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森林的生态效应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
夺天香帅)森林生态系统,它既包括了地上部分的生物群落,也包括了土壤及其中的生物系统,以及树木冠层以内的大气所构成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内所有生命与非生命成分之间,在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纽带的联系中,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是,这个系统内的生产者必须是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
森林资源的广泛涵义应包括:林木资源、竹木资源和经济林资源;上述实物资源赖以生存的林地资源;依附于森林群落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由森林资源存在而产生的环境资源和伴随森林环境产生的旅游资源。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和重复使用的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重效益。
森林不仅是为人类提供木材和动植物产品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持地球陆地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森林的净化空气作用
绿色植物在太阳光下,可以将它所吸收的co2和h2o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放出一定数量的o2,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可以概括为下列反应式:
co2+h2och2o+o2方程式中的ch2o是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单元,代表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物。o2仅是光合作用的副产品,但这个副产品非常重要,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根据上面的光合作用反应式,绿色植物每吸收44克co2,就可以放出32克o2。同时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要呼吸放出co2,但比较起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o2要比呼吸作用消耗的co2多20倍,所以总的来说,绿色植物是生产o2的“工厂”。据估计,每年全球绿色植物吸收的co2约为9.36x1010吨,放出的o2约为6.83x1010吨,其中森林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1公顷森林能够吸收200人呼出的co2;1株树1昼夜放出的o2够3个人呼吸24小时。因此,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地,增加森林覆盖率,可以增加空气中的o2,吸收co2,so2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质之一,也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而植物表面可以吸收so2,湿度和叶片的表面积对吸收影响很大,由于树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而树木的叶子面积一般要远大于其他植物,所以森林在吸收so2方面也有很大作用。松林每天可从1立方米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so2,1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千克so2,像国槐、桑树、泡桐、垂柳、夹竹桃、罗汉松这些树种对so2的吸收量都比较大。据测定,当污染源附近so2浓度为0.27毫克/立方米时,在距污染源1000—1500米处,非绿化带浓度为0.16毫克/立方米,而绿化带内浓度仅为0.08毫克/立方米。
森林还具有减尘滞尘作用,可以使空气得到很大程度的净化。森林因为树木高大,枝叶茂盛,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可使大粒灰尘因风速减小而加速沉降于地面;叶片表面因为粗糙不平、多绒毛、有油脂或粘性物质,也能吸附、滞留和粘着一部分粉尘,从而使空气含尘量相应减少。森林防治粉尘的作用,既包括树木对粉尘的机械阻滞,又包括随后的雨水淋洗。森林防尘作用大小依赖于树木的林带宽度、树木组成、立木密度、林冠形状、枝叶密度等许多因素。
每公顷松林每年可滞留灰尘36.4吨,每公顷云杉林每年可吸滞32吨灰尘。据测定榆树每平方米叶面积吸尘量为3.93克,丁香为1.61克,小叶椴为1.32克,尖叶槭为1.652克。利用森林的吸尘作用在城市绿化造林,可以大大降低尘埃量,研究表明绿化地的减尘率可达37.1%—60.0%。
地球上每年的降尘量据统计达1.0x106—3.7x106吨,研究表明许多工业城市每年1平方千米降尘量为500多吨,个别城市达1000吨以上,在一些工业中心地区,1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10万—50万颗烟尘,在森林中,烟尘的数目要几乎比上述数字少上千倍。(
第一宠妃)1公顷林冠约能阻滞固体降落物6—78千克,其中40%—80%是悬浮混合物。1公顷森林1天可净化空气1800万立方米。广州市园林局等单位测定,用五爪金龙树作绿化材料的地方与无绿化的地方比较,空气含尘量降低22%;用大叶榕树绿化的地方与无绿化的地方相比,含尘量减少18.8%,绿化的街道较同一条街上未绿化的地段含尘量要减少56.7%。
