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的章节《理想》中,我曾经有过一段关于“文学无用论”的谬论。那是因为笔者当时读书还不多,尤其是单纯地以为文学就是古诗和故事使然。然而,当我阅读到《战争与和平》后,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我的人生也发生了重大的转捩。
那个年代“十佳少年”是我们中小学生的偶像。喜爱书法的我,对当时一位九岁就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小妹妹佩服之至。因为关于宣传她的电视剧我也全部看过(另外两部是关于赖宁和季洪波的)。剧中一位老书法家的一段话深深启迪了我:“自古迄今,真正的大书法家,并不是只会写得一手好字,而是在其人品、文品和艺品上皆出类拔萃者。”我恍然大悟,必须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天文地理、经史子集”门门精通的大儒。
于是乎,我在初中《语文》书的注解中寻找关于名著的知识。我把书中写到的上百部名著名记到了一张大白纸上(未来增加到二十几张),恳请妈妈依此纸条买书。妈妈最先买了四册平装本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著,草婴译的)《战争与和平》给我读。当时慢(漫)说草婴,就连托尔斯泰到底是何许人也,我亦是毫无所知。只是曾记得当年有部妙趣横生的俄意合拍电影——《意大利人在莫斯科的奇遇》中有关于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赞美。
面对着如此厚的书,我起初真有些犯难了。迟迟未敢翻阅。有一天,我在九班教室补习作文课时,看到九班窗墙上挂着一幅条幅,上书叶剑英元帅最著名的一首诗——《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一瞥使我勇气倍增,茅塞顿开。我当日便翻开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第一页,开始一字不落地阅读。
就这样,我用了半年时间读完了该书。托翁的如椽大笔让某折服。我这才知道写小说是可以夹叙夹议,甚至长篇大论的。长篇小说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海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独文字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它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科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博物学、人类学、心理学、民俗学、神学、宗教学、教育学、政治学、军事学、天文学、地理学、工学、农学和美学等等深刻思想。由于对《战争与和平》的阅读,彻底使我转变了文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我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何会弃医从文的原因。
当年有部关于对联的电视剧,名叫《联林奇珍》。我看过后,不再持有祖国文学不如西方文学的错误的观点。平心而论,中国的小说总体上不如西方,但是诗歌、散文、杂文和戏剧(曲)绝不亚于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特别是对联,这种其他语种不可能有的文学艺术,更是祖国文学艺术的奇葩。那部剧中李默然饰演的太师给男主人公留下了一幅对联墨宝,使我一记难忘: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一直以来,可以说是我对文学梦想始终追求,对功名利禄淡泊视之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为对文学态度之改观,我时不时催妈妈给我买新书。有一次,妈妈一气就给我买了五十部名著和一部《辞海》。有了《辞海》后,我更加从中知道了世间更多名著的名称和作者。我对让自己成为作家这一执著(着)信念从兹诞生,永不消磨。
附一:我听说托尔斯泰不爱写日记(缘他自己的故事都被他的老婆写尽了),因此从十三岁起我不再写文学意义上的日记。曾有一次,教育局作一项调查,发给我们八班同学人手一张问卷,问题是你最崇拜的偶像是谁?同学们多数写了些港台明星的名字。我则在问卷上不假思索地写了三个人的名字:周恩来、雨果、托尔斯泰。
附二:和《辞海》齐名的《辞源》是妈妈在一个小摊上买到的。一天,妈妈看到有一个青年小贩在早市摆书摊。妈妈一眼便瞧到了我心仪已久的超厚的《辞源》。妈妈问小贩:“多少钱?”小贩说:“刚才有人订了,回家取钱去了。七十五块钱。”妈妈斩钉截铁道:“我出一百元。”“得嘞,大姐,这书就是您的啦!”暗地里,我为妈妈让小贩背信弃义而感到不齿,但又为妈妈当机立断而拍案叫好。两部辞书和如许名著(多是译著)的入目使我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新增2014/3/18begin-->
<!--新增2014/3/18end-->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