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变法的遗恨 十九章 群臣催立嗣 皇帝...

本章节来自于 变法的遗恨 http://www.lishu123.com/79/79736/
    文彦博对富弼说:“皇帝扣下了立嗣的草稿,说明他还没有最后下决心,为防皇帝身体突遭不测,我们可密嘱翰林学士王珪另写好一份传位宗实的诏书,揣在怀里,以备急用。(近身特工)”富弼说:“矫诏可是杀头的大罪呀!”文彦博说:“是皇帝本人对宗实首肯在先,不算矫诏。”于是他们立即要王珪秘密写好了诏书。文彦博对他说:“这份诏书就揣在你的怀里,没有我等四人的通知,不准拿出来。”王珪连连点头。不久之后,赵祯病有点好转,文彦博又丁母忧去职,这事便谁也不提了。

    知谏院范镇不知道中书的这些安排,看到皇帝久病而无子嗣,他率先上了奏章:“皇帝上次圣躬违和,多日不听朝政,朝廷内外大臣胆战心惊,不知所措。宗室里子孙很多,皇帝完全可以从中挑选一个贤明而又合适的人扶养在宫中,并委托他处理一些朝廷政务,以观后效,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局势。太祖当年舍弃儿子,把帝位让给弟弟就是以国家社稷为重。陛下出世之前,真宗皇帝曾经收养宗子在宫廷中,也是为天下作想。愿陛下以太祖之心,依真宗先例,选拔贤者,认真培养,置之左右。等有圣嗣降生,再遣养子归王邸也不要紧。“赵祯听任守忠罢这一奏章摇摇头:“执政与朕早有打算,他一个四品知谏院操的什么心。”

    见上书没有动静,范镇请求上殿奏事,但皇帝始终不召见他。张升说:“台谏之职,是朝廷耳目之官,凡所奏陈,动关机密。自从陛下服药调养,已经半年了,至今未能正常临朝。范镇需奏之事甚多,若只上章奏,难以周详陈述,请准他面陈陛下。”可赵祯就是连连挥手:“不见,不见。”

    真是祸不单行,赵祯病还未全好,这年的五月二十四日黄昏,两颗流星划过都城汴梁上空之后,就开始下起了大雨。大雨昼夜不停地下了好几天,汴梁地势低洼,城外积蓄的大水很快就涌入安上水门,汹涌的洪流夜间将门关冲断,注入城中,京师顿时成了一片汪洋。数万间房屋被冲毁,京城居民猝不及防,淹死无数,军士乘着木筏在街巷中划行,打捞漂浮的人畜尸体和衣物。(苏麻喇姑全本)城中高高的太社、太稷坛都被浸泡在雨水中。水位最高时,连后宫都是齐膝深的水,赵祯只能带着后妃到筑有高台的大庆殿暂避。

    一直到六月初一,大雨仍未停止,竟是一次百年一遇的洪涝。百姓死伤越来越多。赵祯急忙命令富弼率百官分别到各个城门组织抗洪抢险。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屡有江河决口的消息传到京师,其中以河北路涝灾最为严重,灾民纷纷逃离家园。道路上衣衫褴褛的流亡百姓摩肩接踵,号哭之声不绝于野。

    范镇于是再上书:“河东、河北、京东、京西、湖北、西川等路均遭洪水袭击,灾异现象之所以出现,定是王道有失,望陛下检讨自己,迅速立嗣。未有皇嗣,人心忧危。现在急需选出宗室之中聪明刚正孝友仁慈的人做皇储,以安天下人心。”

    六月二十九日中午,汴梁上空惊雷滚滚,接二连三的闪电似乎直刺宫殿的屋脊。赵祯吓得穿上朝服,跪在地上,焚香磕头不止,口中念念有词:“苍天在上,这洪涝已经一个多月了,天谴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朕左思右想,不知哪里做错了,引你发雷霆之怒,万望明示……”

    这时,后苑工匠来进献一只七宝枕屏,赵祯自言自语:“莫不是上苍怪朕太奢侈了吧,朕不敢再贪恋这些宝物了!”说罢,举起七宝枕屏摔碎在地上,哀求道:“快把雨停了吧,救救天下苍生吧,朕知罪了,朕明天就下罪己诏。”