植物还具有杀菌作用,这是因为植物会产生一些能够杀死细菌、霉菌和原生动物的被称为植物杀菌素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据报道,在1立方米的城市空气中,约有3万—4万个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在1立方米森林空气中仅有30—100个;百货大楼内空气含菌量多达400万个/立方米,林荫道58万个/立方米,公园100个/立方米,百货大楼内的含菌量比林区高约10万倍。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森林的降尘作用导致林区的灰尘浓度小,所以含菌量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森林植物含有杀菌素,林区内大量的细菌被杀死了。例如:0.1克的稠李冬芽汁能在1秒钟内杀死苍蝇;姚金娘属植物分泌的纯物质,在浓度为十万分之一时,就能抑制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
树木能够降低噪音。根据大量的调查,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10—15分贝。一般认为,疏松的树木群比成行的树木更能降低噪音,分枝多、树冠低的乔木比分枝少、树冠高的乔木降低噪音的作用大,在行道树之间载上灌木,其降低噪音效果比单一乔木为好,具有重叠排列的,大的、健壮的、坚硬叶子的树种,在着叶季节对减少噪音非常有效。
此外,森林对含氟气体、cl2和光化学烟雾都有净化作用,泡桐、梧桐、大叶黄杨、女贞的吸氟和抗氟能力都比较强,是良好的净化空气树种。森林还能够促进空气负离子化。
森林的调节气候作用
森林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当地的气候条件,对光、温、水等气候因子进行调节和分配,为自己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利用发达的根系,保持雨水,使之变为地下水,增加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在森林里,空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各个层面的蒸发。水蒸气进入大气后,使空气湿润,有利于降雨,因此,森林可以调节气候和降雨,也使地球免遭风暴和沙漠化。
森林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场所,是地球上生物繁衍最活跃的区域,尤其是热带雨林,它养育着数百万种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森林是地球上的基因库,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区。
森林还可以对污染物质起监测作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与环境进行着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交换。很多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比人和动物要敏感得多。污染物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在植物体上能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主要表现在:产生可观症状;生理代谢发生变化;植物成分异常化。如雪松对有害气体十分敏感,特别是春天长新梢时,遇到二氧化硫或硫化氢的危害,便会出现针叶发黄、变枯的现象。通常人们会根据树种对污染物的敏感性,选择监测树种作为治理和监测环境污染之用。
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株树算过两笔账,一株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最多值300美元,但按其生态效益来计算则高达20万美元。其中:每年生产出31250美元的氧气、25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减少大气污染损失62500美元,涵养水源31250美元,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地31250美元等。
2001年日本公布的资料,全日本森林的生态效益价值为74.99万亿日元,其中:水源涵养效益27.12万亿日元,防止水土流失效益28.26万亿日元,防止土壤崩塌效益8.44万亿日元,保健效益2.25万亿日元,野生动物保护效益3.78万亿日元,大气保护效益5.14万亿日元。(
苍云山捉鬼师)芬兰的森林一年生产木材的价值为17亿芬兰马克,而森林的间接效益的价值则为53亿芬兰马克;美国森林产生的间接效益价值为木材价值的9倍。
1999年我国对北京市森林采用替代法进行生态价值核算,森林生态价值为亿元人民币,是森林经济价值的13.3倍。全世界每年要耗费450亿美元用于有效保护受威胁的森林,而受到保护的森林每年至少为人类提供4.4万亿美元的回报,投入产出效益比为1∶100。
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地球表面的环境结构。地球上的森林曾经覆盖了地球全部陆地面积的2/3,但是由于大量森林被毁,至1976年,森林面积减少至占陆地面积仅为2/9。
各种类型的森林不仅为世界人民提供重要的环境、社会及经济的服务与产品,而且为保障人类生存环境、净化水与空气、保护土壤以及食物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通过对森林综合培育,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保护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第十一届世界林业大会安塔利亚宣言由于森林被毁,使地球环境出现了难以克服的严重生态危机:
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森林毁坏直接导致的最严重后果之一。据测定,在自然风化成土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时间,而土壤对保持水土具有极好的效果。林地土壤具有较强的蓄水和防冲刷功能。在降雨340毫米的情况下,每公顷的土壤冲刷量仅为60千克,而裸地则达6750千克,流失量为林地的110倍,地表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还具有极强的渗透力,面临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由于森林的滥伐,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全世界有1/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每年约有6x1010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可耕地土壤流失达2.5x1010吨,全球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面积达2.99x109公顷,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3%。
