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声仿若春雷,捡娃的意识逐渐恢复过来,他今年四岁,以年龄而言还是小孩子,可是在他的感觉中,自己比同龄人想的东西更多,但也不过是感觉,这种浑浑噩噩的感觉他并不喜欢。(
思美人)
耳边的读书声似乎让他的意识更加清醒,感觉自己的某种状态正在生根发芽,他终于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要读书。吴李氏一边和大哥闲聊,一边向门口张望。终于一声钟响,安静的私塾变得开始喧闹。门打开,放学的孩子冲出来,年龄大概在六岁到十二岁,待人群慢慢散去,一名身着青衣的老人慢悠悠的走出来,他双手背后身后,摆着八字步,脸上的肌肉可能因为长期板着,线条有些僵硬。
李泽林吴大山急忙跳下车迎上去,吴李氏抱着女儿走下车,脸上带着一股拘谨之色,小虎一缩头,偷偷朝着哥哥做了个鬼脸。
在三人的坚持下,李秀才也就是他们的姥爷,才坐上车。(
杨州书团)吴大山和李泽林坐在外边,吴李氏将车厢内的空出一大块地方,让父亲坐下。李秀才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严肃,温声的问着捡娃的年龄和平常的兴趣。
整个气氛还算融洽,不过一盏茶的时间,感觉马车停下来,外面喧闹的人声此起彼伏,掀开车厢的帘子,映入眼帘的就是满满的恭贺声,有村里面的乡亲,也有相熟的读书人。
李秀才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和众人打过招呼,先回到后院换了衣服,然后去招呼前来祝贺的客人。
捡娃和小虎跟随吴李氏,走进后院。吴李氏的样貌跟自己的母亲有些相像,小虎看起来很喜欢这位说话轻声细语的姥姥,不停的向他姥姥撒娇。一小会儿他们被带到一处小小的院落,院落里面的孩子也很多,不过有几个衣着光鲜的小孩远远的站在别处。
他们厚厚的棉衣,棉衣不知道用什么布料制成,带着鲜亮的颜色,言谈举止有些高人一等的感觉,很自然,那几个人被农家的孩子远远的疏离,不过他们似乎也不怎么在意。
www.adidea.net
那几个小孩子中一个年纪七八岁的孩子走到捡娃的面前:“你就是姨姨捡回来的孩子么,长的还不错,我是你大表哥。”
捡娃看着他,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听见小虎在远处叫他,也就没有理会,转身向小虎走去。
那小孩高扬着头,以为能够听见这个小屁孩管他叫表哥。因为他是家里面最小的,一直希望有人管他叫哥哥,威风一下。听见后边自己兄弟传来的哄笑声,他才发现,那个小屁孩居然走开了,他的脸飞快的变红,一个箭步,一把抓住捡娃的胳膊,猛地向后一拉。
一股大力将捡娃拉到在地上。远处的小虎看见哥哥倒在地上,飞快的奔过来,一把推在小屁孩的胸口,将他推到在地上,远处小屁孩的小伙伴看见了,一窝蜂的冲过来,七手八脚的将小虎推倒在地,而小虎新认识的几个农家玩伴自然也奔跑过来。孩子的尖叫声,吵闹声,哭泣声场面变得相当混乱。(
武炼巅峰)
终于在大人的干预下,这场混乱才得以停止,然后就是大人的呵斥声和孩子们争相告状。
这场小的风波并没有传道老寿星李秀才那里,前院仍是笑语晏晏。
终于等到快要开席的时候,小虎捡娃才被带到前院,这才知道刚才那几个锦衣棉衣的孩子果然是吴李氏二哥和三个的孩子,几个孩子依次向李秀才磕头,嘴里说着早已被教好的贺寿语,场面其乐融融。
回去的路上,吴李氏得知今天的事情将小虎呵斥了一顿,这次捡娃靠近吴李氏将今天的事情,断续的说了一遍,终于让吴李氏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
这次吴李氏将小虎夸了一顿,小虎的郁郁一扫而空,又恢复了欢快的性子。
在回去的路上,捡娃将想要读书的事情跟吴李氏讲了。吴李氏沉思了一下,说要和他们的爹爹商量一下。
第二天,捡娃被叫到了东屋,吴李氏一改往日的的温和,很严肃的问捡娃是不是要读书,她将读书的刻苦跟捡娃说了一遍。(
斗神)
捡娃很坚定的点点头,说自己一定会努力读书。
吴大山家终于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让捡娃和小虎开始读书。因为自家的环境不太富裕,所以启蒙先由吴李氏来教。吴李氏托人向父亲要了几本用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初步识字的书,李秀才得知后,很是赞成,还托人捎回来一块小石板,用于教学,可以省下不必要的笔墨钱。
