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变法的遗恨 第十五章 唐介闹金殿 安石祭恩...

本章节来自于 变法的遗恨 http://www.lishu123.com/79/79736/
    文彦博一面布置大军急攻贝州城的北门,分散王则的注意力,一面乘义军不备,在南城挖通地道,直通城中教场,然后选择精锐士卒潜入城内,打开城门,朝廷的大军蜂涌入城。(护花状元在现代)王则看到如此众多的朝廷军队攻进来,就用事先准备好的火牛战术冲击朝廷的军队,准备突围出去,宋军援枪刺牛,牛回头奔逃,反而践踏了王则的义军,王则部下四散溃逃。贝州终于被文彦博收复。

    王则与其残部突围逃至城郊,官军在后面紧追呼喊:“那头戴花幞头的便是王则!”王则筋疲力尽,瘫倒在地,宋军争着围上去,十多人压在王则身上,生擒了王则。

    文彦博请求在大名府将王则斩首,赵祯害怕所获贼首是假的,传诏文彦博:“将王则用槛车送到京师,待验明正身后再凌迟于马市。”

    凌迟,是一种肢解的酷刑,文彦博命令将王则剥光上衣绑在一根柱子上进行凌迟“八刀刑”处决。刽子手利用一篓编上号码的锋利尖刀行刑:第一刀,切胸口,从左侧开始,第二刀,切二头肌;第三刀,切大腿;第四刀和第五刀,切手臂至肘部;第六刀和第七刀,切小腿至膝盖;最后第八刀,才枭首。行刑时,王则大叫:“皇帝老儿把我们的钱粮榨干了,百姓没有活路,只有造反,你们看着,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那喊声越来越弱……肢解后的尸体残骸被放入篓子里示众。所谓仁慈的宋仁宗赵祯对威胁到他统治的人是毫不手软的。

    镇压了王则起义后,文彦博由参知政事升任了亚相。(完美世界)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张美人暗通关节授意文彦博的事被曹皇后指使张茂则有意无意地传出了宫外,成为尽人皆知的“秘密”。

    现在,文彦博接到张贵妃新的授意,不敢怠慢,立即求见赵祯说:“求雨要想灵验,必须从后宫遣出有身份的亲近宫人,才能证明皇上心诚,才能感动天地。”赵祯回宫后把文彦博的话告诉了张贵妃,并问:“你说,朕该遣谁出宫呢?”张贵妃趁机说:“要出有身份的亲近宫人,那就只有皇后的养女范观音了,唯有她才能当得起和陛下亲近二字呀,为救天下苍生,皇上赶紧下诏吧。”赵祯只得忍痛割爱:“也罢,为应天谴,放范观音去瑶华宫为尼。”范观音哭哭啼啼,两步一回头,赵祯心中也是好大不忍。雨虽然还是没有求成,张贵妃却砍了曹皇后一只膀臂,出了一口恶气。

    但张贵妃并没有就此罢手,她还要继续出风头、压压曹皇后。她缠着赵祯说:“皇上,臣妾想出皇城去游玩,您替臣妾借用一下曹皇后的车盖吧,让臣妾去兜兜风。”赵祯知道这是僭越礼制的,大臣们不会善罢甘休,皇后也不会答应的,便敷衍说“这点小事,不用朕说,你自己去借借看吧。”

    没想到张贵妃和曹皇后一说,皇后竟然爽快地同意了!张贵妃乐坏了,告诉赵祯:“皇后答应了。”赵祯一想不对,便提醒她说:“皇后这是要把你放到火上烤,你用她的车盖招摇出宫,公卿大臣一定会指责你僭越礼制!弄得不好又要自取其辱。(EXO的冷魅血族公主)”张贵妃如梦初醒:“这蹄子用心太险恶了。”

    张贵妃的伯父三司使张尧佐因包拯等人的弹劾丢了官。张贵妃缠着赵祯说:“臣妾父亲去世早,未得陛下的恩典,伯父张尧佐一向视臣妾如己出,皇上能看着他丢官吗?”赵祯告诉张贵妃:“朕打算改封张尧佐一个虚衔,让张尧佐领一个节度使名义,俸禄照拿,这样可以不引起言官们的注意。”张贵妃抱着皇帝的头说:“还是皇上主意多。”赵祯上朝时,张贵妃一直送赵祯到水云轩殿门外,还嘱咐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节度使啊!”,赵祯听罢连忙说:“放心!朕记着呢!”