2.土地荒漠化
由于森林被毁,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壤严重沙化,沙漠扩大,侵吞农田。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6x107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4,而且以每年5—7x104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扩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个以上,近1/4的土地正在失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上十亿人口受其威胁,土地荒漠化成为全球生存条件恶化的重要因素。
3.水资源枯竭
森林具有巨大的蓄水功能,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蓄水1000立方米,10000公顷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个107立方米的水库。由于森林锐减引起水资源枯竭,导致全球性的严重缺水。全球60%的陆地面积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国家达到40多个,20亿人缺乏饮用水。
4.洪涝灾害
森林依靠它具有的大面积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降水的作用。它可以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减轻干旱和洪涝灾害。
孟加拉国由于大量砍伐森林,洪水灾害由历史上的50年一次,上升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每4年一次。我国金沙江和长江上游山地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近年来长江水灾频发,这些都说明森林对防止洪涝灾害的重要作用。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统计,中下游五省共溃口分洪1705个围垸,淹没耕地295万亩,受灾人口230万,死亡人口1432人。
据专家分析,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之所以严重,除了气象方面的客观原因外,主要的还是由于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失调,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陡坡开荒,滥伐森林,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
一吻成灾:拒嫁天王老公)森林植被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对降水的截留率高达12.6%,与无林地相比,可减少地表水流失85.1%,减少土壤冲刷量58%。植被遭破坏的结果,必然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量增加,洪枯比加大,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还造成河道和湖泊、水库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萎缩。据1957年的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20.2%。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3.94万平方千米,猛增了一倍,占流域总面积的41%。在长江流域,山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危害,比黄河更大。这是因为,长江流域为岩石山区,表土层很薄,经过一定时期的冲刷,表土冲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当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条件。贵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区,令人触目惊心。
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其中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长江洪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洞庭湖1949年以来因淤积减少的湖泊容量约40多亿立方米,由于1949年以来围垦了1600平方千米,大约减少容量近100亿立方米。鄱阳湖的淤积量很小,但1949年以来围垦了1400平方千米,损失湖泊容量约80亿立方米。湖北省的两岸湖泊由于全部封闭,减少面积5700平方千米。1949年以来,湘、鄂、赣连同苏、皖五省,因围垦共增加耕地估计约1400万亩。由于开发利用不当或开发过度,不仅洪水位越来越高,防汛负担越来越大,而且防汛的风险也越来越高。1998年汉口以上长江总来水量较1954年少300多亿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较1954年少1万多立方米/秒,洪水量少500多亿立方米。虽然水量没有1954年大,但1998年的长江干流洪水位,除武汉、黄石段外,都高于1954年。洪水位抬高的因素最关键性的还是分蓄洪量比1954年大量减少。
5.温室效应
