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7.3电磁辐射污染及防治

本章节来自于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http://www.lishu123.com/92/92191/
    在电子电路中,任何交变电路都会向其周围空间放射电磁能,形成交变电磁场。(绝宠腹黑妃)交变电磁场中,变化的电场与磁场交替地产生,由近及远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在电磁波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有电磁能输送出去,这种现象称为电磁辐射。

    小至空调、电脑、电视、微波炉、电热毯、手机、电动剃须刀等家用电器,大到雷达、中继通信、卫星通信、遥测遥感等电器设备,在正常工作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电磁污染列为环境保护项目之一,1999年5月7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正式通报新闻界:随着各类电器设备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应用,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的第4大公害,应该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和减少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电磁污染就其产生根源主要有:

    1.广播、电视、雷达等大功率发射设备的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对环境的污染;2.工业、科研、医疗部门使用的射频设备的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3.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4.电气化铁道电力供电线路的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5.各类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泄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6.事故产生的电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

    7.3.1电磁辐射的分类

    现实生活中主要的电磁辐射源有:高频加热设备(如高频焙炼,高频焊接);无线发射设备(如电视台,移动电话);微波加热设备(如民用微波炉,微波治疗等)。(近身特工

    按其对生物作用的不同,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它对生物的损伤程度随量子能量的增大而增强。当量子能量水平大于12电子伏特时,可因电离作用使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即发生了“电离辐射”;若量子能量低于10—12电子伏特,则不会导致组织的电离,但可引起生物组织分子的颤动和旋转,对人体也会导致某些生理障碍。

    电磁辐射按其辐射源可分为天然电磁辐射和人工电磁辐射两大类。天然电磁辐射是由某些自然现象引起的,最常见的是雷电。除了可能对电器设备,飞机等造成直接危害外,还会在极宽的频率范围内产生明显的电磁干扰。天然电磁辐射严重时,能引起动物的神经系统紊乱,如某种鸟类的群体撞墙等。人为的电磁辐射主要由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电磁场、射频电磁的辐射引起,能产生这类辐射的辐射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7.3.2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所处环境的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或产生累积效应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伤害。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的试验研究已经证明,电磁辐射可造成广泛的生物损伤效应。

    1.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节律

    电磁辐射可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节律,电磁辐射还能使人体热调节系统失调,从而导致心率加快、呼吸障碍,由于电磁波具有穿透力,故不仅可作用于体表,还可祸及深层组织和器官。

    2.对心理和行为健康的危害

    电磁辐射可以对健康和患病人群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穿越之七天女)大量资料证明,电磁辐射能使人出现头昏脑胀、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3.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超短波、微波除了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外,最突出的是造成植物神经机能紊乱,主要在心血管系统有反应,其中以副交感紧张反应为多,如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或心动过速等。

    4.对眼的危害

    当微波作用于人的眼睛时,由于眼睛晶状体水分较多,更易吸收较多的能量,从而损伤眼睛的房水细胞。晶状体内无血管成分,代谢率低,很难将损伤或死亡的细胞吸收掉,日积月累在晶状体内形成晶核。高强度电磁辐射可使人眼晶状体蛋白质凝固,轻者混浊,严重者可造成白内障,还能伤害角膜、虹膜和前房,导致视力减退乃至完全丧失。人眼在短时间内经微波辐射后,出现视觉疲劳、眼睛不适、眼干等现象,视力明显下降,夜晚更为突出。

    5.对生殖系统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生殖系统的危害及其引起的生殖障碍也日益被各国学者所关注。在微波辐射作用下,当睾丸的温**到10c—20c时,皮肤虽然没有刺痛感,但男性生殖机能可能已经受到微波辐射的损害。受微波辐射后,可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育。同样,电磁辐射还会造成女性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6.导致内分泌紊乱

    电磁辐射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腺体细胞功能状态异常,导致激素分泌异常。电磁辐射作用于肾上腺,则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直接导致抗损伤能力降低;作用于垂体则使生长激素水平降低,导致儿童生长迟缓;作用于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将使甲状腺素和甲状旁腺异常,导致儿童发育障碍;作用于松果体则松果体素水平下降,人的免疫力下降,疾病发生率增高,并导致生物钟紊乱。(昏嫁总裁

