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蚕宝宝出壳到现在差不多过去了二十天,它们胃口越来越大。
www.yzyouth.com今年还好,丽华爸在厂区了发现了几棵桑树,他每隔几天都要采一些带给我们。这样一来,我和德明桑叶的钱就省了下来。
星期一周老师要各小组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写一篇作文来描写它们。这种描写文我们已经写过好几篇了,如描写小猫、小鸟、鸡鸭和小金鱼等。我就建议我们小组写蚕宝宝,他们都同意。
第二天上课时,各小组都上报了自己的选题,林媛他们选的同我们一样。周老师要大家先一起仔细观察要描写的动物,讨论一下,然后再动手写。主要是描写它们的形态和动作,也可以自己发挥,谈一下感受。
今天小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蚕宝宝。德明把蚕宝宝拿到桌上。我和小黄都觉得没意思,倒是德明像丽华和晓萍一样,饶有兴趣地观察了起来。晓萍还问了德明不少关于养蚕宝宝的事,德明是有问必答,像个养蚕宝宝的专家。
蚕宝宝快两寸长了,全身雪白。身体的中央有一条浅蓝色的线,随着心跳一闪一现的,这大概是它的血管。德明加了一张新鲜的嫩桑叶。一条蚕宝宝爬到桑叶边上,用头上的牙齿咬出一只缺口,然后像点头似地一点一点地吃下去。蚕宝宝吃起桑叶来津津有味、沙沙有声。只一会儿的功夫,叶子的一只角就到它肚子里去了。就这样,它不停地吃,还拉出了一粒像盐金枣一样的蚕屎。
德明小心翼翼地抓起一条放在了桌子上,让它爬。蚕宝宝爬起来身体一躬一躬的,速度很慢。德明要晓萍也用手来抓,吓得晓萍忙躲到丽华身后:“德明,不要吓我,我怕毛毛虫。”
“它又不是毛毛虫,很干净的,不咬人。” 丽华说着,用手把它抓起来放回了盒子里。
“一定要晓萍用手捉一捉,不然她文章写不出。” 德明又要吓晓萍了。
“不捉我也写得出的。”
“哎,晓萍,不用怕,你看我。” 我把两条蚕宝宝放在手心里,“来,摸它一下,很好玩的。”
晓萍慢慢地把手伸了过来,还没碰到,马上又缩了回去。
丽华捉了一条放在自己的手心里,用手指抚摸了几下。照着丽华的样子,晓萍也摸了几下蚕宝宝。
“来,把它放在你手心里。” 我鼓励晓萍。
晓萍把手伸了过来,我把蚕宝宝轻轻地放在她的手心上。(
火影之漩涡流云)那蚕宝宝在她的手心上爬了起来。
“痒,痒。快点帮我捉掉。”
突然,德明大叫一声:“蚕宝宝要咬你了。” 这一叫,吓得晓萍把手一甩,人逃到了门口,嘴里直喊救命。
这一甩,蚕宝宝就不见了踪影。这下德明急了:“蚕宝宝摔死了要你赔。”
“赔个屁,晓萍吓坏了,还要找你算帐呢。”
“摔死了我赔你两条,现在大家还是来找一找。”
奇怪的是,我们五个人一起找,可就是找不到。也就是这么一点地方,再说蚕宝宝又不是蚂蚁。
“晓萍,会不会在你的头颈里?” 德明还要吓晓萍。
“丽华,快帮我看看。”“不要听他的。”
还是小黄的眼尖:“蚕宝宝在阿魏的屁股上。”
虚惊一场后,我们几个坐下来开始动手写作文。像往常一样,晓萍又轻声地自说自话起来。德明把头凑了过去,想听听晓萍在说些什么。丽华用铅笔在桌面上敲了几下,德明忙把头缩了回去。过了一会儿,德明发起牢骚来:“阿魏,这题目你选得也太难了,蚕宝宝爬起来慢,没有特点,又不好玩,太难写了,什么东西不好选啊。”
这次,小黄也附和他:“是难写。”
丽华刚写了几个字,就擦掉重写,“阿魏,看来是选错了题目,我不晓得从啥地方开始写了。”
“你们现在全怪我,当初为啥不讲?” 我觉得有点冤。
“啊呀,不要怪阿魏了,其实这个并不难。” 晓萍总是向着我。
“那你讲讲看,该怎么写?” 德明又想投机取巧了。
“你不是天天服侍蚕宝宝吗? 应该知道它怎样从小长到大的,然后再谈谈自己对蚕宝宝想法,一篇文章就不是出来了吗?”