    到了大殿,赵祯便下诏:“落职三司使张尧佐可挂名河阳节度使。”知谏院包拯立即站了出来:“臣有本奏。”赵祯有些生气地说:“难得又要说张尧佐吗?节度使是粗官,而且是挂名,何必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太祖、太宗当年可都是节度使出身,恐怕这不是粗官,不能随便挂名!”因为情绪激动,说话时竟他跑到了赵祯的龙椅跟前,连唾液都溅到了赵祯脸上。

    遭到包拯的反唇相讥,还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赵祯也不好发作,他见大家不依不饶,只好说:“那这任命先搁一搁吧。”

    赵祯回到水云轩,张贵妃迎上前去,还没来得及说话,赵祯就一边用衣袖擦着脸,一边不耐烦地说:“今天包拯在殿上聒噪,唾沫都溅到朕的脸上了,你只管要节度使,不知道黑脸包拯是谏官吗?”

    但赵祯还是抵挡不住张贵妃的枕边攻势,不久又吩咐文彦博:“卿可越过两制,悄悄拟诏任命张尧佐知河阳,诰敕中同时给他加上宣徽南院使、节度使、景灵宫使、三个头衔。(混世刁民)”然后赵祯本人又宣布:“加封张尧佐同群牧制置使,并赐他两个儿子进士出身。”

    这时殿中侍御史唐介看不下去了,他对赵祯说:“皇上要以唐朝天宝年间唐明皇宠幸杨国忠的教训为戒。”赵祯知道唐介是有名的大炮,爱抬杠子,就拦住他的话头:“不要危言耸听,朕有那么浑吗?退朝。”

    刚要下殿,御史中丞包拯大呼:“皇上请留步,也请百官留下,臣与唐介及谏官陈升之、殿中侍御史吕诲还有话说。”赵祯本来就有一肚子气,看到不肯退朝的一帮台谏官,皱着眉说道:“你们是不是又要为张尧佐的事争辩?朕现在就下诏拿掉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头衔。唐介敢于直言劝谏。朕再特进你一个品级,以资表彰总行了吧?”

    众人怕再闹下去,引皇上发怒,不敢再上前了,唐介却不依不饶:“为厘正朝纲,皇上应该拿掉张尧佐所有的头衔。”赵祯难以招架,便将责任推到宰相身上,说:“这是文彦博拟的诏书,朕只是用印而已。”

    退朝后唐介对包拯和御史们说:“原来又是文彦博捣的鬼,文彦博巴结张贵妃家由来已久,他是巴结张贵妃才先做参知政事,后当上宰相的,我看索性连文彦博一起弹劾吧。(护花状元在现代)”

    第二天即151年十月十九日,紫宸殿早朝,唐介先递上奏章,然后大声说:“文彦博结交宫掖,引用贵戚,人品低下,不称相位,皇上不能视而不见,请罢免文彦博以谢天下,改任富弼为相。”

    “不像话!”赵祯大怒,将唐介的奏疏掷于地上,令两府传阅:“你们看看,唐介信口雌黄,通篇胡言乱语,竟要由他任免起宰相来了!”

    “不用费事传阅了,”唐介走过去将奏书捡起来,“让臣来吧。”他在朝堂上大声念起来“文彦博独专大权,凡三司、开封、谏官、法寺、两制、三馆、诸司等要职,皆出其门下。他把持朝政,让百官敢怒不敢言……”

    梁适担心唐介的处境,故意大声呵叱唐介:“你身为人臣,休得咆哮殿堂,还不快快退下殿去!”唐介不理梁适,却得更响了。仁宗大怒,一拍龙案,疾言厉色:“看来是朕平时太放任你们了……”,众人恐天威难测,忙打圆场,同修起居注蔡襄向着赵祯拱手:“皇上,唐介确实狂直,然而纳谏容言,是人主的美德,务必望陛下眷顾。”可是唐介此时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盯着文彦博说:“我的奏章念完了,铁证如山,何去何从,文彦博你应当自省,不可继续欺瞒圣上!”

    侍御史吕诲也跟着喊:“文彦博必须交代自己的罪行!”这吕诲是宋初宰相吕端的孙子,字献可,仪表俊秀,平素喜欢交朋友,讲义气,轻财好色。(娱乐篮坛)为人暴躁,一根筋,也是喜欢闹事的人。赵祯怒不可遏:“唐介、吕诲,你们好大的胆子!别的事尚可不计较,你们大闹紫宸殿,说文彦博是靠贵妃当的执政,这不是指朕昏庸吗?朕决不轻饶。任守忠,立刻押唐介去御史台受审。文彦博拟诏无过错,张尧佐册封照旧!”

