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伯乐相马
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我被抽调到团政治处征兵工作小组开展征兵工作。(
神赌狂后)我们团的征兵工作小组由政治处刘副主任带队,有我及部分单位负责人共八名同志组成。我们到了军分区政治部参加征兵工作部署会,之后又分成了若干小组。我这组去了山西太行山一个贫困县,我们到达该县人民武装部后,地方武装部已经做好了前期工作。一起到该县接新兵的部队兵种多,有武警、二炮、空军,还有我们陆军。其他兵种都是内地的部队,只有我们陆军是西藏边防部队。全县通过了体检和政审的应征青年有298名,总共征兵指标只有150名,还要淘汰近百分之五十。我们接兵的部队工作人员到县武装部主要是对应征入伍的青年进行面试,然后把新兵接回部队。
理出了合格人员名单后,各接兵部队按照名额进行筛选。我们筛选的原则是先从文凭高的开始选,然后选年龄大的。文凭低或者年龄小的靠后,最后作替补人员。各个接兵单位都想选优秀的青年,由谁家先选,另外几家都有意见,最后我们在县武装部开会研究,各种文化程度的平分,让每个单位都一样多。不过,开会虽然这样决定,还是难免有些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几个文凭高的青年本来是分到我们西藏部队的,但是找关系说情,硬是调整到了内地的部队。为此,和我一起来接兵的西藏部队的同志心里郁闷,我们的刘副主任也跟县武装部政委发了牢骚。那天,刘副主任冲进政委的办公室,跟政委理论说:“李政委,怎么我们西藏部队选好的人都被调换到其他部队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我们西藏的部队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您们怎么能这样对待我们西藏部队呢?”
“刘主任,请息怒,听我慢慢跟你解释。”说着,李政委给刘副主任倒了杯茶。“中国的事情,除了法律和政策之外,还讲究个人情。我以前也在部队,完全理解你的心情,我们人民武装部在地方,和部队不一样,工作中得和地方协调好,要与地方领导和社会各界人事搞好关系。咱们虽然会上是定了要按照文化程度平分,可是,我跟你说实情吧!说情的人太多,有些我们是不得不给人家个情面,有些呢,直接就顶不住压力,只能按照人家的招呼办事,官大一级压死人啊!这征兵工作,不是你想要谁,就可以要谁,不是你我说了算的。”听李政委这么一说,刘副主任无言以对,无奈地回到了招待所。
刘副主任把找李政委的事跟我说后,看他这样郁闷的样子。(
大神,劫个色)我跟他讲了个典故,我说:“刘主任,我看呀!咱们这次就多征一些农村来的、家庭条件差的兵,这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啊。当年曾国番在湖南招募湘军,拉起应征青年的袖子和裤脚看,要是手粗脚黑的一律合格,因为手粗脚黑的都是农民,能吃苦,不怕死,打仗勇敢。现在虽然是现代化战争年代了,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能吃苦,不怕死,打仗勇敢的战士。他们虽然文化不高,只要他们思想好,品德高尚,就可以教育,可以培养,可以塑造,很有可能成为有用之才。”
“对呀!你这么一说,我的心里舒服多了。农村的兵,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兵好带。”刘副主任终于想通了,认同了我的观点。
县武装部确定了入选人员,光荣榜张贴出去的那天,很多人都来围观。我在武装部政工科的办公室,听见外面有人大声喧哗,我出门去看发生了什么事。脚刚踏出政工科办公室的门就被三个中年妇女给围住了,他们后面还跟着三个小伙。他们看了看我肩膀上扛着一杆三星,认为是领导,其中一个四十来岁穿着朴素的妇女跟我说:“这位领导,我们有事想找您反映一下。我们都是一个村的。我们家的这几个孩子都老实、听话、肯吃苦、体格健壮,从小就梦想长大了要当兵,现在已经是大伙子了,前久村里广播通知说今年的征兵报名开始了,他们三人就一起约着报名,面试、体检、政审都没有什么问题。听说今天张榜公布入选人员名单,三个孩子都很激动,一大早就带着我们乘坐两小时的车来县武装部看,可是我们一看这张贴的光荣榜上根本就没有我们几家孩子的名字。这下把孩子们给急的,唉!我们就是想问个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落选?”