晓萍的话启发了我们,大家又安静了下来,动起笔来。(
攻心计,总裁99次追妻)
没多少时间,德明就坐不定了。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木盒子,我们几个都把头凑了过去,里面有许多洋虫。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在我们一样年龄的小学生中,兴起了养洋虫。洋虫是一种体形很小的甲壳虫,比一粒米大不了多少,甲壳是黑里带点棕色。有的老头摊有卖,一分两只,也有卖幼虫的,一分好几条。但我们朋友间都是讨来讨去的,用不着花钱。去年我也养过,但海伦说它们脏,阿婆便把洋虫连盒子一起扔掉了。
别看德明没有几个零用钱,喂洋虫可全是高级的东西,像什么红枣、莲芯、桂圆和核桃等,这些都是他趁过年时偷偷藏下的。德明在盒子里放满了棉花,怕洋虫冻着。孵出幼虫像小的米虫,它们都躲在莲心和红枣里大吃大喝呢。到底为什么养洋虫,我们也不怎么清楚,大概是好玩吧。
“养洋虫有什么意思啊?” 晓萍什么都想知道。
“你小姑娘啥也不懂。 洋虫的屎有点甜的,可以治头痛等,成虫泡在酒里,是很补的。” 德明不知从哪里听来这些。不过我和德明确实吃过活的洋虫,有一次我和德明打赌,看谁的胆子大。我和他一人吃了一个,其味道有点辣辣的。
“你吃一只给我们看看。” “吃就吃。来, 阿魏,一人一只,吃给他们看。” 德明硬要拉上我。
“阿魏,你不要吃。” 晓萍忙阻止我。德明早已捉出两只洋虫,塞给了我一只。自己伸出舌头,把虫子放了上去,然后吃了下去。我没办法,只好把手放到了嘴里。
“啊呀,阿魏,我不要和你讲话了,我不要和你讲话了,太肮脏了。”晓萍一脸的不高兴。
德明见我咽了下去,就说再一人来一条幼虫,他要见个高底。我对他讲,把他盒子里的小虫统统捉出来,我一口就咽下去,就当吃米虫了。见我来狠的,德明就缩了回去,他知道我做得出,最主要的是他心疼这些小虫子。
“好了,好了。该写作文了。” 丽华在催我们。见组长发了话,大家才定下心来。
过了一会儿,我轻轻地用笔敲了敲晓萍的腿,示意她不要出声,给她看一直捏在我手指上的洋虫,她的脸这才阴转多云。
突然,德明“嘿嘿”地笑出了声来。(
嫡宠四小姐)大家都抬起头,看着他。
“有啥好看的,不认得我啊?”
“请不要影响别人。” 组长又发话了。“好,好。都是我不对。” 说着,德明把作文簿收了起来。
“你想做啥?” 丽华瞪着眼。 “时间差不多了。我心情不好,写不出。不过你放心,我明天一早就交。现在我肚子有点饿了。”
听德明这么一说,我和小黄也把簿子收了起来。今天下午,我们要去太平桥熟食摊买吃的。晓萍见状,忙问我们去干什么。“我们男生的事,你小姑娘不要瞎起劲。” 德明今天的心情的确是糟糕。
“嘿,德明,你这样我就不理你了。” “不理就不理,谁希奇你了。” 德明刚说完,晓萍的眼圈就红了起来。
“晓萍,不要理他。我们去买点心吃。” 小黄忙安慰晓萍。
“晓萍,我们走。去找林媛她们玩。” 丽华瞪了德明一眼,拉起晓萍就往外走。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四个人喜欢上了与众不同的零食:熟食。这大概与生活水平有关,因为大家肚子里缺油水。当然,好东西我们吃不起,只能买最便宜的,像什么猪头肉、兔子肉、肺头和大肠等。一角钱好买一大包,特别是五分一只的兔子头,好啃上大半天。有时候熟食摊还卖马肉和驴肉,我们都尝过。这些东西既解馋,又增加营养,是一般的零食所不能比的。
熟食摊是一座小木屋,三面是玻璃窗,很干净,它紧挨太平桥点心店。熟食的品种很多,生意也很好,有时还要排队。像这样的熟食摊,在太平桥就有两家,可见熟食是很受欢迎的。这主要是省时,而且一般人家也烧不出像熟食摊一样的味道来。
今天没有兔子头,我们就称了一角猪头肉,一角肺头。这些都是熟食摊的大路货,每天必备。猪头肉有一股特别的香味,放在盘子里的都切成了条状。 耳朵略透明,里面有软骨。下巴是活肉,精肉多。而猪鼻头,整天拱来拱去,更是香,有些人特别爱吃。