    宣德门下人头攒动,百姓挤着看贴在墙上的赵祯的罪己诏,有人出了声:“近日淫雨降灾,大水爆发,两河之间,决口之患,皆因朕失德,遭天意谴责。朝廷内外,臣民士庶可立即如实针砭时政缺失,不用有所忌讳。”

    在并州做通判的司马光知道皇帝下了罪己诏后,写信给范镇说:“立嗣是一件大事,不说就罢了,范大人既然说出来了,皇上现在又有意纳谏,你在朝堂有近水楼台之便,希望你以死争之,义无反顾地催下去。(万古至尊)”

    范镇在此后的一百天里连续十九次上书,一百天后,皇帝仍不理睬,范镇的头发竟然全急白了。

    三司使、端明殿学士蔡襄当着范镇的面对皇帝说:“皇上春秋正富,你要设这样一尊菩萨,摆在哪儿呀?你何苦竟急白了头!”翰林学士欧阳修在旁边听了这话怒斥道:“你蔡襄原来是个明白人,怎么现在也糊涂起来了!皇上,立嗣确是当今急务。”

    欧阳修转身对赵祯说:“陛下临御三十余年,而储副未立,这是久已缺失的盛典啊。范镇等多以此事为言,大臣也曾建议陛下,但圣意久未决。而有些知小忠而不知大体者,竟认为这是怪事,于是生出像蔡襄这样的奇谈怪论,这些话无知透顶,自古以来设立皇位继承人,目的就在于使天下安定,如果按照蔡襄等人的说法,则是没有继承人皇帝才安全,有了继承人皇帝反倒危险了,这样的说法,实在欠考虑。”

    赵祯说:“欧阳修的话,让朕深受触动,想不到范镇竟为国事急白了头发,传旨吧,朕决定提升范镇为侍御史知杂事。”不料范镇因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纳,并不领情,赵祯派任守忠连降七道圣旨,他都说:“臣之所求,君不应允,君之所赐,臣岂敢领命?”赵祯无可奈何地说:“没想到范镇脾气会这样倔。”

    八月初一日,司马光寄来了《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二状》:“臣先于六月十九日,就向陛下进奉了建储立嗣的本章,期待着明诏答复,可于今一个多月过去了,一无所闻。愿陛下不以臣之愚贱,而废忠切之言。”

    九月初三日,司马光再上《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三状》。表达了自己的愤懑:“臣先于六月十九日、八月一日两次上言,请求择宗室贤者进而用之,盖以上则辅卫圣躬,下则安抚百姓,迄今未闻圣朝少垂采听。(最强剑神系统)臣愚昧,实在搞不懂皇上的用意。”

    可是皇帝仍然没有任何反应。司马光于是又写信给好友范镇:“君实三次上奏无有回音,我担心道路遥远,皇帝又深居九重,我的奏疏是不是在传送的过程中被丢弃了,或者根本就没有送达手边。所以附寄历次所上奏章的副本给您,希望范大人代我再次转呈皇帝。”

    范镇便带着司马光奏章的副本来到垂拱殿,他流着泪对皇上说:“臣蒙恩拔为知杂御史,陛下甚至七降圣旨,催促臣赴御史台。但对臣请求立嗣之言却久而不决,臣猜度是因为左右进了谗言的缘故。他们会说‘陛下已安康,不用立嗣了’,这样蛊惑陛下的,是佞邪无识之人。愿陛下不听小人之浅见,而体察臣的至言。臣前后上章共十九次,估计都已被留中,大臣不尽得见,所以今天重又抄录一遍,连同司马光三份奏章,一同进呈陛下,请求交付中书、让大臣共同参详。有异议者,请求让他与臣廷辩,如果臣错了,则请求公开加臣之罪,解除臣言官之责。”范镇说到最后,已是泣不成声。

    赵祯被他的精诚感动,也流着泪对他说:“朕知卿的忠心,你的话是对的,但请再等上三、二年,朕定会有所交代。”

    王安石并没有加入劝君立嗣的行列,他此时关心的仍是如何革除弊政。他再次去金明池畔的欧阳府邸拜访了刚升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

