久性的河流:永久性的河流和溪流,包括瀑布;内陆三角洲。

    暂时性的河流:季节性和间歇性流动的河流和溪流;河流洪泛平原,包括河滩,洪泛河谷和季节性泛洪草地。

    4.湖泊

    永久性的湖泊:永久性的淡水湖(8平方千米以上),包括遭季节性或间歇性淹没的湖滨;永久性的淡水池塘(8平方千米以上)。

    季节性的湖泊:季节性淡水湖(8平方千米以上),包括洪泛平原湖。

    5.人工水面

    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属于广义湿地,得到湿地公约的认可。

    《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1.天然湿地

    a.海洋/海岸湿地

    a—永久性浅海水域:多数情况下低潮时水位小于6米,包括海湾和海峡。

    b—海草层:包括潮下藻类、海草、热带海草植物生长区。

    c—珊瑚礁:珊瑚礁及其邻近水域。

    d—岩石性海岸:包括近海岩石性岛屿、海边峭壁。

    e—沙滩、砾石与卵石滩:包括滨海沙州、海岬以及沙岛;沙丘及丘间沼泽。

    f—河口水域: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

    g—滩涂:潮间带泥滩、沙滩和海岸其他咸水沼泽。

    h—盐沼;包括滨海盐沼、盐化草甸。

    i—潮间带森林湿地:包括红树林沼泽和海岸淡水沼泽森林。

    j—咸水、碱水泻湖:有通道与海水相连的咸水、碱水泻湖。

    k—海岸淡水湖:包括淡水三角洲泻湖。

    zk(a)—海滨岩溶洞穴水系:滨海岩溶洞穴。

    b.内陆湿地

    l—永久性内陆三角洲:内陆河流三角洲。

    m—永久性的河流:包括河流及其支流、溪流、瀑布。

    n—时令河:季节性、间歇性、定期性的河流、溪流、小河。

    o—湖泊:面积大于8公顷永久性淡水湖,包括大的牛轭湖。

    p—时令湖:大于8公顷的季节性、间歇性的淡水湖;包括漫滩湖泊。

    q—盐湖: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

    r—时令盐湖: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湖及其浅滩。

    sp—内陆盐沼:永久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水沼泽与泡沼。

    ss—实令碱、咸水盐沼:季节性、间歇性的咸水、半咸水、碱性沼泽、泡沼。

    tp—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泽、泡沼:草本沼泽及面积小于8公顷泡沼,无泥炭积累,大部分生长季节伴生浮水植物。

    ts—泛滥地:季节性、间歇性洪泛地,湿草甸和面积小于8公顷的泡沼。(漠北王妃

    u—草本泥炭地、无林泥炭地,包括藓类泥炭地和草本泥炭地。

    va—高山湿地:包括高山草甸、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vt—苔原湿地:包括高山苔原、融雪形成的暂时性水域。

    w—灌丛湿地:灌丛沼泽、灌丛为主的淡水沼泽,无泥炭积累。

    xf—淡水森林沼泽:包括淡水森林沼泽、季节泛滥森林沼泽、无泥炭积累的森林沼泽。

    xp—森林泥炭地:泥炭森林沼泽。

    y—淡水泉及绿洲。

    zg—地热湿地:温泉。

    zk(b)—内陆岩溶洞穴水系:地下溶洞水系。

    zk(c)—地下输水系统:人工管护的岩溶洞穴水系等。

    注:“漫滩”是一个宽泛的术语,指一种或多种湿地类型,可能包括r、ss、ts、w、xf、xp或其他湿地类型的范例。漫滩的一些范例为季节性淹没草地(包括天然湿草地)、灌丛林地、林地和森林。漫滩湿地在此不作为一种具体的湿地类型。

    2.人工湿地

    a.水产池塘:例如鱼、虾养殖池塘。

    b.水塘:包括农用池塘、储水池塘,一般面积小于8公顷。

    c.灌溉地:包括灌溉渠系和稻田。

    d.农用泛洪湿地:季节性泛滥的农用地,包括集约管理或放牧的草地。

    e.盐田:晒盐池、采盐场等。

    f.蓄水区:水库、拦河坝、堤坝形成的一般大于8公顷的储水区。

    g.采掘区:积水取土坑、采矿地。

    h.废水处理场所:污水场、处理池、氧化池等。

    i.运河、排水渠:输水渠系。

    11.2.4湿地的保护

    近几百年来,湿地遭到了严重破坏。虽说湿地干涸是自然进程的必然结果,但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的影响不容忽视。