“几位大姐,您们别着急,请听我跟您们解释。今年咱们这个县征兵指标只有150个名额,全县通过了体检和政审的应征青年有298名,要淘汰近百分之五十。所以呀!征兵工作组是先从学历高的和年龄大的选,比如年龄小一些的就先放一放,下一年再征用入伍。给年龄大的先入伍,年龄小的机会还多嘛。您们家的这几个孩子有多大了?”
“两个已有十八岁,另外一个也快十八岁了。年龄都不小了,就是学历低了些,家里穷,供不起他们上学,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这几个孩子,除了县城,还没有去过外地呢!他们都梦想着当兵可以见见世面,学些文化,长点见识。不然一辈子就只能窝在这穷乡僻壤里了。领导,求求您们了,收了我们的孩子吧!”说着,这位大姐的眼角流出了泪水。另两个大姐和三个小伙眼巴巴地看着我,在等待着我的答复。我一时不知道怎么答复他们,让他们把孩子的名字和联系电话留给我,跟他们说我向领导报告情况后再给他们回复。(
最后一个道士)就这样,做了一些工作后,让他们回去了。
我把刚才的情况跟刘副主任报告后,受到刘副主任的赞扬,他说没有指标,部队不可能多征一人。还说我的缓兵之计用的好,不然他们还要缠着要找领导理论呢。听刘副主任这么一说,那三个孩子还真的没有希望了,我的内心也着实为他们可惜。因为凭感觉,那三个孩子都是好兵的苗子。到了第二天,正当我在为答复三个大姐的事犯愁的时候,刘副主任来找我说:“志成,好消息,好消息啊!”
“什么好消息!刘主任。”
“刚才县武装部接到军分区的通知,说今年有几个相对较发达的邻县没有征够指标,要我们这个县替补十多人呢!你跟我说的那三个孩子叫啥名字?我拿名单跟李政委要人去。”
“好哇!太好了,真是苍天有眼哪,让我做了一回顺水人情。”我把记录的名单给了刘副主任。通过刘副主任的协调,那三个青年应征入伍了,圆了他们的军人梦。
把这批新兵接到西藏后,我因为单位有其他任务,没有参加新兵集训工作。那段时间,连里退伍的老兵很多,人员少,工作量大,有的时候忙得拿一个人当两个用。终于等到新兵训练结束了,按照团政治处的通知要求,我带人到团部接新兵。到了团部,每个连队的新兵早已分好。我在新兵队伍里点名时才发现,分到我们连队的一名新兵就是我在山西接兵时和母亲来武装部找到我的那个小邢。近一米八的个,碎发,双眼皮,方脸,皮肤黝黑,手脚粗糙,一看上去就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子弟。在众多新兵中,他给我的印象最深。在分配大会上见到我,小邢也感到很意外。他跟我说,他们村来的三个伙伴都分散了,同时分到了不同的连队。看他难过的样子,我跟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要随遇而安,我们队伍里的同志都来自五湖四海,在一起,大家就是同志、兄弟。给他做了一些工作,他的心情才好转了些。
把这批新兵接到了连队,我们连的兵员得到了补充。而且这批新兵整体素质都不错,在各个排的干部和老兵的带领下,大多都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进入角色。郭连长对这批新兵的表现很满意,乐呵呵地跟我说:“志成,你是使了什么法子?这次去接新兵,接了这么优秀的兵回来。”
“我哪有什么法子,都是上级分配的。不过,今年这些新兵确实很优秀,尤其是那个山西的小邢,能吃苦耐劳,勤学苦练,才到咱们连一个月,样样成绩名列前茅呢!”
“是啊!小邢的确是个苗子。(
极品三太子)我敢说,要是在战争年代,小邢肯定能成为战斗英雄。”
“这么优秀的兵,这么好的同志。差一点和我们部队失之交臂了呢!”
“此话怎么说?”
