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令群臣议称号。(
从神迹走出的强者)他们答说:“古时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最贵的是泰皇。我们敬请以‘泰皇’为尊号。”始皇听了他们的话的一半,把这三皇合于五帝,定尊号为“皇帝”。这三皇是些什么样的人物,从哪里来的,古书里找不到记载,我们无法知道。
汉武帝即位,受了方士李少君们的诱引,很喜欢祀神求仙。其中有一个亳人谬忌,他请求祭祀泰一,大意是:“天神最贵的为泰一,他以五帝为辅佐。古来的天子都在东南郊建坛祭他,日子是春秋两季,祭品是每天一具太牢,一连祭上七天。”武帝听了他,就令太祝在长安城的东南郊立了一座泰一坛,照这说法去祭。此后又有人上书,说:“古来的天子每三年祭一回三一;这是三个最高的神:天一、地一、泰一。(
带着农场混异界)”武帝又照办了,在泰一坛上一块儿设祭。
看了这两件事,就可以知道秦的三皇即是汉的三一,他们是天神,地位在五帝之上的。这种天神,无疑地发生于阴阳说:天一是阳神,地一是阴神;泰一更在阴阳之前,为阴阳所从出,所以谓之最贵。《易传》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泰一便是太极,天一和地一便是两仪。至高无上之谓泰,绝对不二之谓一,本来是一个哲学里的名词,却给宗教家取去作为神灵的称号了。从此以后,泰一就是上帝之名,上帝就是泰一之位,终汉一代再也分不开来。
元狩三年(公元前一二〇年),齐人少翁得了武帝的信用,在长安西北的甘泉山筑造离宫,画了天、地、泰一诸神,时时拜祭,要使武帝和神灵通话,不幸没有成功。
后二年,武帝大病。那时有一个上郡的巫在甘泉宫内祠着神君,他的通话的试验成功了,于是他传达神君的话与天子,说道:“病是就会好的,不必怕;等您身体健旺些时,就来会见我们罢!”人竟能亲接神,这是何等的幸福!武帝心中一高兴,病已好了一半;及到甘泉,居然恢复了健康。(
嫡宠四小姐)神君数目甚多,其中最贵的是泰一;时去时来,来时风声飒然。神君在帷幕中说话,声音和活人一样;说话的时候多半在晚上。天子斋戒而入,听得很有味,虽则他们所说的都是些平常的话语。这时,甘泉就成了一个宗教的中心了。
到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二年),武帝即在甘泉立起泰畴坛,样式同谬忌的泰一坛差不多,共三层。五帝是泰一的辅佐,所以他们的坛环绕在下面,青、赤、白、黑四帝各按照了五行说中的东南西北的方向;只有居中的黄帝没法办,便把他的坛安置在西南角上。
祭的时候,杀一白鹿,把猪和酒装在它的肚里;又杀一白牦牛,把白鹿装在它的肚里。(
花非花雾非雾)掌祭泰一的祝宰穿的是紫色衣,掌祭五帝的分穿了青赤诸色衣。又祭日和月:祭日的穿赤衣,祭月的穿白衣。
这年十一月初一是冬至,趁这好日子,天子就于黎明时行郊礼,对泰一下拜。早晨祭日,黄昏祭月,因为它们的地位都不高于天子,天子都只长揖。明日,有黄气上冲;群臣鼓舞,以为这是上天的祥应。后来武帝在汶上造了明堂,也把泰一和五帝祀在堂上。五帝分司五个天,泰一做他们的总管。战国时破坏的天上秩序,到这时又建设起来了。
周代的祭礼有郊有社:郊以祭上帝,社以祭后土。所以春秋时人设誓,常称“皇天后土实闻此言”,见得天帝和地神是最大的两个神。汉得天下之后,没有祭祀后土,确是一个缺典。因此司马谈等请求在泽中立后土坛。(
拒嫁前夫:娇美毒妻不好惹)
元鼎四年(公元前一一三年),武帝巡幸到汾阴,听说汾水旁边有光腾起,像一匹红纱似的,他想起了司马谈的请求,就在那边立了一座后土祠,祭礼和郊祀上帝时一样。于是天地之祀有了固定的地方,祭天在国都西北的甘泉,祭地在国都东北的汾阴,都要走二三百里地。好在武帝喜欢旅行,为了祭祀跑许多路,在他是不觉得累的。
武帝一世里,方士们的奇迹与丑相都显露得不少。他们的工作大概可以分成下面几类。