    这又是一次双方期待已久的会面。时年五十岁的欧阳修将三十六岁的王安石请进书房畅谈良久,从庆历新政谈到当今朝政,从诗词歌赋谈到古文革新,正在兴头上,家院报:“富弼大人来访。”王安石只好匆忙告退,两人大有意犹未尽之意。当晚王安石又写了《上欧阳永叔书》:“今日造门,幸得您接待畅谈,因为坐中来贵客,未能谈完我们所要说的话,特以《上执政书》、再报永叔大览……”

    欧阳修对儿子欧阳发说:“庆历新政受挫之后,像王安石这样谈论兴利除弊的已是凤毛麟角,特别难能可贵,老夫不能让他埋没。(至尊少女复仇记)”

    欧阳修上朝将王安石和吕公著等人一同荐举给皇帝,他特别称赞:“王安石学问和文章,知名于当世,坚守道义自重而不苟且,论事通达明了,很有治世的才干,是用在任何地方都很难得的人才。”

    赵祯说:“王安石的才名朕早就听说了,不过他还年轻,眼下文彦博丁忧,当前最缺的是老成谋国的辅国大臣。范仲淹已死,朕现在心里最属意的是你当年的好友韩琦,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七月二十三日,仁宗破例用降麻之礼召武康节度使、知相州韩琦回京任工部尚书、三司使。仅仅过了十天,八月四日,赵祯听信富弼等人的建议又宣布:“枢密使狄青功勋卓著,特他同平章事以使相出判陈州。将三司使、工部尚书韩琦升为枢密使,端明殿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吏部侍郎。”

    狄青听到任命后,到中书去问:“为什么本官无罪却被贬知陈州?”富弼两眼直瞪瞪逼视他好久,才吐出一句:“没有别的原因,朝廷疑忌武臣!”狄青惊恐得倒退数步。

    赵祯听说狄青曾经去责问中书,心存愧疚地说了句“狄青是忠臣,朕对不起他啊”富弼立刻反问道:“难道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那言下之意,太祖不是取周室而代之了吗?

    四十八岁的韩琦上朝谢恩来了,他比富弼小四岁,在赵祯心目中,韩琦稳健持正,是年富力强的股肱之臣。韩琦戴着褐色的直角幞头伸展着两条长长的硬翅,,一身宽袖广身的紫色锦袍,领镶黑质边饰,锦袍底边上绣着青色的如意云纹。亮闪闪的革带下,配挂耀眼的钦赐金银装饰的鱼袋,鱼袋上织有鸟兽的锦纹。笔直地跪在丹墀。赵祯便抬手示意:“爱卿平身,这几年外任委屈你了,我一向倚卿为干城,此次召你回京任枢密使,望你与富弼等同心同德,辅佐于朕。(大豪门)”

    赵祯如此器重韩琦,自有渊源。庆历新政前,韩琦与范仲淹一同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去抵御西夏的入侵。好水川惨败后,韩琦与范仲淹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终于扭转战局,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赵祯说:“你当年与范仲淹奉调回京后,同任枢密副使,一时朝中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称誉,由范仲淹主持,你们参与的“庆历新政”虽然给朕带来许多麻烦,先后被贬出京城。但朕对你们的人品、才干还是心中有数的。爱卿当年罢枢密副使出京,而今回京已是枢密使,你说朕还是没有忘记你吧,可惜范仲淹已经不在了。”韩琦朗声说道:“臣何德何能,十日内连升两级,陛下知遇之恩,臣没齿不忘……”

    狄青到陈州后,朝廷每月两次派内侍前去“抚问”一次,实际上是仍不放心狄青,来观察动静的。而内侍每来一次就让他惊疑终日。不到半年,一代名将狄青就在陈州忧愤而死。狄青之死,让人深切感受到宋代猜防武将的祖宗家法是多么森严可怕。

    赵祯在重用韩琦的同时,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集贤殿修撰、权知开封府曾公亮升为参知政事;将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升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又让群牧判官、太常博士王安石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

    韩琦在汴梁与王安石重新见面了,此时王安石已声名鹊起,韩琦很想将他收在自己门下,特地召他过府相见。王安石同他谈起了庆历新政:“韩大人当年同范公一同发起庆历新政,开拓向上一路,何等豪气干云,介甫由衷佩服。”韩琦苦笑着说:“庆历新政,闹剧一场,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当初我们行事孟浪,伤筋动骨,触犯众怒,本官至今懊悔不迭,好在皇上没有深究,你们以后可不要再蹈我们的覆辙了……”