树木由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每公顷森林每生产10吨树木,可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森林的大量采伐,导致其储碳、蓄碳作用的减弱,再加上人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其产生的温室效应影响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
6.物种灭绝
森林是一切生命之源,在地球森林中栖息和繁衍着全球一半以上的生物物种,对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森林破坏导致大量生物迁徙,食物链断裂以致死亡,造成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大兴安岭位于中国最北端,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中俄界河黑龙江的源头就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与俄罗斯赤塔州、阿穆尔州隔江相望。大兴安岭的土地总面积82975平方千米,人均土地占有量为15.28公顷,为全国人均占有土地量的16.79倍;林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少,人均占有耕地少。全区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6.28%,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倍。未利用土地中基本都是荒草地和沼泽地。有一半左右的荒草地和沼泽地,稍加排水工程改良,即可开垦为农田。大兴安岭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78条,有黑龙江、呼玛河、塔河、盘古河、阿木尔河、甘河、多布库尔河共97条河流。河流是大兴安岭生态体系中至为重要的支撑,它们是大兴安岭身上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大兴安岭的原始植被上中下三层皆茂密如墙,绵连群山之上生长着兴安落叶松、四季常青的樟子松、亭亭玉立的白桦、耸入云天的山杨、西伯利亚冷杉及黑桦、柞树、山榆、水曲柳、钻天柳、蒙古栎等,多达上百种。大兴安岭森林植物群落组成比较简单,但仍然生存着各类植物92科、371属、966种;鸟类40科、250种;兽类6目、16科、56种,鱼类17科、84种;两栖、爬行类动物2目、4科、17种;森林昆虫11目81科444种……形成了大兴安岭森林特有的生物资源库和基因库。(
万族王座)境内有珍禽异兽四百余种,冷水鱼享誉海内外,寒冷使生存在这里的特有的珍贵兽种的毛皮质地十分上乘,到处生长着的牙格达(红豆)、都柿、草莓、山葡萄、山丁子,是酿酒、调制绿色饮品的最佳原料,名贵中草药生长在群山野地,猴头、木耳、蘑菇、蕨菜、金针菜遍布沟沿谷畔。
大兴安岭山脉及其森林植被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的侵袭,使来自俄罗斯鄂霍次克海和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在此涡旋,比同纬度的俄罗斯一侧的年降水量多100毫米,无霜期长15天。为松嫩平原营造出适宜的工农业生产和良好的人类环境。缓解了冬季西北方向的干冷气流,降低了风速,从而减缓了呼伦贝尔草原因过度开垦和放牧形成的沙化过程。
森林中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为78.38%。每公顷落叶松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3.19吨,每公顷白桦林等次生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3.37吨。按大兴安岭现有森林面积粗算大兴安岭森林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700万吨。根据碳和二氧化碳的比值为0.27,其纳碳量为2349万吨,森林贮存二氧化碳万吨,贮碳量为万吨。
据有关研究资料证明,当森林覆盖率达30%—40%时,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显著,超过50%时得到充分发挥,单位面积蓄积量达65立方米/公顷以上时,减洪能力最佳。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年径流深增加1.46米,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为78.38%,净增加河川径流深114毫米,折合径流量为9690万立方米。涵养水源、防洪效益的经济评估值为54亿元/年。
大兴安岭地区湿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稀有性、社会性、脆弱性。具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保持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物的生态作用,及独特的旅游观光、科研、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
按大兴安岭开发以来木材生产总价值平均计算每年效益为15亿元,而大兴安岭森林仅纳碳贮碳效益值为68.25亿元/年,制氧效益值为35.44亿元/年,根据有关专家们经过仔细测算:大兴安岭的纳碳、贮碳、制氧、防风、蓄水、固沙功能,每年能产生161亿元的生态效益,是木材生产效益的10倍以上。
清朝嘉庆年间对东北森林解禁,关内贫民百姓大量涌入东北地区淘金、农垦、伐木和采参,大规模破坏从此开始。沙俄、日本人侵入对森林的掠夺砍伐及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使大兴安岭的森林受到极大的破坏。1897年沙皇俄国借修筑中长铁路之机,肆意砍伐沿线森林,1914年以后帝俄资本家和中国木材商每年在大兴安岭境内采伐的木材达20万立方米。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进一步扩大了对大兴安岭森林的破坏,并在三河、海拉尔、阿尔山、扎兰屯、黑河和嫩江等地成立营林署,实行掠夺式的采伐,在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地区,森林受到严重的破坏。据记载,日本帝国主义在大兴安岭共采伐木材约1000万立方米以上。