    7.对癌症发生率的影响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电磁辐射以多种方式影响生命细胞,一般认为,极低频电磁场与白血病(尤其是儿童白血病)、乳腺癌、皮肤恶性黑色素癌、神经系统肿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等有关,这些结果通过细胞学研究得到了理论验证。电磁场可能通过干扰钙离子穿越细胞膜的流动而促发癌症,因为钙离子的流动与控制肌肉收缩、卵子受精、细胞分裂以及生长发育等主要功能有关。电磁辐射还可能扰乱细胞处理激素、酶及其他化学物质的能力,会导致各类癌症的发生。

    8.对胎儿的影响

    电磁辐射对胎儿的影响最为严重,胎儿的组织器官正处于逐渐形成和生长发育阶段,特别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当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时,对电磁辐射作用要比成年人敏感,受到电磁辐射后,将对其产生不良影响。专家指出,电磁污染是胎儿致畸的重要根源之一。电磁辐射对胎儿的影响,在1—3个月的胚胎期,一般后果为肢体缺损和畸形;在4—5个月的胎儿形成期,一般后果为智能损坏,甚至造成痴呆;在6—10个月的胎儿成长期,其主要后果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出生后体质弱,抵抗力差,并且影响终生。

    此外电磁辐射对电子设备会产生严重的干扰。许多正常工作的电子、电气设备所发生的电磁波能使邻近的电子、电气设备产生干扰、性能下降乃至无法工作,甚至造成事故和设备损坏。例如,身上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心脏病人,只要靠近正在运行的电力变压器、电冰箱等,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起搏器可能会失调。(福泽有余)目前,许多电子设备的内部基本电路都工作在低压状态,如电视机的高频头、视频放大器、计算机主板、cpu等,特别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工作电压越来越低,有的只有1v左右甚至更低,因此很容易受到电磁波的辐射干扰,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威胁。

    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机理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以“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观点普遍为大家所接受。

    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为极性分子,生物水具有很强的偶极性。当人体处于电磁场中时,人体内的极性分子(如水)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偶极子,有一定的取向性,即在自然状况下排列较为紊乱的极性分子按正负极调整排列,产生取向运动。在交变电流电磁波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极性分子将随着频率变化而来回移动,在分子运动时会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在交变电流电磁波频率高时,产生的热来不及失散,从而使机体温度上升,表现出热效应。由于电磁辐射热效应的存在,所以它对血液流通较差的组织伤害较大,因为这些组织受热后不容易通过血液把热带走。人眼睛的晶状体就是这种组织,所以高强度电磁辐射可使人眼受到损伤,这也反过来证实“热效应”的存在。

    非热效应是指人体受到长时间强度不大的电磁辐射时,虽然人体温度没有明显升高,但会引起人体细胞膜共振,出现膜电位改变,使细胞的活动能力受限。因此,非热效应也被称为“谐振”效应。据报道: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固有振荡频率在高频段,蛋白质的束缚电荷可受极高频波的影响,在分子内及分子间发生电子转移。(护花高手在都市)极高频波还可通过对氢键的作用,改变蛋白酶的活性,增加酶反应速度从而使机体表现出其他症状。另外,还有一种看法是电磁波可以干扰人体的生物电,尤其会对脑电和心电产生干扰,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和心脏活动。

    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影响因素

    电磁波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可以为生物体物质所吸收,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人们都会被电磁辐射所伤害。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电磁场强度

    电磁设备输出功率愈大,人体周围电磁场强度越高,人体吸收能量越多,伤害就越重。

    2.电磁辐射频率

    电磁辐射的波长愈短,频率愈高,机体的热效应就越明显,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长波对人体的影响较弱,随着波长的缩短,对人体的影响加重,微波作用最严重。在相互作用下,脉冲波对人体的伤害比连续波严重。

    3.电磁波进入机体的深度

    电磁波深入机体越多,对人的伤害就越大,电磁波进入机体的深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电磁波的波段,电流形式,电磁波进入机体角度(入射角),人体组织含水量与组织类别,人体组织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等。

    4.辐射时间

    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因此,人体接受辐射的时间越长,间隔时间越短,伤害就越重。