老规矩,我们把这些一分四,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品尝起佳肴来。德明他们喜欢吃耳朵,认为脆。我则喜欢下巴肉,它精肉多。肺头是又鲜嫩,又滑爽。买肺头吃,原因是家里不常吃。我看这主要是烦,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烧肺头不超过两次。
前两年,海伦在外婆家吃了一回肺头汤,她上瘾了。(
重生之蜕变)回来后,缠着阿婆要吃肺头汤。肺头是买回来了,我看阿婆洗了足足有一个钟头。阿婆先把里边的什么东西拿掉,肺里全是血,阿婆换了好几脚桶的水,血水还没洗净。于是,阿婆就把肺头的气管套在水龙头上冲。两个肺叶涨得是又大又胖,就像充气球一样,水从肺叶的小洞洞里渗了出来。这样冲了好长时间,才算洗干净。肺头汤是很鲜美,海伦高兴得不得了,我也借了她的光,尝到了肺头的美味。
就这样,我们一路上吃吃看看,没到家便两手空空,我们权当是点心了。想起刚才小组里的事,我就对德明讲,不能这样对待晓萍,应该向她道歉,而且丽华也生气了。大铭却说晓萍是小鸡肚肠、“碰哭精”,不要当她一回事。 小黄则说她是真的伤心了,还是去给她道歉一声好。也许是刚吃好猪头肉,德明一口答应。
回到弄堂里,只见晓萍、丽华、林媛和徐敏她们在打三毛球。我们在一旁闷声不响地看着,丽华、晓萍也不理我们。这时,徐敏的球打到了德明跟前。德明捡了起来,走到晓萍跟前,把球给了她:“晓萍,刚才我太凶了,是我不对,现在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
晓萍经他这么一说,眼圈又红了起来。丽华走了过来:“你可以改改这臭皮气了。”
“我们刚才已经教训过他了。” 大铭忙为德明说话。
“晓萍,罚他一下,让他拉橡皮筋。”
经我这么一说,徐敏还真的从书包里拿出了一串橡皮筋。大铭跟着倒霉,只能和德明一起拉。看到晓萍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才放下心来,这件事总算是过去了。
她们正跳得欢呢,弄堂那一头传来了“吾点碗”的吆喝声,这是补碗的来了。要是在以前,补碗的个把礼拜就来一次。现在大家的生活改善了,碗碎了就添新的,生意自然就少了。不过,要补碗的人总还是有的。
“阿魏,帮我把补碗的叫来,我大伯要补个狮子缸。” 晓萍自己忙着跳橡皮筋,却差我去叫住那补碗的。
我把那人叫来后,德明和大铭就解放了,大家都要去看补缸。那补碗的挑了一付担子,两头都挂着一个小箱子,还有个小长凳。
晓萍大伯有个青花瓷器小缸,据说是乾隆年间的,算起来也是个老古董。一天,晓萍不小心把盖子摔成了三爿。她大伯舍不得扔掉,就找补碗的。没想到找了好几个,他们都不敢揽下这瓷器活,因为他们没有“金钢钻”。(
黑道的救赎)
那人看了盖子后,便口出狂言:“今天你算是找对了人。在我们这个行当里,现在敢接你这活的已经没有几个了。这缸我认得,是老古董,值钱货。”
大伯把自己的要求跟他讲了,那人一拍胸脯:“包你满意。” 他们谈好了价钱:八角。
德明一听:“那么贵啊。上次我妈补个大碗才一角。” 丽华马上抢白他:“你懂啥,这是碗吗?再讲谁要你瞎操心。” 德明把头一低,没了声音。我就想,要是有一种胶水能胶瓷器就好了,破碗自己也能补,把那些补碗的饭碗敲掉,统统老老实实回老家种地。
那人接过破盖子,细细看了一下,然后用长布条把它按原样裹好,那破盖就重圆了。可惜有两处小碎屑找不到了,晓萍问他有什么办法。补碗的告诉她,等补好了,请她找一找在什么地方。
他把盖子放在凳子上,用两腿紧紧夹住,然后操起一把牵钻,在盖子的裂缝旁钻起来。他拉起牵钻的动作和拉二胡差不多,他“咕吱咕吱”地拉了几下,就往钻孔里点上油或水,来减小阻力和防裂。安常规,一个钉子两孔就够了,可他却在钉子的一条线上钻了四个孔,这下我们有点看不懂了。