“在山西征兵时初选的名单里并没有小邢,他妈妈还带着他来到武装部找到我呢。可当时人员定了,名单已经公布,没有更多的名额,根本不可能更改了。我和刘副主任正在为这件事纠结的时候,接到通知说邻县的指标没有征够,这才把小邢他们几个替补进来的。后来又通过多方协调,才把小邢他们几个调整到了我们西藏部队。”
“啊?这武装部是怎么搞的嘛,这么好的小伙也没有选。还好有我们的张伯乐去了,才把这匹千里马给选了回来。”
“剑平,这次到地方搞征兵工作,我才知道,其实地方武装部也不是想要哪个就可以选哪个,他们也有没法自主选择的无奈。你看啊!在同等条件下,一般都是先选有关系、有背景、有人打过招呼的。可想而知,那些普通家庭的就只能靠运气了。”
“你说的这些,我明白。人的出生不在一个起点上,社会哪有公平正义可言。网络上说的有道理呀!现在是拼爹年代,都说父亲决定起点,老婆决定终点呢。”郭连长说着点燃了一支香烟吸了起来。
这次能征到这么好的兵,我打心里高兴。虽然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但是打仗和做事是同样的道理,胜败的决定因素在于人。还记得军校时老师说过的那句话:身体不好的是废品,学习不好的是次品,思想不好的是危险品。选人的关键在于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好人不容易,选一个德才兼备的更不容易。所以我想,如若德才兼备,那么就是上品了。人才,在哪里都受人欢迎。由于小邢在军事训练的各种科目成绩突出,让许多老兵都刮目相看。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人忠厚、老实、谦虚、勤奋,这一点也是我最看重的地方。
一天下午,我在办公室里写材料。听见有人敲门的声音,接着喊:“报告!”
“进来。”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小邢。
小邢进了办公室,向我敬了礼后,看着我,哽咽地说:“指导员!我家里出事了。”
“小邢,出什么事了?你慢慢地说。”
“刚才我妈打电话来,说我爸和我哥挖煤的那个矿井昨天发生了瓦斯爆炸,发生爆炸时我爸和我哥都在井里作业,现在还在进行搜救,被埋在里面的六十多人一个都还没有搜到。(
暖妻,总裁老公缱绻爱)事发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多个小时,人一定是没了。”小邢说着,控制不住自己,轻声地哭了出来。“指导员,这可怎么办啊?”
“你别着急!我们联系联系你们那边的相关部门,看看具体情况。”我打电话给郭连长,正要喊他来商量这件事。这时,通讯员小李过来喊了,说是有小邢的电话,叫他过去接电话。
小邢急忙跑到值班室,接起电话,才问了句:“喂!”
“二娃,你爸和你哥,没了……”话还没有说完,小邢在电话里只能听见母亲的哭声。此时的小邢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话筒,不停地颤抖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小邢,你要节哀啊!”我在他旁边,不知怎么安慰他。
郭连长也忙过来看,我和郭连长商量,虽然义务兵在两年服役期间没有探亲假,但是小邢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应该让他回家处理。于是我们向团领导发了个请示,建议给小邢请事假回家处理父兄的善事。部队始终人性化管理,团领导同意了我们的请示。我们立即给小邢订了机票,那天晚上,我在小邢的宿舍里陪陪他,向他了解家里的情况。小邢跟我说:“指导员,我们家乡地处太行山区,土地稀少,天气严寒,常年干旱,主要农作物就是玉米和黄豆,遇到干旱就颗粒无收。近几年,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因为穷,村里的姑娘出去打工的都不想回来,外地的也不愿意嫁来我们那里,村里很多小伙都娶不上媳妇。我哥小学念完就缀学回家务农,十五岁就跟我父亲去砖厂打工了。家里就我妈妈一个人操持着,妈妈要照顾常年卧病在床的奶奶,奶奶瘫痪好几年了,每年都要花很多医药费用,后来爸爸和哥哥就到煤矿山挖煤。因为矿山的工钱相对要高一些,可是矿山的工作强度很大,而且很危险,时常听说矿井里发生瓦斯爆炸。爸爸和哥哥在矿山打工,我们全家人都是提心吊胆的。可是没有想到,厄运最终还是降到了我们家。我爸爸和哥哥就这么走了!”说着,小邢泪如雨下。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用手搂着他的肩膀,跟他说:“小邢,不要太难过,你爸爸和哥哥走了,他们一定希望你好好的,你要保重自己。你家里还有妈妈和奶奶,她们以后都需要你照顾啊。”
“指导员,你不知道,此时此刻,我的眼里全是爸爸和哥哥的身影。(