其一是召鬼神,如武帝所爱的李夫人死了,他思念甚苦,少翁能把她的魂灵摄来,让他在帏中望见。
其二是炼丹砂,如李少君说的祠灶之后,丹砂会得变为黄金,把这黄金作为饮食器可以益寿求仙。
其三是候神,如公孙卿到名山寻访仙人,有一天夜里在东莱见有长数丈的大人,迎上去已不见,留下了很大的脚印。(
吸血爹地独爱小甜心)
至于入海求蓬莱、指山说封禅的也是很多。但方士口中的封禅的意义和儒者是不同的,儒者为的明受命,他们为的求不死。所以有一个申公(不是议明堂的那一个)说:“封禅之后就会白日飞升。以前的七十二王,只有黄帝是得上泰山的。因为他封得成,所以他铸好了鼎,就有垂着须髯的龙下来迎接他上天。当时黄帝跨了上去,许多臣子和宫女想升天的也各各爬在龙的身上,挤到七十余人再也挤不下了;剩下的人只得攀住了龙髯,可是龙髯不是铁链,支持不起,髯脱了,人也跌下来了。”
武帝听得这故事,叹息道:“唉,我要能和黄帝一样,还有什么人世的留恋呢!”过了些时,他巡狩朔方,经过桥山,瞧见黄帝的冢不禁疑惑起来。旁边的方士赶快解释道:“黄帝上天了,群臣在这里葬了他的衣冠!”
武帝求仙求了五十年,用了许多方士,又杀了许多方士,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方士,然而不死之药究竟得不到。无可奈何地自慰,他只有在建章宫北面的泰液池内筑了几个岛,唤做蓬莱、方丈、瀛洲,雕刻了许多石鱼、石鳖排列在上面,算是真到了海上神山。
因为他的求仙和封禅都和山有关系,所以天下名山又经过了一回整理。那位讲黄帝故事的申公曾说:“天下有八个名山,三个在蛮夷,五个在中国。这中国的五个名山,是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都是黄帝常游的地方,他就在这些山上和神灵相会。”
用现在的地域说来,华山在陕西,首山在山西,太室在河南,泰山和东莱在山东,都在黄河流域,并不曾按照汉代的疆土平均分配。所以武帝另行规定,以河南的太室为中岳,山东的泰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的华山为西岳,河北的恒山(在保定西)为北岳。这又是五行思想的具体表现。
从此“五岳”成为一个典则而且习用的名词。经学家为要提高它的地位,就说为尧、舜时已有的制度。但安徽并不很南,所以后来又改以湖南的衡山为南岳。山西浑源县本有一个玄岳,明代定岳制,以玄岳为北岳,于是恒山也从河北移到山西去了。到现在,我们所习惯称道的“五岳”就是这个武帝的五岳的修正本。
还有一个重要的制度也是从武帝的封禅和求仙来的。大家知道,中国的皇帝有年号;这种风气传到邻邦,使得朝鲜和日本等国也有了年号。
这事的创始,由于武帝的获麟。当他即位十九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到雍县祀五帝,乘便打猎,获得一匹兽,它的毛是纯白的,头上却只有一个角;大家不识得,猜想应是麒麟,于是作一篇《白麟之歌》来记这盛事,后来群臣请定这一年为“元狩”元年。倒推上去,把过去的十八年划为三段,定第一个六年的年号为“建元”,第二个为“元光”,第三个为“元朔”。又过了六年(公元前一一六年),汾阴县掘得一个大鼎,武帝又认作祥瑞,迎至甘泉,改元为“元鼎”。再过了六年(公元前一一〇年),他到泰山封禅了,改元为“元封”。再过了六年,他改正朔、易服色了,又改元为“太初”,这新定的历法也就称为《太初历》。
从此以后,每个皇帝必有年号,逢到了什么祥瑞也就改元。例如汉宣帝的“黄龙”、“神爵”(爵即雀),吴大帝的“嘉禾”、“赤乌”,都是一时张扬的奇迹。可是这个制度虽由迷信来,究竟年代有了标题,于实用上甚是便利。别的不用说,即如周代器物常刻“唯王……年”,后人既不知道这王是哪一王,就不知道这年为哪一年;有了年号,一看便明白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