吴李氏每天起的很早,要先做好饭,做好家务,开始教二小识字,先从三字经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一边看着襁褓中的闺女,一边耐心的教导兄弟二人。
春雷带来了最初一抹春天的信息,枯枝上开始冒出嫩绿的枝桠,吴李氏不得不承认捡娃是一个读书的料子,只不过两个月,他已经能够默写《三字经》《百家姓》了,小虎则是晕头晕脑,只要开始读书写字,整个人就样打蔫的茄子,坐着低头都可以睡着了,最后也只得希望他能够认识几个字就好。(
挑个王爷做夫君)
春忙的时候,吴李氏开始忙不过来,不能再时刻教授捡娃,吴李氏也知道自己也没有多少能力去教授捡娃了。于是,全家一商量,决定将捡娃送去父亲的私塾。这对于吴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年的学费吃穿大概要五两银子,这五两银子足够他们一家小半年的吃穿用度了。
就这样,在第二天,捡娃就和家人依依惜别,被吴大山送到了李秀才的私塾。
私塾教书的就只有李秀才一人,有时候李泽林也会过来帮忙,一个一百多平的房间整齐的摆放着桌椅,高年级到低年级依次从左到右。很少有孩子能够一直坚持下来,有的孩子读两年书,家长感觉自己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也就接回去继续务农。
吴李氏认认真真的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将捡娃的实际情况详细的说了一遍。
李秀才有些不相信,毕竟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思想和意识都还是很懵懂。两个月,从不认识一个字到能够背诵默写《三字经》《百家姓》,这样已经不是可以用聪颖来形容。所以,从捡娃的第一天,他特意考校了一下的捡娃的学习程度,终于惊讶的的发现自己的女儿没有说假话。
就这样,捡娃第一次进私塾就被安排到和六到八岁的孩童之间,坐在课桌的第一排。期间,还发生一件趣事,就是捡娃在上交写好的大字的时候,署名的时候歪歪扭扭的写着“捡娃”两个大字。
这让李秀才有些哭笑不得,最后问了他的大名叫什么。捡娃不记得自己的大名叫什么,李秀才只得让人捎话去问吴李氏,最后教导捡娃写自己的名字,吴定然。并告诫捡娃以后他要知道自己交吴定然,如果有人问也要告诉别人自己的大名。
捡娃正式成为了吴定然,这是他进入私塾的第二天开始。
私塾每过七天休两天,这两天吴大山会过来将吴定然接回家,大家一家团聚,在饭桌上让吴李氏考校吴定然的功课,随着吴定然学习的越来越多,吴李氏已经开始跟不上他的速度,不过可以感觉出来他的学问越来越好,吴家一家还是很高兴的。
春去秋来,年华就像无声的光影,转眼即逝。这年吴定然已经十二岁了,李秀才给吴李氏的信中隐晦的提到,自己已经教导不了吴定然什么了,可能要让定然去县城里面的学院学习,那里名师更多。
十二岁的吴定然长得很快,个头已经和吴李氏差不多了,消瘦的身材没有使他显得单薄,反而带着一股玉树临风的感觉,村里面的大妈开玩笑说,要是不认识定然,还以为是哪家大家公子。
小虎长得很健硕,他已经独自上山好几次了,开始成为一个优秀的猎人,兄弟两人并没有因为分离变得生疏,反而愈加亲近。吴李氏突然又怀孕了,这在农家毕竟是好事,一家人都很高兴,随之而来的还有写发愁。
去县城读书的花费可以说是一家人一整年的辛苦所得,最后吴大山一咬牙决定让定然去县城里面的公办学院读书。就在于此同时,吴李氏接到李秀才捎来的消息,吴定然向他提出决定去考秀才,他已经同意了,在信中李秀才对这个外孙极是赞赏,并提到,如果不出意外,定然必当考中。
秀才是大周朝的储备人才,可以免除个人的差徭等等一系列的特权,并且县里面的学院还会对成绩优异的秀才给予一定的优惠。。
吴定然要考秀才的事情在吴家掀起了一阵轰动,因为定然的年纪还太小,就连李秀才也是十九的时候方才考中,可是李秀才又提到定然考秀才好像极有把握,于是他们决定先将定然叫回来,问问再决定。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