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二节 出血

本章节来自于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http://www.lishu123.com/91/91733/
    血液(主要是红细胞)由心脏、血管腔内逸出的过程,称为出血(hemorrhage)。(重生之校园特种兵)流出的血液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称内出血,流出体外称外出血。

    (一)原因及类型

    按血液逸出的机制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九重韶华

    1.破裂性出血 指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常见于:1创伤,如刀割伤、刺伤、枪弹伤等;2心血管本身病变,如心肌梗死、动脉瘤、静脉曲张破裂等;3血管周围病变侵蚀而继发出血,如结核病、消化性溃疡、肿瘤等。(腹黑嫡女

    2.漏出性出血 由于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增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及损伤的基底膜缓慢地漏出血管外,称漏出性出血。(别那么骄傲)漏出性出血的原因很多,常见原因如下。

    (1)血管壁的损伤 常由缺氧、感染、变态反应、维生素缺乏等引起。

    (2)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 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盛宠:本少好低调

    (3)凝血因子缺乏 如血友病(凝血因子8或9缺乏)、肝功能障碍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凝血因子消耗过多。(重庆书厂

    (二)病理变化

    出血积聚于体腔称体腔积血,如胸、腹腔积血、心包腔积血等;发生于组织内的出血,量大时形成血肿(hematoma),如硬脑膜下血肿、皮下血肿等。皮肤、黏膜、浆膜的出血,散在的小出血点直径在2 mm以内者称瘀点(petechia),直径大于5 mm者称瘀斑(ecchymosis),直径在3~5 mm之间者称为紫癜。鼻黏膜出血称鼻出血,呼吸道出血经口咳出体外称咯血;上消化道出血呕出体外称呕血;消化道出血经消化道作用后变成黑色随粪便排出称黑便;血液随粪便排出称便血;泌尿道出血随尿液排出称血尿。

    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29/20140822153545/images/128/

    (三)后果

    出血的后果取决于出血的类型、数量、速度及部位等因素。缓慢的少量出血,多可自行止血,组织内的少量血液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组织内较多量的出血可形成血肿,吸收不完全时可通过纤维包裹或机化形成瘢痕。急性大出血,短时间内失血量达全身血量的20%~25%时可发生出血性休克。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量不大也可引起严重后果,如心脏破裂引起心包内出血,由于心包填塞,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而猝死;脑出血(图3-4),尤其是脑干出血,可因重要神经中枢受压致死。一次性大出血或慢性反复性出血可引起贫血。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吴义春的小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最新章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全文阅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5200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吴义春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