    1.土壤破坏是破坏湿地的一大因素。人类不合理使用土地,导致了土壤的酸化与其他形式的污染,这严重破坏了湿地内的生态环境;2.环境破坏。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这一类污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石油泄漏等污染,导致成千上万的水生生物及鸟类的死亡;3.围湖、围海造田。这一类经济活动会直接地减少湿地面积,比如我国洞庭湖,当今面积大为缩小,与几百年前形成鲜明对比;4.河流改道。这一类工程虽说对农业生产作出了一定贡献,也对防洪工作起到了有效作用,但却影响了河流对湿地的水量补给作用。比如我国的一些河流截弯取直工程,就破坏了一些湖泊湿地。

    多年来,世界湿地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遭到破坏,除了自然因素以外,当前不少湿地的迅速消失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关系。我国湿地资源的破坏,主要有下列原因。

    湿地的盲目开垦

    湿地开垦、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自然湿地是造成中国自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起到1997年长江河口湿地已被围垦的滩涂达7.85x104公顷,相当于辖区陆域面积的12.39%。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x104公顷以上,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湖泊1332个,总面积达85.28x104公顷,到80年代,湖泊个数已减少到843个,湖泊面积亦相应减少为29.83x104公顷,到2000年,湖北省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湖泊仅为260个。我国的沼泽湿地由于泥炭开发和作为农用地开垦,面积也急剧减少。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沼泽集中分布区,据统计1975年三江平原沼泽面积为217x104公顷,占平原面积的32.5%;1983年沼泽面积下降到183x104公顷,占平原面积的27%;到1995年沼泽面积仅有104x104公顷,占平原面积的16%。而且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湿地正面临着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威胁,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湖区、东北沼泽湿地区。在我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酷渔滥捕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他水生生物的安全。(那些年混过的兄弟)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下降,致使一些物种趋于濒危边缘,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以及多样性的降低。

    环境污染

    湿地环境污染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污染湿地的因素包括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油气开发等引起的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引起的化学污染,氮磷污染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等,而且环境污染对湿地的威胁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迅速加剧。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由于江河上游的森林砍伐影响了流域生态平衡,水土大量流失,使来水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等的淤积,并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水库是重要的人工湿地,目前其泥沙淤积问题也令人担忧。自1949年以来,我国已建成8.4x104座大中小型水库,库容4600x108立方米以上,目前已有1000x108立方米淤积,不仅大幅度地减少了湿地面积,还给发电、灌溉、养殖、航运等带来巨大的损失。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存在于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中,表现为湿地上游建设水利工程,截留水源,影响了河流对湿地的水量补给作用。在水资源的使用分配上,只考虑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而不关注生态环境用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严重威胁着湿地的存在,随着水资源市场化的不断进展,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保护湿地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加强对世界湿地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湿地公约》规定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的7条标准,选入名册的湿地应根据其在生态学上、植物学上、湖沼学上和水文学上的国际意义,首先应选入在所有季节对水禽具有国际重要性的湿地,符合标准的湿地均可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

    标准1:如果一块湿地包含适当生物地理区内一个自然或近自然湿地类型的一处具代表性的、稀有的或独特的范例,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2: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或者受威胁的生态群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3:如果一块湿地支持着对维护一个特定生物地理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和/或动物种群,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4:如果一块湿地在生命周期的某一关键阶段支持动植物种或在不利条件下对其提供庇护场所,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5: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或更多的水禽,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6: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标准7:如果一块湿地栖息着绝大部分本地鱼类亚种、种或科,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种间和/或种群间的关系对湿地效益和/或价值具有代表性,并因此有助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11.2.5我国湿地保护现状全世界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达1708块,亚洲区域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达215块。全球湿地面积达5.73亿公顷。

    中国1972年加入《湿地公约》。截至2008年,中国共有36块湿地分四批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380万公顷,占中国自然湿地的10.5%。中国现有湿地6594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3620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占国土总面积的3.77%(2005年)。

    第一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

    1.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经124°00′—124°30′,北纬46°55′—47°35′,面积约210000公顷。区内湿地主要有湖泊、沼泽、湿草甸3种类型,芦苇沼泽面积最大。鹤类是本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以丹顶鹤、白枕鹤为主。

    2.向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境内,东经122°05′—122°31′,北纬44°55′—45°09′,面积约105467公顷,区内有有3条河流、22个湖泊以及数以百计的泡沼和大面积的沼泽。(思美人)该保护区以鹤类、白鹳和蒙古黄榆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琼山县,东经110°32′—110°37′,北纬19°57′—20°01′,面积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口港湾和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地。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和连接不同生物区界鸟类的重要环节。

    4.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东经97°53′—101°13′,北纬36°28′—38°25′,海拔3200米,面积695200公顷。该区是黑颈鹤的栖息、繁殖区,还有大量鹬类和一些猛禽的繁殖种群。

