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正文 第二百零九回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本章节来自于 书法帝国 http://www.lishu123.com/89/89622/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苗疆道事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的意思是,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用不着俗人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诗的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却茂盛妍丽地开放。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这在古典诗词中虽然不算是创见,但是把梅花写得这样美,却是罕有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凤动九天:废材杀手妃)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夭艳,而是一种淡雅和娴静的美。在这一联诗中,正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这种淡雅和娴静。怎么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呢?作者不是简单直接地介绍,而是写她的姿态,写她的香气。上句,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写的是姿态,但又不是直接写姿态,而是着重写水中的梅影。所以,读者更加感到她的摇曳多姿。下句,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这是写梅花的香气。我们中国传统的欣赏趣味,讲究雅和韵,不要求强烈的刺激。那种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韵味、情趣就不免略逊一筹。这里所写的香气,正是那种淡淡的幽香。所以很雅致,很有韵趣。而姿态、气味之所以给人这样的美感,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放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来写。疏落的梅枝,是倒映在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摇曳的梅影,着笔处是水,而且是清浅明澈的水;缕缕幽香,是在月下游动飘散,这里,月也是黄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下。这样写,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和谐协调,恰到好处。

    可见,历代读者如此欣赏这一联诗是很有道理的。(离婚合约:前妻的秘密)“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是说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从侧面加强前面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毛羽洁白如霜。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在写法上,上句,霜禽欲下当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用词是十分讲究的。“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尊”,这是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庸下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这样,诗中的梅花形象,就带有作者本人的浓厚的感**彩。诗人与梅花就不是客观的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而是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这首诗的影响很深远。后来词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最强农家媳

    写这首诗的人叫林逋,字君复,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根据林逋家谱载,自五代始,林家就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林釴定居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林逋是林氏的第12世孙,老家在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一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林逋幼时就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史书记载他的性格孤高自好,喜恬淡,不喜欢功名富贵。林逋长大后,曾漫游江淮之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来往。每逢家中有客人来,就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林逋善绘画,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诗自写胸意,多奇句,风格澄澈淡远。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灵域)”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中国书法理论中有“论书及人”一说。“书为心画”,要全面理解一件书法作品——见其高超艺术技巧的同时更见其形式背后的存在,就需要走进书写者的精神世界,并结合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个性气质与审美理想。林逋书法孤峭澄淡、清癯洒脱的艺术风格与独立不迁的超逸人格和清绵淡远的审美理想密不可分。林逋的超然人格和淡雅意趣融合了佛道禅三家思想,既是其隐逸经历的积淀,又离不开整个时代的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宋代文化由唐代的开放恢宏型转向内省精致型。文化内省、注重气息格调的时代性人文特征是林逋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外在条件。虽然林逋身处延续晚唐五代书风的宋初书坛,但崇文抑武的国策和崇尚“士气”的取向已影响到林逋书法的艺术风格。(九尾猫妃)林逋书法超绝高胜、神清骨冷的艺术风格自然与其创造力和开拓力有关,但也离不开整个时代风格的影响。事实上,林逋书法艺术风格体现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发展趋向。

    林逋的个人经历和毕生的隐居是其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直接来源。《宋史?隐逸传》载:“(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币足,晏如也一。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淡峭特,多奇句。”林逋终生不仕不娶,“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宋史》本传)。游离于世俗外,徜徉在自然中,林逋的心性意趣在峰峦松涛、疏影横斜中洗涤升华。艺术创作来源于人的内心表现**,作品中反映出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内在心象的一种折光。林逋的个人经历和毕生的隐居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的内心境界、个性气质,从而对其书法的艺术风格产生深远影响。林逋的个性气质和审美理想是其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在源泉。独立不迁的超逸人格和清绵淡远的审美理想奠定了林逋书法风格的基调。而若深究林逋的思想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儒佛道三家思想融合浸染的印记。

    其一,林逋生于吴越,世代奉儒,其思想学问的根底在于儒家。受遗民意识和儒家贞节观念的熏陶,他不愿为宋王朝效忠,因此选择了儒家之隐的道路。这从林逋对颜回内圣之隐的推崇赞赏中可以看出。林逋是儒家立德体道的真隐。其儒家之德在不事二君,不恋富贵;其儒家之道在“谈道孔孟也”,不辨不争。

    其二,随着隐逸思想的深化,林逋的道家思想成分也浓厚起来。他不但否定欲利名位,而且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精神也一定否定掉。林逋的道家思想体现在,于隐逸中体悟大道、求得真性。

    其三,林逋的超逸人格和淡雅意趣还深深浸染了禅学思想。林逋与禅学有关的诗达几十首之多。他交名僧,居山寺,互相唱和,熏染极多。“坐卧无如一室闲”,林逋将参禅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他还将禅林的“闭关”、道家的“退隐山林”和儒家的“穷居陋巷”结合起来,融为一种立德体道的实践方式。林逋几成中国隐遁思想的集大成者。

    重立德而轻名利,以名节自持,以体道立德为己任,融儒道禅于一身,这正是林逋的精神风貌和人格追求,它促使了林逋求真适逸的心性意趣的形成。在林逋的精神世界里,我们窥见的是孤峭清冷、超逸淡泊的人格意象和清绵淡远、闲静率真的审美理想。

    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据说他写完诗就随手丢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你的诗留给后人?”林逋答到:“我隐居在山林里,现在都不想以诗名噪一时,何况是后世呢?”于是有人偷偷地把他的诗记了下来,所以有他的300多首诗传世。

    当时有很多人又劝他出来做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林逋终身未娶,唯独喜欢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到他老的时候,他自造墓于庐侧,并作诗道:“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林逋死于1028年(天圣六年)。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溢“和靖先生”。

    和靖死后的待遇是杭州西湖的苏堤之上,建了三个“三贤堂”,其中两位是唐代白居易、宋朝苏东坡。另一个,就是终生白衣的林和靖。更有甚者,宋室南渡之后,杭州变成了帝都。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迁出。可唯独留下了林浦的坟墓。而这也给林逋,带来了最后的祸事,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贼以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宝必定极多。于是去挖。可是坟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

    端砚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终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情事,才让他在青年时就看破红尘,归隐林泉终老此生?或许只有他的《相思令?吴山青》才是他的心声:“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己平。”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邱振中《书法艺术鉴赏语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m.pi.co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玉案一家人的小说书法帝国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书法帝国最新章节书法帝国全文阅读书法帝国5200书法帝国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玉案一家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