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于长安大感诧异的是,这山庄极是宏阔,说明这齐庄主是颇为阔气的,可是晚饭却甚是简单,不过只有四五道菜,估计和一些殷实的人家的吃食差不了多少,与山庄的气派颇不相能。当然吃食要干净、精致许多,而且菜饶的味道实在不错,于长安因吃得急,差点把舌头都咬掉了。不过尽管如此,这也并不是说山庄慢怠了他们,因为那齐庄主竟然亲自作陪,还不时温声劝菜,如同对待大有身份的客人一般,这让于长安大有受宠若惊之感。他可是知道这齐庄主身份大不一般的,能陪着自己和师良古这两个懵懂的少年孩童吃饭,让人看起来实在是件极其古怪的事情。
席间于长安其实对吃食也不挑剔,只要有白米饭也就足够了,再有一些开胃的菜色那就是极其满足的。不过让于长安颇感不自在的是那齐庄主、齐灵铃,甚至还有师良古三人的一饮一食、一箸一咽都颇有些讲究,于长安平日那等“气吞山河”的吃相不免要收敛些,自己自然就变得拘谨起来。
晚饭过后,于长安和师良古二人喝了杯茶,又和齐庄主闲话了几句,这才回到了房中。回到房中后,师良古一改白日里的稀奇古怪,变得沉默起来,一个人倚着水阁的栏杆,望着黑黢黢的夜色独自发呆,似乎想着什么心事。于长安以为他是因为不能跟着齐灵铃去,而发起痴呆来,自然不去理他,自己寻到白日尚未看完的那匣书,继续看了起来。
也不知道看了多久,于长安犹自看得入神,栏杆边的师良古猛然一拍大腿,口中说道:“对,就这么办!”
这一下把于长安骇了一跳,于长安也不知道他发了什么疯,就古怪的看着他。
师良古一骨碌的坐到于长安对面,也不理会他的古怪眼色,说道:“兄弟,你怎么称呼?”
于长安一愣,实在想不出他会问出这等话来,莫非得了失心疯不成?
师良古见于长安眨巴着眼睛古怪的看着自己,又问:“果真叫于长安?”
于长安郁闷的点了点头。
师良古也点头说道:“看来你今日说的都是实话,真个是从襄南道过来的。”于长安这才明白这师良古所问何意,竟是怀疑自己说了假名姓。
师良古说道:“那你三哥被征做民夫建造通天台之事应当也是真的了?”
于长安点了点头。
师良古说道:“那你下面有何打算?”
这一句问话正好问到于长安的心事上,令于长安眉头一皱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师良古见于长安一付思索状,就又忽然古怪的问道:“你可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
于长安听师良古问得古怪,也不知是何意,不过他确实也不知道这里具体是何处,只知道这里大体是在耳山之侧。在山中时老猎户因于长安未问,所以也没有细说。
师良古见于长安被自己问得发呆,就又问:“你可知道国中有多少道份?”
这话问得更奇,于长安自然知道国中有十八道,学童刚开始启蒙时,教授就要教的。于长安虽然知道这师良古此问必然有其用意,他还是老实说了国中有十八道。
果然,那师良古说道:“你错了,国中真正有的是十九道。”
于长安大感好奇,这国中十八道是妇孺皆知的事情,怎的倒让师良古说得凭空多出一个来?且看他如何分说。
师良古说道:“如今这里正是国中的第十九道——上清道。这上清道方圆两千余里都是道门圣尊上清宫的地界,不归朝廷的辖制,只受朝廷的供奉,所以朝廷发的各样文书中自不会提及,与临近的道相通的道路也极少,所以世上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
于长安这才知道国中竟然还有这么一个去处。
师良古又道:“这上清宫又分为三宫,分别是东宫、西宫和北宫,位于上清道的东南、西南、正北三处,据三山而分治三地,我们现今所在的耳山鸡冠岭一带正好临近西宫。”于长安想起白日那齐庄主提到的西宫原来竟是这么回事。
于长安忽然好奇的问了一句:“这上清道离襄南道是不是很近?”
师良古笑说:“不是很远,不过怕也有数千里之遥。”
于长安登时目瞪口呆,自己万万没有想到被洪水冲了两日,再被那美貌恶女子带了一段时间,竟然已经是身在数千里之外!
师良古看着于长安呆若木鸡的样子不免觉得好笑,笑说道:“兄弟,你可是想回乡了?”