    5.辐射距离

    离辐射源愈近,辐射强度愈大,对人体的影响愈大。

    6.环境温度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时,不利于人体散发由电磁能转化的热能,使机体内温度升高,电磁场伤害加重。

    7.个体差异

    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程度,随个体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在相同的情况下,女性较男性严重,儿童较成人严重,瘦者较胖者严重,这可能与人体的含水量多少有关。

    7.3.3电磁辐射的防治

    随着电器设备的发展及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电脑、移动电话、微波炉、电视等设备的普及,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电磁辐射与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不一样,具有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特点,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其危害不易为人们察觉。

    根据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必须采取防重于治的策略。首先是要减少和控制污染源,使辐射量在规定的限值内,其次是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职业人员和公众的人身安全。

    控制污染源

    执行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减少和控制电磁辐射污染源。目前我国有关电磁辐射的法规尚不健全,应尽快制定各种法规、标准、监察管理条例,减少和控制电磁辐射发生源。在产生电磁辐射的作业场所,应定期进行监测,发现电磁场强度超过标准的要尽快采取措施。

    采取防护措施从城市规划、产品设计着手,采取电磁屏蔽和吸收等措施,防护电磁辐射污染。

    1.屏蔽就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定在一定的空间内,防止其传播与扩散。按照辐射场源与工作性质不同,可采用主动场屏蔽和被动场屏蔽两种形式,通常两种均采用板状、片状或网状的金属组成的外壳来进行屏蔽。其中,主动场屏蔽是将场源置于屏蔽体内,这种方式适合于辐射源比较集中,辐射功率大,工作人员作业位置不固定等场合;而被动屏蔽是指采用屏蔽室,个人防护等屏蔽方式,这种屏蔽是将场源置于屏蔽体外,实现屏蔽体中的人由于屏蔽作用而免受伤害,这种方式适用于辐射体比较分散、工作人员作业位置固定的场合。同时,为了保证高效率的屏蔽作用,防止屏蔽体成为二次辐射源,屏蔽体应该有良好的接地。此外,还可利用反射、吸收等减少辐射源的泄漏等来加强防护。

    2.吸收是指利用特定的吸收材料将电磁辐射能量吸收掉以降低其强度。这种材料主要是电的良导体和具有较强的铁电性的物质,大致可分为谐振性吸收材料和匹配性吸收材料两大类。前者是利用某些材料的谐振特性制成的,能吸收的微波频率范围较窄。后者利用材料和自由空间的阻抗匹配达到吸收辐射能量的目的,吸收的微波频率范围较宽。吸收材料的防护措施,一般多用在微波设备的调试上,它要求在场源附近就能把辐射能量大幅度衰减下来,以防止对较大范围的空间产生污染。为此可在场周围铺设高吸收材料,如金属纤维、金属镀层纤维、涂覆金属盐的纤维等。同时可在主要辐射方向上使用功率吸收器、等效天线等波能吸收装置。另外,将屏蔽材料与吸收材料叠加制成防护板或防护罩,既可以防止电磁辐射的定向传播,又可以进行吸收以免反射产生二次污染,大大地降低了电磁辐射的能量,起到了良好的防护作用。

    电脑及移动电话电磁辐射防护措施电脑和移动电话已经广泛使用,防护电脑及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给出相关的防护措施建议:(1)电脑显示屏的正面与人的距离,应保持在75厘米以上,侧背面与人的距离则不小于90厘米;(2)尽量使用液晶显示器,否则应在显示器前加上防护罩;(3)不宜长时间使用电脑,应适当休息;(4)在移动电话拨叫以及接通时的最初几秒钟内,电磁辐射最强,使用移动电话应尽量远离脑部;(5)使用移动电话时,天线应偏离脑部,最好戴一顶帽子,护住太阳穴三叉神经部位,建议使用专用耳机和麦克风接听电话;(6)尽量减少通话时间,尽量使用固定电话;(7)不要将移动电话挂于腰间或胸前,以免对心脏造成影响,最好将移动电话放入提包并使用电磁波防护套;(8)建议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暂不使用电脑和移动电话;(9)建议经常使用电脑及移动电话的人,多吃含蛋白质、磷脂和维生素c的食品,加强营养,以利于调节人体因电磁辐射引起的紊乱。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王麟生;戴立益的小说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最新章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全文阅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5200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王麟生;戴立益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