    5.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东经112°43′—113°15′,北纬28°59′—29°38′,总面积19万公顷。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每年约有100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

    6.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面积22400公顷。该地是迁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

    7.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位于香港西北部,东经113°59′—114°03′,北纬22°29′—22°31′,总面积1500公顷。

    2001年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

    1.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位于低位冲积岛屿崇明岛东端的崇明东滩。是亚太地区春秋季节候鸟迁徙极好的停歇地和驿站,也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

    2.大连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

    3.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典型黄海滩涂湿地。

    4.内蒙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5.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大陆最南端而且是最大面积的海岸红树林湿地。

    6.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水生、湿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及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等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7.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大陆目前唯一的绿海龟按期成批的洄游产卵的场所,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

    8.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属于欧亚草原区和亚洲荒漠区,属生态脆弱区。

    9.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0.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该区内有百年树龄红海榄、木榄群落,生长高大连片,在中国极为罕见;还有儒艮、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马氏珍珠贝、黑脸琵鹭、黑嘴鸥等濒危野生动物。

    11.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该湿地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

    12.湖南汉寿西洞庭湖(目平湖)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内陆湿地的典型代表。

    13.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三江平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

    14.江苏盐城保护区(盐城沿海滩涂湿地)保护区,广阔的淤泥质潮滩形成了中国沿海最大的一块滩涂湿地,保证了数百万计水禽的迁徙,满足了丹顶鹤等濒危物种的越冬安全。

    2005年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

    1.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面积8万公顷。

    2.云南大山包湿地:位于昭通市,面积5958公顷,平均海拔3200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

    3.云南碧塔海湿地: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面积1985公顷,平均海拔3568米。

    4.云南纳帕海湿地: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面积2083公顷,是草甸、水面、沼泽型湿地,黑颈鹤的越冬区。

    5.云南拉什海湿地:位于丽江,面积3560公顷,平均海拔3100米,是黑颈鹤、斑头雁、大天鹅的越冬栖息地。

    6.青海颚凌湖湿地:位于青海省中部,面积6.6万公顷,平均海拔4268米,是黑颈鹤的繁殖区。

    7.青海扎凌湖湿地:位于青海省的中南部,面积6.5公顷,平均海拔4273米。

    8.西藏麦地卡湿地:位于那曲地区,面积4.35万公顷,平均海拔4900米,是黑颈鹤、赤麻鸭的繁殖栖息地。

    9.西藏玛旁雍错湿地:位于阿里地区,与印度、尼泊尔交界,面积7.4万公顷,平均海拔4700米,是黑颈鹤、斑头雁、藏羚羊、野牦牛的迁徙停歇地。

    2008年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1.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崇明东滩湿地的南东北外部边界为长江口中华鲟国际重要湿地的西部起始边界,向东扩展至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所有区域,总面积约46340公顷。是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是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中的第一块国际重要湿地。

    2.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然治区北部海畔防城各族自治县的西南沿海,现有红树林面积公顷,其中连片面积达1081公顷,是我国大陆海岸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

    3.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霄县漳江入海口,是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

    4.湖北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典型代表,其中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天鹅、中华鲟、胭脂鱼、水杉等均为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5.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候鸟迁徙的路线上,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经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6.四川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位于若尔盖沼泽的腹心地带,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区内生境极其复杂,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王银凤:《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中国湿地类型多样,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是世界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自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中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处,面积27万公顷;建立47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使1700多万公顷、47%的自然湿地以及33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保护区范围内得到有效保护。中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中国的湿地资源

    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海滨、湖滨、河流的沿岸,以及山区木本沼泽、平原的草本沼泽等,面积1370万公顷,占湿地面积的35.6%。

    湖泊湿地:全国大于100公顷的天然湖泊2711个,全国湖泊总面积835.15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1.7%。

    河流湿地: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条。包括长江、黄河以及黑龙江水系、辽河水系、淮河水系、珠江水系、雅鲁藏布江水系——全国河流总面积820.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1.32%。

    滨海湿地:由于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浅海滩涂湿地、海岸湿地、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生长在岸边浅海中的成片红树林湿地、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滨海湿地。滨海湿地总面积594.17万公顷。

    人工湿地:人工湿地面积最大的是水稻田,为万公顷,其次是大、中、小型水库、池塘、鱼池、盐池、运河、渠道、污水处理场等等。全国库塘湿地面积为228.5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94%。现有大中水库2903座,总蓄水量1805x108立方米。