于长安转过神来,摇了摇头,说道:“我一时也不想回去,只想找我三哥。”
师良古说:“你要是想找你三哥,若是独自前去,不说那拓州离这里上万里,就是在八百万民夫里找人和大海捞针也没什么两样,所以我劝你还是等齐庄主他们的消息,齐庄主不是说了吗?少则一年,多则数年自然就有消息了。况且你想想连齐庄主这等颇有些势力的人都要花至少一年的时间,你只身一人前去,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得到。”
于长安无奈的点了点头,说:“我也是这个意思。”
师良古笑说:“你若是为如何安身之事发愁我倒可以帮你,反正我欠了你一个人情,正好可以还了。”
于长安听了这话精神一振,且听他下面如何说。
师良古说道:“这上清道虽然方圆两千余里,但是内里却也不过数十万人,可谓地广人稀。之所以人少,是因为道宫里管治得极严,四处有关隘守把,与道宫没有点关联的人轻易是不能进入本道的,所以想在里头谋个差使并不容易。
师良古忽问道:“自小你可得到什么异人、高士的点拨并留下过什么物件?”
于长安疑惑的看了看师良古,不解其意。
师良古解说道:“这上清宫时常派出些游方的道士,他们游走于四方各处,一旦发现可造之才或灵异之士,就会留下点拨几日,若是相中了就会留下铭牌。那些被相中之人可凭借名牌前来上清宫参选,当然被点拨之人没有铭牌的也可前往,一旦选中就可成为上清宫弟子。嘿嘿——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参选,只要是六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孩童。只不过被道士相中的都是资质甚佳之人,余下的虽也有沧海遗珠,但是却少之又少,其余的多是平庸之辈,要想入宫可就是难于登天了。”
于长安听了师良古的解说,一时就想起了那位高深莫测的高先生,当年他就曾留给四哥于之远半截玉佩,也不知道是不是上清宫的道士。
于长安说道:“我不曾得过。”
师良古点头道:“这也不奇怪,那些得了铭牌的大都是万中无一的,就算是得过几日点拨的也是人中翘楚,说句你不爱听的话,看你实在不象,不过若是得我相助,勉力留在西宫倒也未必不能。你可愿参选?”
于长安知道自己的根底,所以听了师良古的话也未觉得有什么逆耳的,反而问道:“我只听说朝廷有科考,想不到道门也有相类的事情。若是入选了上清宫可有什么好处?我听着倒好象成了道士一般。”
师良古嘿嘿笑说:“好处嘛自然是有的,若是入选了上清宫可以庇护家人,让家人迁到道里来,分得一片田地,受道宫的庇佑。当然最要紧的还是有可能学得一身通天彻地的本领,而且要是得了真道,就好似端坐云霄睥睨众生,什么帝王将相就如同粪土一般了。其实这上清宫本不是寻常的道宫,和世俗的道观大不一样,口腹之欲不禁,婚姻嫁娶不禁,可以和常人并无两样。不过只有一点不好,每日都要被督管勤勉修行,实在无趣得很。”
于长安听得怦然心动,好处当然是极好的。他本来就有点好静,修行什么的倒也不觉得无趣。于长安问:“只是不知如何选?”
师良古见于长安似乎有意,就耐心解说道:“说起道选之事倒也不算麻烦,只要入了华缘台的毓灵宫参加一些检校就可以。检校的事项无非是观察悟性、品行、性情、资质之流。当然其中最要紧的是进入‘先天灵觉大阵’,看你的资质如何,将根骨筋脉等一一点视,这一层要是过了,那就算是事成大半了。道选之后,中选的分有三等,第一等叫道子,自然是各样俱佳之人,堪称人中龙凤,灵选司每次点选中选道子的都不超过十人;第二等叫灵子,资质也颇佳,不过比起道子来各方面就要逊上一筹了;第三等叫凡子,资质虽不俗,比世人强上一些,不过却算不得是天地钟灵之身。这三等人里前二等都直接进入内宗修行,只要修化得灵元之体,那就可以习学道家无上法门。第三等则在隐月峰习学,不过在隐月峰习学的通常只是些有点特别的通体化灵的道门心法,再者就是些普通的世俗武技。按理说若是在隐月峰修得灵元之体,自可入内宗习学,可是从古至今却是极少的,百年中也不过是有数几个。隐月峰的人算不得宫里的弟子,所以不授高明的神通,因怕将来回到世俗搅乱尘世,不过虽不能学得大本领、大神通,却也会点吐纳运气的内法,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百的本事也是尽有的,要是学有所成,可入道里的卫司效力,可继续修练武艺……罢了,也不必和你说那么多,反正好处极多。我只问你,你可愿参选?”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