特工老婆手下留情)我最后一次见到我爸爸和哥哥是在我参军前的一个星期,我快要离开家了,到矿山找爸爸和哥哥,跟他们告个别,没有想到,那次的告别竟成了诀别。那天我上了矿山,见几十个从矿井里出来的人在井边蹲着吃饭,除了眼睛和牙齿,他们一身黑油油的煤灰,要不是我哥哥看见了我,先喊我,我根本看不出他来。走近了一看,确实是我哥哥,哥哥有意把自己的碗往身后藏,问我吃饭了没有。我说吃了,我当时还没有太注意,原来我哥哥的饭碗里除了米饭就只有白菜和土豆了。隔壁食堂里摆着的是桌餐,大鱼大肉什么都有,我知道那是人家老板和管理人员吃的。像我爸爸和我哥哥这些打工的人哪里吃得上啊!到过矿山,才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当时我的心里就特别的难过,要不是家里穷,要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来矿山卖命。临走时,爸爸跟我说到了部队好好干,这辈子做什么都不能下井挖煤矿。我没想到,爸爸和哥哥还没有过着一天好日子就这么走了。”小邢越说越伤心,我却说不出一句安慰他的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世上不幸之人无数,可我们都不愿相信我们身边的好兄弟家里遭遇这样的不幸。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窗外寒风萧萧,仿佛外面的狂风冷雨都在为小邢的父亲和哥哥哭泣。
第二天一大早,我安排人送小邢下山。临走前,我和郭连长各拿三千块钱给他带上,小邢不肯收下,跟我们说:“连长、指导员,您们的钱我不能收。”我跟他说:“你家离这儿远,路费贵,这次回家用钱的地方多。再说你到部队不久,没有多少津贴,怎么够用。”我好说歹说,他才收下了钱。我再交接他说:“回家好好安慰你妈妈,不要太伤心,保重身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打电话跟我们联系,我们给你想办法。处理好了善事后尽快回部队。”他向我点点头,含着泪走了。
第二十一章婚姻坟墓
杨东旭和林慧芳认识还不到一年,就领了结婚证。在领结婚证的前几天,单位同事老马就跟杨东旭说:“小伙子,你要想好啊!从民政局结婚登记出来的男人,没有哪个是笑着的。领了结婚证,你就被判了‘有妻徒刑’,要想获得自由可是遥遥无期了。”的确,领了结婚证后,杨东旭好像并没有什么幸福感,反而内心深处有种莫名其妙的郁闷。杨东旭和林慧芳属于那种一见钟情式的婚姻,有激情,爱得热烈,但不够成熟,不够坚实。由于性格、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人相处时间虽然不长,但彼此都发现了对方难以适应的性格和习惯,矛盾也就逐渐曾多。或许,合不来,又分不掉,才是平凡而实在的婚姻。俗话说没有不吵不闹的夫妻,杨东旭和林慧芳都知道这个理,所以一直都彼此容忍着对方。
杨东旭因为平时加班加点,工作忙,累,回家后比较随便,东西摆放不齐,家里脏了不及时打扫。这些在林慧芳的眼里都是无法容忍的,每当杨东旭回家坐在沙发上,屁股还没有坐热,林慧芳就叫他洗衣服拖地板,他一件事还没有做完,林慧芳又使唤他做另一件事,杨东旭一般都是尽量的忍着,不折不扣地执行老婆的每一个命令。杨东旭平时就很穿不着便服,加上买房子,欠债多,也就尽量不买新衣服。然而,女人最能把握的机会就是逛街买衣服,林慧芳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的习惯就是在街上见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就买,不管是自己的、丈夫的还是孩子的,不会想想自己实际的经济能力,用她的话说就是:遇到合适的就买了,不然以后想买都买不到。杨东旭和她说过多少次该节约的时候要节约,可都无济于事,她反而还说杨东旭小气。最让杨东旭不情愿的是,只要在他休息的时候,妻子就要喊他陪着逛街。杨东旭认为警察整天在外面跑,最反感的就是逛街,再说自己在小小的县城里认识的人多,不想让有些人认识自己的家属。因为职业特殊,家属被别有用心的人认识了,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可他的这些想法和苦衷,妻子却始终无法理解。结婚后,夫妻俩共同的语言逐渐减少了。彼此缺乏必要的理解,这让杨东旭非常苦恼。都说婚姻是坟墓,杨东旭感觉自己也进入这个坟墓里了,人生从此死气沉沉,他的婚姻生活没有一点幸福和快乐的气息。
快乐过一天,不快乐也是过一天。转眼又一年过去了,这年秋天女儿的出生给杨东旭和林慧芳的婚姻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这个原本沉闷的家庭带来了新的生机。杨东旭升格做了父亲,他突然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自己再也不是小伙子了。女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是他们生命的延续。直到女儿出生,家里有了孩子,杨东旭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大人了,考虑的问题也更为成熟了些,可是他感觉妻子仍然像孩子,一点都不像是个有了孩子的母亲,还是那样的任性。女儿的出生虽然给杨东旭和林慧芳的矛盾取到了一定的缓和作用,但是仍然没有任何可以调和的迹象,每次争吵都以杨东旭的妥协而告终。