这时他拿出一个小铜锤,一把小凿子,沿着小孔轻轻地凿了起来。一会儿,一条小槽就开好了。我们这才明白,他要把钉子埋起来。接着他把铜钉子嵌进钻孔,用铜锤敲敲紧。 他从箱子里拿出白粉末,加点不知是水还是胶水,搅拌成糊状,将铜钉和小洞盖住,然后用一块小竹片刮刮平。等半干后,他用块布蘸点水在上面轻轻地磨擦。磨好后,再用一块干布轻轻地擦干。最后他拿出一只小瓶,应该是上釉彩了。等他把釉彩往补过的地方一描,那地方全被掩盖住了,不仔细看,你根本发现不了补过的痕迹。怪不得他要价那么高,一般的碗补好,钉子全露在外面,像一只只长脚钮,不太雅观。
晓萍大伯说他补得巧,就算一块钱。那人谢了一声,临走时还不忘关照几句。
补碗的走了,大家也各自回家,那描写文是必需完成的,明天一早要交差。
今天小组后,大家都赖在德明家里,抓紧时间翻几本很好看的小人书,有<铁道游击队>和<林海雪原>等,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弄来的,反正今天不看就没机会了。
其中一本是童话故事<七色花>。讲的是一小姑娘的神奇经历。一天,一个神仙老婆婆给了她一朵有魔力的七色花。它有七片花瓣,每片花瓣一种颜色,故称七色花。她只要摘下一片花瓣,往天上一扔,说一件心里想做的事,那花瓣就会帮她实现这个愿望。她希里糊涂地用掉了六片花瓣, 弄出了不少尴尬。最后,她在公园里碰到了一个小男孩,想和他一起玩,可小男孩是个瘸腿,小姑娘毫不犹豫地将最后一片花瓣扔向了天空。小男孩的腿好了,他俩一起快乐地追逐、游戏。
这个故事我们早在幼儿园就听老师讲过了。当时晓萍还对我们说,要是她有了这样一朵花,她就给我们每个人一片花瓣,说得就像真的一样。
不知什么时候,德明二哥悄悄地走了进来。“二哥好。” 丽华的声音非常亲切、甜美,跟她平时对德明的态度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他二哥比我们大四岁,可长得比德明也高不了多少。不过他人很漂亮,讲文明懂礼貌,讲起话来嗲声嗲气,说得好听是文质彬彬,难听的就是十足的苏州娘娘腔。德明形容他是三拳头也打不出一个闷屁,所以德明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我看他也打不过德明,连我们都对他没大没小的。
他二哥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大概是张妈想女孩想昏了头,把他当女孩子来养了。别说打架骂人,就连弄堂里的游戏,他一概不会,连女孩都不如。而女孩子会做的事,他则样样精通,是一般的女孩子根本不及的。
讲出来不怕你笑话,他结绒线的花头,邻舍隔壁的阿姨、嫂嫂、姐姐妹妹都会来向他讨教、学习。他的绣花是最好的,他还帮助生产组设计新图样。张妈的苏绣绝技,也只好传给他了,谁叫她生不出女孩呢。他拿手的还有钩台布,踏缝纫机和做衣服。除此之外,家里买菜烧饭,打扫卫生都是他的活。功课一做好,就穿好围单,套上袖套,开始做婆婆妈妈的事情。有时候,他还当着我们的面,翘着兰花指结绒线、绣花,弄得我们倒有点不好意思。
最让我看不惯的就是德明家的马桶竟然是他淘的。我经常想,张妈自己为什么不淘。他每天一大早,和弄堂里的老太婆、家庭妇女和佣人一道起劲地刷马桶,给小姑娘看到了像什么腔调。我想整条弄堂也就是他一个男人在淘马桶了。
他还有一个臭习惯,就是每天要写日记,大概他闲功夫太多了。他把日记本天天揣在怀里,生怕被人家发现他的秘密。有一次,那日记本没藏好,被德明看到了。有篇日记写的是丽华,但他用了不少深奥的词语,德明没全弄懂。大致的意思是他很喜欢丽华,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