    王安石大惑不解:“韩枢密难道认为自己以前做错了吗?”韩琦说:“那时还是少不更事,受了他人蛊惑,现在看来唯有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才是治国之道。”王安石说:“韩枢密的话,卑职不敢苟同,《呂氏春秋》提出‘世易時移,变法宜矣’做事要依照当前情況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須变法。《韓非子》中也说:‘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韩琦沉下脸来:“想不到多年之后,你我还是话不投机,韩非是刑名之徒,你不能热衷这些旁门左道。”

    王安石走后,韩琦对家将韩福说:“此人同我一见面就抬杠,还是在扬州的老样子,出言无状,标新立异,我看他不宜作京官。”他上殿对赵祯说:“王安石适宜牧民一方,可让他改以太常博士知望郡常州。”赵祯此时对韩琦言听计从,当即重新颁布了王安石的任职诰敕。

    韩琦进京,王安石本就感到压抑,自己对新任命倒还乐意。赴任前,欧阳修领着同在群牧司做过判官的吴充来春明坊为王安石送行,还带来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对王安石夫妇说:“这是我跟你们提过的我亲家吴充的次子吴安特。”吴安持生得一表人才,而且非常机灵乖巧,他连忙跪拜:“小子拜见伯父、伯母。”

    欧阳修说:“你们两家通好,我与吴家又是姻亲,我的来意就实话实说了,冲卿喜和名公巨卿结亲,他的长女嫁给了文彦博的儿子文及甫,三女嫁给了吕公著的儿子吕希绩,他的大儿子吴安诗娶了范镇的孙女为妻,今天我带吴二公子登门,既是为介甫送行,也是为上次我替吴家向你们家王霞提亲而来,是不是乘介甫未赴任,两家把这婚事定下来。”

    王安石爽快地说:“上次欧阳参政保媒,我回来已跟家母和贱内说了,她们也都同意订婚。”吴充听了立即吩咐儿子:“快与岳父岳母重新见礼。”

    当日,王安石在家中设宴招待欧阳修和吴充父子,吴充与王安石同岁,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赋诗:《酬冲卿见别》诗写道:“同官同齿复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升黜会应从此异,愿偷闲暇数经过。”王安石并没有料到,后来,吴充虽然也官至宰相,却反对新法,与自己并不同道。

    王安石要去常州赴任了,他对妻子、弟弟说:“母亲年老多病需要人照顾,你和五弟安礼以及孩子们暂且留在春明坊,等我到常州安顿好再派人接你们,我先带四弟王安国南下常州。”王安国不肯去,王安石说:“你平日玩心较重,哥带你去,是为了让你专心书,有疑问处,三哥好帮你,也给五弟、七弟带个好头。”

    盛夏的汴京城外,汴河码头,吴氏带儿子王雱、女儿王霞为王安石送行。船家已催王安石出发。王安石握着吴氏的手,吴氏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噎在喉头:“如果说分离是思念的起点,分离之前我忍不住再说一遍,为妻心中会天天将你挂念,你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无人照应,自己一定要注意冷暖……”

    王安石强作笑颜:“自古以来最怕的是离别,为夫宦海浮沉,与你聚少离多,你一定要多注意身体,好在我们很快又会见面的……”船已开拔了,吴氏还和王雱他们对着王安石挥手。

    六月到楚州时,三十岁的王安国重病不起,在悦来客栈,王安国对王安石说:“三哥,你赶紧赴任吧,不要因为我拖累了你。”王安石发急了:“四弟,你这叫什么话?把你一个人扔在他乡,我去赴任,亏你说得出来!任所交接期还早着呢。”王安国屡次考试考不中,常常感到自卑。但王安石兄弟情深,从不嫌弃他。

    王安国眼含泪花:“三哥,在这个人人都为自己打算的世界上,像你这样对待一个不争气的兄弟的人实在太少了。”王安石说:“平甫怎么这样说话,别人有难,三哥尚且能帮扶,你可是我的亲弟弟呀!”他们在楚州整整停留了四十日,一直等到王安国病好,才渡江南下。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君姝筱的小说变法的遗恨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变法的遗恨最新章节变法的遗恨全文阅读变法的遗恨5200变法的遗恨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君姝筱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