全国解放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曾于1955年与1958年先后两次对大兴安岭森林进行开发,但终因山高林密采伐艰难而宣告失败。1964年2月,国家做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重大决策。8万铁道兵、2万多工人、干部、知识分子从内地来到边疆。以木材产量为中心,在开发投入少、林区面积大、要求开发成本低、见效快的情况下,采取由近及远,先优后劣的生产手段,以会战的方式调集人马,集中人力、物力采伐。这种以釆掘工业方式经营的结果使林区可采资源急剧减少,森林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相应减弱,功能性的生物多样性也受到威胁。大兴安岭近40年交出了1.1亿立方米的商品材。和40年前相比,森林蓄积量减少近三成,可釆资源即成熟林和过熟林减少七成,只剩1.26亿立方米,而其中1亿多立方米处于生态林区不能采伐。(
暗恋密码)木材过度采伐导致森林质量下降,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木材生产难以为继。
作为一个天然生物基因库和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群落的大兴安岭森林,所拥有的湿地面积,从上世纪60年代的80多万公顷减少到41万公顷;数百万公顷的森林里竟然已很难听到鸟鸣;林区开发初期在作业现场经常遇到的马鹿、鸵鹿、麝、糜、棕熊等珍贵动物,已难觅踪影,东北虎等动物已经绝迹。
由于森林减少和植被破坏,直接导致大兴安岭地区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大树全砍光,只剩一些小树,挡不住西伯利亚的寒风也敌不住蒙古高原的旱风。20世纪60年代,5级风以上天数春季有7天,秋季有3天;80年代春季有12天,秋季有5天;到1998年,春季已达42天,秋季达10天,造成历史罕见的风灾。近10年来大风天气已经达到年均52天。最不可思议的是号称全区森林覆盖率77.52%的大兴安岭2001年还刮起了沙尘暴。
森林萎缩使生态功能严重下降,林区出现了水土流失、河流干涸等现象。过去大草甸和两边山上全是树,无论雨季晴天,草甸中间的河都只有六七米宽,常年流水。可是现在树没了,草甸子也没了,一点水也存不住了,下雨的时候河槽浊水翻腾足有100多米宽,没雨的时候就完全断流。50年前嫩江边上都是森林,现在林缘都退缩到加格达奇以北的阿里河、松岭一带。大兴安岭南部林缘后退200公里是保守的估计。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功能定位》的说法,一个世纪以来,大兴安岭林缘已平均后退300多公里。沙尘暴居然也光顾到大兴安岭林区腹地,这说明大兴安岭森林天然屏障作用正在减弱。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恶化会给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乃至东北和华北平原带来严重影响。
大兴安岭地区从建国到1988年只发生过2次洪水,近12年却洪水频繁。水淹塔河县城,城内水深2.5米。过去下暴雨,雨过半天,水才下山,如今雨一下水就来了。1998年特大洪水,殃及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直接损失就达1000多亿。专家们直言,这洪灾是大兴安岭森林过度采伐和毁林开荒造成的,灾难还仅仅开始。还有专家指出:东北、华北的干旱,草原的沙化,都和大兴安岭生态功能的弱化有关。
1986年5月6日至5月7日两天,漠河县境内连续发生四起记录在案的山火。其中古莲林场发生火灾之后,虽经当地多方扑救,终因风大火猛,火头很快进入西林吉镇西北角,大火迅猛发展,很快形成了灭顶之灾。大火烧毁了漠河县城,继续狂吼着向东奔去,漠河县境内的三个林业局,图强林业局所在地图强镇,阿木尔林业局所在地劲涛镇,包括县城所在的西林吉林业局,全部被大火烧毁!大兴安岭地区另一个县塔河县境内,盘古林场发生的另一场山火,也在大风相助下烧毁了盘中、马林两个林场,直向塔河县城逼去,拥有5万人口的塔河县城面临危急!这场大火一直烧了28天,到6月2日才算全部熄灭。据统计,“五·六”大火火场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约占大兴安岭地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森林受害面积达101万公顷,间接经济损失达69.13亿元,受灾群众5万多人,211人在大火中丧生。
“五·六”大火的起火点事后认定有五个,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最重要的起火点在古莲林场西林吉至古莲公路11公里路北200米处,直接肇事者叫汪玉峰,是到林场干活刚刚13天的一个河北农民。他给割灌机加油,汽油从油箱里溢出来一些洒在草地上,加完油,他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割灌机也着了,当时如果他脱下大衣一捂,火就可能被扑灭,可汪玉峰却拖着机器跑了七八米,等他叫人来时,火已经着大了。再一个西林吉林业局河湾林场四支线16公里西500米处,清林作业员将吸完的烟屁股随手往草丛一撂,便离开了,引起了大火。另外几个起火点,也都是野外吸烟造成的,而这其中又有两处都是被称为“盲流”的外乡人所为。“企业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废弛,职工纪律松懈,违反操作规程,违章作业。”这是当时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关于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事故和处理情况的汇报》中,分析火灾原因的重要一条。
事后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错误决策又雪上加霜,加大了火灾对大兴安岭森林的破坏作用。有关专家们决策要抢釆抢运火烧木,因为火烧木是很容易起虫子的,如果不抢采抢运就会让虫子全嗑了。所以从全国各地调来大量的部队和地方的森工队伍,以会战的方式抢采抢运火烧木,来年春天,好多没来得及砍掉的火烧木发芽挂绿,这才发现抢采抢运火烧木的定位不准确,又改成抢采抢运烧死木。可是火烧木和烧死木是很难一下子分辨清楚的。把大兴安岭所有过火的林子,基本上都给剃了光头。没明没夜地抢着砍,没明没夜地抢着运,抢采抢运了整整三年多,几乎把大兴安岭的树林全给砍光了。那些树被砍得太多太猛,运也运不出去,现在还有不少火烧木堆在蓄木场、林子里、道路边,一堆一堆的,虫子嗑它们,老鼠咬它们,风吹日晒雨水淋它们,朽烂了发霉了掉渣了,烧火都不爱着,全废了!抢采抢运造成的损失,比那场大火烧掉的树木至少要多几倍!