    文彦博怕事情闹大,引起众怒,不好收拾,忙站出来劝皇上:“台官言事,是他的职责,希望皇上不要治罪。”可赵祯正在气头上:“不审也可以,殿庐即刻草制:唐介藐视朝纲,立即贬黜出京,降为青州别驾。”第二天,御史中丞包拯向赵祯求情:“唐介仗义执言,也是为陛下的江山社稷,还是从轻发落吧。”赵祯才说:“那就将唐介从青州改到英州去任职,让跟着他闹的吕诲出知江州。”

    吕诲听到贬自己出知江州,心中愤愤不平,在朝堂外暴跳如雷:“本官被贬不要紧,皇上不听台谏官忠言,早晚要出大事啊。”

    司马光为御史被贬求见赵祯。他说道:“臣听说圣明的君主费心求谏,和颜悦色地表示接受,臣下还战战兢兢不敢进言,更何况陛下如今镇之以威,压之以重。这样还指望忠臣来直言吗?臣不忠,则言不直,这还希望天下太平,万事和顺吗,根本就没有可能。”

    赵祯说:“你到底想要跟朕说什么,不要绕弯子。”司马光却又不紧不慢地打了一比方:“有一位瓜农,特别爱护瓜秧子,盛夏中午太阳当头,他就浇水,结果瓜秧转眼就蔫了。种瓜人不是不够勤劳,只是浇水浇得不是时候,反而把它给害死了。陛下提拔张尧佐,已远远过分,天下都侧目扼腕地恨他,您又打击忠臣直谏,这更加重了他的罪过,您这就是烈日当空在给张尧佐这棵瓜秧浇水呀。臣私下很为张尧佐惶恐,陛下独不为他深谋远虑吗?”

    赵祯板起脸来:“你是说朕就是那瓜农?”司马光知道,赵祯向来对天地异象非常在意,认为肯定是自己的过错所造成的。于是说:“瓜农也好皇上也好,都不能逆天行事,您愤怒贬斥台谏官的当天,阴雾弥漫,遮天蔽日;才十月里,树木就结冰,而且终日不化。古书上说,这是阴气太盛,遮蔽了阳明,上下闭塞,疑惑不决的异象。陛下本来严敬天命,容纳直言,深明得失是人所共知的。为什么独独因为一个张尧佐,却置天戒于不顾,弃忠言而不从,把祖宗的爵禄不当一回事呢?这事如书之史册,传之后世,使天下议论纷纷,将有损您高大完美的形象呢?”

    赵祯被他说得低头不语,司马光叹息道:“君主实在想干的事,人臣谁也挡不住,但从今往后,恐怕大家也只能沉默不言,袖手旁观了,群臣如朽木,陛下如雷霆,这对朝廷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请陛下明察。”司马光的进谏不是一味说教,很讲究提意见的策略,因而没有引起赵祯的反感。过了好一会,赵祯嘟囔道:“这事已经这样了,等等再说吧……”司马光知道皇上要慢慢转弯子,于是谢恩告退。

    转眼到了新年元宵节,赵祯在宣德门观灯时,忽听城楼下面大声唱起了民谣:“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佞臣。”接着,又有小儿唱起了太常博士梅尧臣作的《书窜诗》:“皇佑辛卯冬,十月十九日。御史唐子方,危言初造膝。朝中有巨奸,臣介所愤疾。愿奏一二事,臣职敢妄率。奸相文彦博,邪行世莫匹。曩时守成都,委曲媚贵昵。……”

    赵祯一下子意识到文彦博献奇锦,讨王则,和张家确实多有牵连,已经成了朝廷丑闻。于是对陪他观灯的梁适说:“听到那些歌谣了?这是御史们借民意在向朕施加压力呢。不过唐介所言,现在想起来也有些道理,你告诉文彦博,人言可畏,让他上表请辞吧。”没两天,赵祯下诏:“从其所请,文彦博守故官贬知许州,唐介回京另有任用。”

    唐介大闹紫宸殿的日子里,王安石正从鄞县任满等待调职,他显著的政改措施让欧阳修、曾巩等人称赞不已。“海滨四先生”之首的名士陈襄又特向赵祯上《荐士书》,称颂王安石:“才气横溢,性格贤明。”由于众人的推荐,王安石被任命为舒州通判。

    152年,王安石在舒州任所听到了范仲淹在徐州病逝的消息,想起在杭州和范仲淹相处的日子,王安石悲痛万分,他亲撰《祭范颖州文》设坛祭奠。王安石一边烧纸钱一边含泪念道:“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始至终,名节无疵。您这样心系黎民探索变革的贤者逝世是国家的不幸,何况我辈不肖之人,还得到过您的知遇之恩。国失栋梁的凶信从千万里之外传来,阴阳相隔。怎不让我涕哭驰辞,特设酒馔遥祭恩公!”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君姝筱的小说变法的遗恨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变法的遗恨最新章节变法的遗恨全文阅读变法的遗恨5200变法的遗恨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君姝筱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