    西藏拉萨的拉鲁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因保护得力,改变了一度萎缩的状况,已经从上个世纪末的不足6平方公里恢复到现在的6.2平方公里,区域内以沼泽草甸为主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近几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了湿地保护和管理,成立了湿地保护机构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用于湿地保护的总投资达到265亿元。

    根据2000年11月开始实施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到2010年中国将遏制住由人类活动导致天然湿地萎缩的趋势;到2020年,将逐步恢复退化或丧失的湿地。2003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提出:到2030年,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将发展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块,使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还将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管理、建设体系。

    但我国湿地状况不容乐观。人口增加耕地紧张不断压缩湿地面积,过度获取生物资源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减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和湿地面积萎缩,水源受到污染导致湿地生态功能显著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江河湖泊泥沙淤积严重,制约湿地保护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中国最美湿地若尔盖草原正在加速消失

    红军长征经过时曾经“沼泽遍布”的若尔盖大草地,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若尔盖大草原是我国六大草原之一,也是最大的高原沼泽植被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设在这里。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花湖,黑颈鹤、白鸛、灰鹤、天鹅等3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在这里栖息,被称为“中国黑颈鹤之乡”和“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若尔盖湿地草原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泥炭总储量达70亿立方米,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黄河在丰水期流经草原后流量增加29%,枯水季节增加45%。

    然而几十年来,昔日遍布若尔盖地区的沼泽已经难觅踪迹,湿地面积萎缩超过60%。若尔盖县草场总面积是1212万亩,1995年时的沙化土地面积是24万亩。1999年、2004年和2007年进行了三次普查,这个数字分别增长到38万亩、92万亩和158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已经占到草原总面积的13%,而且还在以每年11.65%的速度递增。除了这些已经沙化的草场,若尔盖县受到威胁的草场面积也已达203万亩,危及公路30公里,危及村庄30个。上个世纪70年代,若尔盖牧区境内有哈丘湖、措拉坚湖、兴措湖、鬼湖等大大小小的湖泊300余个,最大的面积有6000多亩,最小的也有1亩左右。到现在,除了热尔大草原的几大湖泊和其他几十个较大的湖泊外,其余200余个较小的湖泊都已经干涸。著名的隆刚木措湖于1988年干涸后留下了一大片盐碱地,幕措干湖于1998年干涸,瓦延尔措湖已萎缩了2/5,哈丘湖、措拉坚湖等几大湖的面积与20年前相比缩小了至少20%。

    若尔盖草原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界地区,黄河从草原西部流过,补充了超过29%的水量;长江支流白龙江在其境内发源,逶迤向东流去。若尔盖草原和湿地的退化,将会对黄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四川大学梁玉祥教授等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从若尔盖吹向北方的西南季风会从若尔盖地区吸取大量的水分并带往北方。如果若尔盖有水补充,北方沙尘天气就会减少,如果没有水分补充,干燥的季风就会在北方掀起沙尘。

    若尔盖草地退化沙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有这样几个:

    1.过度放牧。这是草原退化沙化最重要的原因,持续十几年的过度放牧严重毁坏了草场。2006年年底若尔盖牲畜存栏数达118.78万混合头,折合羊单位340多万个,而若尔盖草原的理论载畜量仅为186.5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超过80%。

    2.鼠虫肆虐。若尔盖草地的鼠害、虫害分布面积800.5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81.9%;危害面积450万亩,占可利用草地的46%;其中重度危害面积逾141.9万亩,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3.气候变化。几十年来,若尔盖气候变化明显,大风天气增多,降雨量减少,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冬春干旱更加严重,为草地沙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4.开沟排水。20世纪60年代,若尔盖草原地区“农业学大寨,向沼泽湿地要草场”,人工开沟排水380公里,涉及沼泽地210万亩,使湿地面积减少60%,一直影响至今。

    归根结底,若尔盖草地退化沙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而不是天灾!

    从理论上讲这里的沙化是完全可以治理的。当前,若尔盖面临的最大治理困境是:治沙进度远不及沙化速度。已经治理的地区在加速扩张的沙化面积里可以说是“九牛一毛”。过去3年,治理沙化土地2.3万亩,但沙化面积却增长了65万亩。而且,过度放牧、鼠虫肆虐、气候变化三大难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这种严峻的状况告诉我们,若尔盖草地退化沙化的趋势目前还难以逆转。“再不加大治理力度,若尔盖大草原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就可能不复存在。”

    赵亚辉:《中国最美湿地若尔盖草原正在加速消失》

    思考题

    1.为什么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性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

    2.土地荒漠化快速发展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3.沙漠化和荒漠化有何区别?

    4.为什么要保护湿地?

    5.中国自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王麟生;戴立益的小说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最新章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全文阅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5200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王麟生;戴立益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