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玄虚空550年,大年初二。(
回到古代当将军)
何逊、徐陵还在公休假期当中,他俩决定今天不去大司马府邸,也没有沿着大道走,绕行小路走向留大婶家里。
留大婶和武儿姑娘早早的收了摊位,买好了酒菜再叫上几位摊位的老主顾去家里。
入了初春,冰凉的风吹在脸上没有了那种刺痛,房顶上还留着薄薄一层积雪。
武儿姑娘家的房子不大,一条半人高的木栅栏简易围在前院,房前种着一些蔬菜,养着几只母鸡,小房子距离集市不远,现在正是出摊做工的时间,显得比较寂静。
徐陵穿上了那天巡夜给的厚棉靴,手里提着一只野兔。(
无上水神)
何逊则穿着厚实的棉袄:“今天头一回去大婶家做客,还是早些到她家比较好。”
“咱俩今天穿得不知道多还是少,反正到了晚上肯定还得刮风。”
“你这鞋穿的不是时候,不如穿那双厚棉袜子!”
“昨晚中士跟咱们兵房的一起喝酒,现在还有些头晕,哪里考虑的了那么多。”
何逊买了一匹上好布料,给留家大婶和武儿姑娘。
“昨晚中士迷迷糊糊的说什么修仙得道之类的话,你还记得吗?”
“我也听到了,那几个睡着了,中士也不张嘴了。”
路边零零散散开着各种颜色的野花,何逊撇了一眼,背包里拿了一个小空酒瓶,摘几朵放了进去。
www.tyjiao.com
徐陵看到笑问:“你这小瓶里酒水,能养得活吗?”
何逊拿着小酒瓶:“没关系,特意问了老先生,加些牛奶的米酒可能使鲜花保存时间增加。”
“哪个老先生,是做什么的?”
“就是养花的,是卖牛奶的那个!”
凉风小了,不到半个时辰,两人走到了留家大婶门口,大婶正在小院内和卖菜的李大叔聊着。
徐陵推开栅栏木门,喊道:“大婶,我们哥俩来了!”
留大婶听到马上起身:“何兄弟和徐兄弟来啦,快来这边。”
卖菜的大叔手上拿着一根小木棒,在地上画着什么图案:“两位兄弟,快来看看,昨天在集市收了一副字画。(
六甲神灯)”
何逊对八卦事情很在意:“什么字画,怎么得到的?”
徐陵走到李大叔身后看着地面上的图案:“大叔这画的什么,做什么呢?”
卖菜的李大叔揉了一下右肩膀:“没什么,就是昨天早上在集市没事做,碰到一个道士模样的年轻人,喊着卖字画,我问了一下价钱,就买下了。”
留大婶摸了摸脖子:“是一种图腾,小时候我在哪里看到过。”
何逊把背包和小酒壶放到大婶身旁的蓝色小方桌上。
“是大婶的小时候,还是一种图腾,那画在哪里,大叔没问问那位道士是做什么的图画?”
李大叔画好了整个图的最后几笔:“那道士我问了一下,说是一个叫镇恶的人受人所托画的。
www.chinalww.com”
“受什么人所托,那位镇恶的人是擅长绘画的吗?”
“不,听说是一个书法家,平日里不怎么作画。”
何逊也看着地面上的图腾:“这像是一个大龟的图案,龟背上还有什么图形。”
“好像是太极图,也不知道太极和八卦有什么区别?”
那位五十多岁的卖菜李大叔仔细看着自己画的图腾:“我年轻时候,就在很远神秘的山谷里遇到一个老者,那老者正好说的一个图案跟我画的这个图案差不多。”
徐陵追问:“那老者说了什么,跟昨天那位道士有什么共同之处?”
“有,那年看着老者手脚无力,就忘记问老者有没有图画能明白的更透彻一点。(
婚宠诱妻成瘾)”
留家大婶回忆道:“我也是一样,遇到一位老者,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给他一个自己家种的梨子。”
“大叔说的老者长得什么样,大婶说的老人家长得什么样?”
“后来长大一点,才知道那老者穿的是道袍,很普通的道士,只是上了年纪。”
徐陵也问:“那两位老者并不是同一人了?”
留家大婶回答:“应该不是,李大叔说的那位应该个头比较高,来的路线也不一样。”
“两位老者出自同一门宗,两个门派,不过我感觉两位老者还是有关系的。”
李大叔拿出旱烟杆抽了起来。
何逊找了张高凳子坐下:“明天李大叔把画像拿来,我俩也欣赏欣赏如何?”
“可以,那画本来就是叫人欣赏的,你俩年轻人的眼神好,或许能看出什么端倪。”
“说的这样,那图画和两位老者非同一般。大叔大婶,咱们这里有没有人懂得升仙求道的?”
李大叔把两腿收到凳子下:“又是又,不过几年前就搬走了,老街坊没几个信的。”
“是没什么人相信,都是每天很忙的人,谁有那闲心。”
徐陵又问:“我俩有一副画像,大叔看看认识吗?”
“什么画像,和这里的人有关?”
“听说画像的人在这里附近住过几年!”
“那会不会就是搬走的那个,这几年没有几个搬走的街坊。”
何逊从背包掏出一个纸袋,打开纸袋拿出一张折叠的白纸。
“大叔,看这里,画像的人是否见过?”
“拿来,我仔细瞅瞅,这画像画工真好!”
“当时画像上的人很年轻,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没有人认得出来?”
“这人贵姓,什么时间失去联系的?”
“很久了,我们哥俩就见过几次,很小的时候,听说被一个老者带走的。”
“哦,又出现一个老者,那老者带走他做什么,应该年龄不小了的。”
“这画像的人姓柳,柳树的柳,我们常叫他六叔。”
“这么多年,真没听说过姓柳的人,前几年那位姓阴,阴天的阴。”
“最近这些年,当道士,还有当和尚的年轻人变得多了。”
卖菜的李大叔拿着画像:“好像面熟,不过没这么年轻,那边那村也搬走一家。”
“现在搬走的街坊更少了,哪天我看这画像就觉得不是这里。”
“那大婶知道还有像咱们这样的军营住所在哪里还有?”
“我听说在一个山脚有,明天带你俩去问问。”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