德明拿了日记本来找我,要我帮他的忙,看看是什么意思。我警告他,老师说偷看他人信件是犯法的,偷看日记罪名也不会轻到什么地方去。经我这么一吓,他才很不情愿地住了手,把它放回了原处。怨谁呢,谁叫他不好好念书的。
虽然二哥要花很多时间做家务,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德明大哥读的是向明,他则考进了格致中学,都是好学堂。
见他回来了,我们很识相要把大台子让给他做功课,他却说用小台子,让我们接着看。丽华从书包里拿出一块钩了一半的茶杯垫子,走到他二哥身旁,向他请教起来。丽华在二哥面前,就成了一个乖巧、可爱的小妹妹。有二哥在,今天丽华是不会急着回家做家务了。
前些时候,德明告诉我,丽华做了一双布鞋给他二哥,他倒没有。他不明白,自己对丽华那么好,样样都顺着她,但丽华一点也不领情。我们是旁观者清,还能说什么呢。虽然丽华和德明没有换成,可张妈早已视丽华为自己的女儿了。丽华在德明家最受宠爱,大哥、二哥把丽华当小妹妹,两个弟弟叫她姐姐,只有德明吊在半当中,不上不下。叫丽华姐姐,他不甘心,称她妹妹,又不妥,丽华长他一岁。说是同学吧,那他俩的关系就和大家一样了。
本来张妈提出要拿德明换丽华,是丽华有了弟弟,才没换成。后来他俩就定了娃娃亲。德明在张妈的指使下,经常帮丽华家干一些粗活。丽华也常来给张妈帮个手,和她说说话,这样,张妈的心情就好多了。德明不理解丽华为什么总是对他那么刻薄,还横眉竖眼。张妈告诉他,你将来是她老公,她能不好好管你吗。你学坏了,将来吃苦的是她。
书看完后,我们怕自讨没趣,便悄悄地溜了出来。我们三个拉着德明到太平桥买点心吃,也许这样他会好受些。说心里话,我们和德明一样,都有点妒忌他二哥。
昨天,周老师把上星期的作文发了下来。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德明的作文破天荒地得了五分。班里三个人写得最好,林媛、晓萍,还有就是德明。我们弄不明白,德明是如何成了作文高手,他有何见不得人的绝招。
周老师把三篇作文都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了,每读一篇,就讲评一下。
德明的作文简直就是一篇科学小论文,他把蚕从生到死,包括它的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都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展现在读者眼前。晓萍的那篇也很有特色,她把在小组里所观察和经历到的,很细致地作了叙述,非常引人入胜。德明逼她用手摸蚕宝宝,她的感觉是“像丝一样的滑润。”
林媛的就算得上是一篇大作了。她由蚕宝宝而引发的感想,不是我们这样年纪的人能想像得出的。她引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的千古名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说她要像春蚕一样,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坦白地说,至少有一半的同学像我一样,如果周老师不讲解,是理解不了其文章真正含义的。而德明却认为林媛是小题大作,养几条蚕宝宝没有那么深奥。
林媛的作文还在老师中传阅,他们不仅非常欣赏她的才华,更是钦佩一个小女孩竟有如此的胸怀。林媛三岁就和我们在一起了,在我们的眼里,大家都是在幼儿园里挑挑游戏棒、搭搭积木、垛垛烂泥、玩玩游戏和翻翻小人书长大的。真不知道她父母是怎样调教的,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她看的书比我们谁都多。我们几个都知道,她博闻强记,看起书来是一目十行,有过目成诵的本领。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