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1.5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现状

本章节来自于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http://www.lishu123.com/92/92191/
    1.5.1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积极稳妥地发展环境保护事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www.chinalww.com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会上第一次承认了中国存在环境问题,而且还比较严重,初步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在当时中国处于政治动乱、极左思潮泛滥的情况下,走出了环境保护的第一步。会上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工作方针,其中所体现的预防为主、资源利用和群众参与的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会后,国务院设立了临时性的环境保护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

    1983年,我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的战略方针。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既不能走发达国家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为人口众多、工业规模庞大的发展中的中国将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也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目前实行的“高投入、高技术”环境问题控制模式,因为这将是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的中国所无法承受的,它也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最终使环境保护失去其经济支持。因此会议明确提出了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保工作的中心环节。按照会议确定的方针,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逐步展开,全民环境宣传教育日益加强。

    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环境保护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全国环境状况得到解决,自然生态基本恢复良性循环,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全国环境状况基本能够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相适应。

    现在看来,当时的环境保护目标明显过高,所需的投资是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难以解决的。1987年,在《全国2000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对策》中对此重新加以修订为:到20世纪末,我国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变化趋势有所减缓,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实现我国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的远景目标打下基础。

    198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把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的方针具体化,提出了全面推行新老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开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绝色斗魂师:战神狂妃)具体指标是:到200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00—320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城市排放污水设施普及率达到7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25%;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城市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6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7亿平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50%;交通干线噪声低于70分贝的路段达到60%—70%;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达到60%—70%;全国森林总面积达到164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7%左右;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各项工作,发起并于1991年6月在北京主办了第一届“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政府总理与会并在6月12日大会首脑会议上发表讲话,阐述中国政府关于加强国际合作和促进世界环境与发展事业的如下五点主张: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加强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平等参与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国际事务;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中国政府在环发大会后不久即提出了促进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治理城市“四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加强土地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展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切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分别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千亿婚约,总裁我不嫁

    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大事来抓,动员全社会力量向环境污染发出总攻。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就环保工作提出了十大问题。

    2002年1月,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部署“十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会作重要讲话。朱总理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要把认识真正统一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朱总理着重指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工业污染防治主要集中在点源治理上。进入80年代,中国通过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结合技术改造,强化环境管理等政策和措施,对工业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到90年代,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业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上确立“三个转变”,即:在污染防治基本战略上,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在污染物排放控制上,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在污染治理方式上,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为了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措施。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主要对策是:转变以往传统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防治工业污染和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强化政府在环境管理上的职能,更好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其指导方针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一定要同步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体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还推行了三条具体政策,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及“强化环境管理”。

    中国重视环境法制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至高悬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该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各级政府、一切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制定颁布了多项环境保护专门法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等。

    中国政府还制定了《防治海岸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放射环境管理办法》、《汽车排气污染监督办法》、《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绿化条例》等30多件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此外,各有关部门还发布了大量的环境保护行政规章。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律6部,相关自然资源法律10部和环境保护法规30多件;发布了环境保护规章90余件;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427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近50项。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1020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公众对环境保护法规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领导和有关企业法律意识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环境标准是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中国已颁布了427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渔业水域水质标准、有害物排到水体的最大容许浓度、放射性防护规定等。(极品废柴之全能召唤师)中国法律规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违反强制性环境标准,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事务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成员,中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本国环境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努力推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积极务实地参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发挥中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作用。

    中国是历届联合国环境署的理事国,与联合国环境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于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到1996年,中国已有18个单位和个人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中国与联合国开发署(undp)、世界银行(wbg)、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在《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使用和管理上,已经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模式,对推动中国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是1993年成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的成员国,在这个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高层政治论坛中一直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发展环境保护领域的双边合作。10多年来,中国先后与美国、朝鲜、加拿大、印度、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乌克兰、芬兰、挪威、丹麦、荷兰等国家签订了环境保护双边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全球环境问题、污染控制与预防、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海洋环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酸雨、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国积极参与筹备并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大会的顺利召开作出了努力。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历次筹备会议,在讨论和谈判国际环境公约时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199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发起的41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会议发表的《北京宣言》阐述了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的要求,中国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全面论述了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阐明了中国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大学除灵师)中国自1979年起先后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赛尔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2年伦敦公约》、《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宣言》、《联合国海洋公约》、《开罗人口会议行动纲领》、《人类环境宣言》、《维也纳国际环境协定》、《北京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等一系列涉及保护自然环境方面的国际环境公约和议定书。

    中国对已经签署、批准和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一贯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框架指导下,编制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以及国家方案或行动计划,认真履行所承诺的义务。中国政府批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提出了淘汰受控物质计划和政策框架,采取措施控制或禁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扩大使用。1994年7月,在联合国开发署的支持下,中国政府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为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1995年11月,中国发布了《关于坚决严格控制境外废物转移到我国的紧急通知》,1996年3月又颁布了《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依法防止废物进口污染环境。

    1.5.2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到200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法规体系,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成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地区。到201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贯彻,环境管理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进一步指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减轻环境污染和遏制生态恶化趋势的重要时期。紧紧抓住新世纪的历史机遇,下大力气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十五”乃至到2010年环境保护工作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008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公告指出:2008年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2%和5.95%,比2005年分别下降6.61%和8.95%,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2008年,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趋势,但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集中表现为: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与上年持平。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1—3类、4—5类和劣5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满足2类水质的4个,占14.3%;3类的2个,占7.1%;4类的6个,占21.4%;5类的5个,占17.9%;劣5类的11个,占39.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库)中,重度富营养的1个,占3.8%;中度富营养的5个,占19.2%;轻度富营养的6个,占23.0%。

    国务院2007年11月22日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5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3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3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

    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十五”期间力图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环境问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没有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有法不依、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在庞大的基数上还将增加4%,城市化进程将加快,经济总量将增长4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际环境保护压力也将加大,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做好“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关键要加快实现历史性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十一五”主要环保规划目标提出:到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是推动地球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给全人类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2.为什么我们必须以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看待污染物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地球环境污染的问题?

    4.为什么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5.我国当前迫切需要控制的环境污染物有哪些?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王麟生;戴立益的小说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最新章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全文阅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5200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王麟生;戴立益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