哲夫:《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
2007年5月15日北京日报,大兴安岭火灾20年祭3.6.2中国的森林资源
中国主要林区
1.东北林区
东北林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森林面积4.7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26%,木材蓄积量30亿立方米,占全国32%,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木材蓄积量最多的地区。但由于多年来过量采伐,森林资源已趋枯竭。
2.西南林区
西南林区包括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及西藏东部地区。森林面积约1.2亿亩,占全国7%,蓄积量15亿立方米,占全国16%,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本区地处温、热带,地势起伏,兼有高山峻岭,树种丰富,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树种达5000多种,占我国树种1/4,盛产冷杉、云杉、铁杉、樟木、楠木等珍贵树种,木材蓄积量高出东北林区4.5倍、西欧及北美4倍。本区原始森林对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近年来该区森林资源已呈现采伐过多,生态环境受破坏的趋势正在发展。
3.南方林区
南方林区位于秦岭、大别山以南,四川、云南以东的两湖、两广、两江、浙、闽、皖、黔10省区。本区位于低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水量充沛,树种丰富,生长迅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林区,但由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旺盛,森林资源的破坏较大,已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1.宜林地广、树种资源丰富
我国国土广阔、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占2/3,适宜发展林业,目前我国宜林地有38亿亩。
我国从北到南,气候横跨寒带、温带、热带,再加上高山、丘陵、平原等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十分丰富的树种资源,包括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一直到亚热带常绿林、热带雨林,种子植物高达两万种以上,不乏珍贵树种,如我国特有的水杉、银杉、台湾杉、金钱杉、杜仲、银杏等。
2.森林覆盖率低、木材蓄积量少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4%,低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22%,居全球第120位。人均林地面积1.8亩,仅为世界平均数人均16亩的1/9。人均木材蓄积量仅1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数80立方米的1/8,居世界第121位。
3.森林分布不均衡
我国主要林区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其森林面积占全国的1/3。木材蓄积量更高达68%。而人口密布的华东和华北两区林地面积仅占5%。占全国面积31%的西北,甘、宁、青、新四省区森林面积仅占全国的2.9%,木材蓄积量仅占4.8%。我国森林分布的不均衡不仅给森林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带来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之一。
4.林木构成不合理
根据森林用途和效益的不同,国家《森林法》将森林划为六大类,即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炭薪林、特种林、竹林,在我国18亿亩森林中,上述各类森林分别占80.3%、7.3%、6.5%、2.7%、0.5%、2.7%,其中用材林比例过大,而其他林类偏低。
在用林材中,成、过熟林比重过大,占林木蓄积量的69%,而壮、幼龄林比重太小,不利用我国森林资源的长期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工程1998年在12个省(区)开展试点,2000年在17个省(区、市)全面启动。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天保工程实施方案,长江上游地区以三峡库区为界,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西藏6省(区、市);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小浪底库区为界,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7省(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新疆5省(区)。涉及734个县、167个森工局(场)。2000—2010年规划投资962亿元。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实行木材生产停伐减产,加大森林管护力度;二是加快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国有林业企业富余职工。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中央累计投入659.8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国债)投入148.2亿元,中央财政投入511.6亿元。几年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任务。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3个省(区、市)已在2000年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年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1853万立方米调减到2003年的1102万立方米,按方案调减到位,整个工程区每年减少木材产量万立方米,工程区14.3亿亩森林得到了有效管护。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968万亩、飞播造林4383万亩、封山育林10323万亩。各地在积极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速度,使工程区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森林资源发生重大变化,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减少森林蓄积消耗量4.26亿立方米,按全国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相当于少砍7542万亩森林面积,接近2个半山西省的森林。工程区森林面积净增万亩,森林蓄积净增4.6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增长量的43%以上。增加的森林面积,相当于中等省份贵州省2个省的森林面积。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同步快速增长。
二是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随着工程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据《2003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表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量为多年平均流失量的50%左右,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9%。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量低于多年平均流失量的30%。四川省天保工程监测全省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15亿吨,年涵养水源量603.1亿吨,森林生物量累计增加4.35亿吨。工程区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一些地方过去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开始出现水流,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大量增加,主要栖息地生存环境大大改善。
三是林区经济出现重大转机,开始步入复苏阶段。天保工程有力促进了林区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据工程社会效益监测,32个森工企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9.3∶82.2∶8.5调整为2003年的34.1∶45.8∶20.1,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44个天保工程县林业产业已由过去的木材采运和加工为主,转向经济林产品、林下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多元发展的新的产业结构。森工企业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国有经济所占比重逐步降低,个体经济比重稳步提高。
四是林业企业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林区社会保持基本稳定。天保工程实施后,共有74万名采伐工人需要重新分流安置。几年来,一大批从事木材生产的森工企业职工转向了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以及林区资源开发。森林管护职工由3.2万人增加到19.3万人,形成了有效的森林管护体系。有31万名职工自愿自谋出路,采取一次性安置办法,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目前林区就业呈现多元化,大大减轻了对森林资源的压力,职工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生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林区社会保持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天保工程作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正为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向可持续发展迈进作出更大的贡献。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