当两个人的矛盾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时,彼此对对方的一言一行都会十分的反感。夫妻之间到了这种地步,婚姻是否早已经成了一个悲剧了呢?这一切都让杨东旭非常的困惑,他对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感到极度的迷茫。然而,不管夫妻之间矛盾多大,杨东旭对孩子的关爱始终如一。而且,从孩子出生后,在他心目中,女儿是他的全部。女儿出生后从医院把母女俩接回家的那天起,因为婴儿身体嫩小,每天都是杨东旭给宝宝洗澡,直到满月后,妻子才和他共同承担这项任务。每天给宝宝洗澡洗衣服,几乎不在外面吃饭,一下班就赶忙回家领孩子。自从有了孩子后,杨东旭几乎不参加什么应酬,没有看过电视剧,上过网。在外人看来,他是个优秀的丈夫,称职的父亲。然而,在妻子眼里,他顶多也只能算是个有耐心的父亲而已。
看不惯一个人的时侯,往往也就看不到对方的优点。杨东旭和林慧芳就是这样,总是拿对方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作比较,这样一来,把对方看成一无是处,怨言也就由此而生。林慧芳时常跟杨东旭说:“你在派出所最会做群众工作,号称调解能手,怎么回到家里就蛮不讲理,处理家庭矛盾就一塌糊涂呢?”杨东旭总是回答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我在工作中是中间人,而且讲的都是道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都知道谁讲道理,谁不讲道理。我一回到家呀,就是秀才遇到兵,这道理怎么还可能讲得清楚?”这样一来,林慧芳认为丈夫说自己不讲道理,更是怒上加怒。“什么,就你讲道理?你是大学生,有学问的人,可你在我面前就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什么时候说过句中听的话。什么大学生,还不如我这个初中生呢?”争吵无休止,毫无意义,每当妻子的声音大起来的时候,杨东旭就不说话了。他学会了沉默,但是妻子还有一点让他最无法忍受,就是在大街上,在朋友面前,不分场合,动不动就大起声音来,在外面从来不注意给丈夫留面子。杨东旭时常想,妻子的这种行为是素质问题还是为人问题。杨东旭感到愈来愈困惑,不止一次地考虑离婚的事情,想的愈多,也就愈累。有人说,离婚是一个悲剧的结束,两个喜剧的开始。可他知道,两个大人倒是无所谓,孩子怎么办?他是警察,他清楚,父母离了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在看守所关押的犯罪嫌疑人中,好大一部分都是父母离异的。可是,难道就因为孩子,大人就要郁闷一辈子吗。他太矛盾,太纠结,总想在婚姻家庭的矛盾中找出个解决的办法,可是想了好久好久,仍然不知所措,找不到答案,看不见方向。他想,走一步算一步,顺其自然罢了。
杨东旭知道,他和妻子之间没有第三者插足,可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矛盾会那么大,那么的难调和,难相处。两人都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个家庭,何况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孩子。杨东旭明明知道这样下去自己不快乐,林慧芳也不快乐,可就是快刀斩不了乱麻,优柔寡断是他致命的缺点,也是注定他郁郁寡欢的原因。妻子总说杨东旭不会站在她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可是,在杨东旭心里,妻子总是自我为中心,没有家庭责任感。自从一怀上孩子,林慧芳就没有上班了,杨东旭仅靠微薄的工资收入,还了房贷就所剩无几。有的时候早餐都舍不得吃,为了节省三块钱,他早餐并中餐。平时警务工作就繁忙,该吃的时候吃不着,该睡的时候睡不成,长此以往,杨东旭得了严重的胃病和胆息肉。他和妻子商量过,喊父母来城里带孩子,让林慧芳找份工作,这样可以为他减轻些负担。可是他才说出这个看法就被妻子回绝了,理由是不放心让农村的父母领孩子。杨东旭在妻子面前没有任何话可说了,他觉得自己是想珍惜时间,趁年轻好好做点事,别人都把孩子丢给老人带,拼命地工作赚钱,可他从来没有看出妻子有过一点紧迫感,反而得过且过。一个普通的民警,还着房贷,养着妻儿,那是可想而知的。杨东旭的生活确实太困难了,可让杨东旭最难过的是妻子的不理解,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