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章节目录 第六十七章 洛都风云(中)

本章节来自于 山海云谣 http://www.lishu123.com/22/22163/
    天策府乃大胥将星之摇篮,从创立伊始,就培养了大批有为将领,终太宗一朝,大胥趋北蛮,抗西敖,平南疆。结束前朝大魏留下的四面环敌的烂摊子,硬是从极度被动的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奠定了大胥往后五十年的承平局面,这其中天策府派系的将领出力甚多。可以说,如果当初没有宗元一手创立的天策府,断不会有如今武功赫赫的尚武大胥。

    宗元其人,活在世上只有短短三十四年,可他的一生,却铸就了一个灿烂辉煌的传奇。十四岁随父起兵,在烽烟四起的后魏时代杀伐征战,到十八岁时已经声名鹊起,被誉为魏胥交替时期的第一名将,后世史家为其列传,其中一句“有卒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惟帝子宗元也。”意思是说(  +  ),统三万雄兵而纵横天下者,只有高祖皇帝的儿子宗元能够做到,可见对其军事才华的肯定。高祖皇帝也欣慰的称他为“龙将”,并授予他统兵大都督的军职,可以随意调遣大胥所有兵马。随后,大胥立国,宗元主动退出夺嫡之争,带兵远赴赢州,为大胥靖平扰乱中原数百年的“蛮灾”,使当年称雄北疆的戾部一蹶不振,赢州这个战乱之地从此十年不见蛮兵踪迹,在此期间,这个贫瘠之地的百姓得到了十年时间用以休养生息。

    太宗皇帝当政之后,政治清明,武力强盛,天下一片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宗元主动辞去军职,在家安心当一个闲散王侯,如果不是因为天策府的建立,他可能就在安逸的生活中终老自己的一生。同年,太宗皇帝成立天策府,收录天下兵书藏于其中,并委托宗元入主这个后来声名赫赫的兵家圣地,给予他不遗余力的支持。

    在宗元掌管天策府的几年中,他将自己多年来行军布阵所得的经验录成一本兵书,取名为《天策兵论》,其中不仅有对战争的解答,更有对战争的反思。当一个兵者不再计较胜负之争,而从天下苍生的角度去考虑战争的得与失,这已经超出了兵者本身的范畴,进而彰显兵之大家的风范了。

    从“乱国时期”兵家系统成型之后,到如今的七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公认的兵家之圣“武公”之外,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宗元一人,可惜天妒英才,宗元英年早逝,享年只有三十四岁,在他近二十载的戎马生涯中,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军事高峰,天策府在他的经营下,为后世大胥培养出了诸多定鼎天下的名将之星。

    不记一人得辱,换来桃李芳华。这或许就是宗元一生的写照,虽然无意为师,座下却遍及军中,并且秉承他的遗志,为国为民守土尽责。同样,他流传下来的《天策兵论》成为每一个投身行伍的年轻将领所必读的兵书之一,许赢之当然也不例外。

    任何一门技艺,想要达到炉火纯青甚至是超越前人的地步,都需要不凡的天赋,一味的模仿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终究是下层之作,兵法亦是如此。宗元的《天策兵论》并没有具体排兵布阵的方法,只是客观总结了在战争中对于天时、地形、人心、战阵的综合运用,强调了在战争中攻与守之间的平衡,是一些抽象的、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概念。宗元的初衷很简单,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战争,从来不是一层不变的模式,包含了太多瞬息万变的因素,一味的照本宣科只会束缚将领的创造力,只有将取胜之道融会贯通,并结合当时各种客观细微的因素,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所谓战争,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杀人之术,而是斗智、斗力、斗勇,比财、比人、比耐心的角逐之争。至于如何将这些客观因素运用到实际的战场中去,就看个人的悟性和造化了。

    许赢之无疑是悟性很好的将才,在初入天策府习练兵法的时候,他就对《天策兵论》情有独钟,并为此狠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第七章的《兵势》一文,更是被他引为经典,从中得到启发,取书中“疾如风,徐如林,掠如火,稳如山”的用兵特点,自行创立了“风、林、火、山”四阵。在他的灵活应变之下,四种阵法正奇兼并,诡变百出,用兵之时无往不利,乔雄当年就曾评价这套阵法为“常胜之阵”。

    此刻,太平长街之上,天策卫的将士在守军咄咄紧逼之下,一边奋力抵抗,一边悄然变换阵型。如果有熟悉战阵的军中宿老站在高处俯瞰,可以发现所有的天策卫兵士都在进行有条不紊的移动,越来越多的长矛手顶上前去,身后是逐次递增的刀盾手,再往后则是乔鲁麾下清一色的横刀骑兵,处在最后位置的,是天策卫为数不多的近百名步弓手。

    许赢之一声令下,身边旗兵抽出背后所插八柄颜色不同的将旗,一边舞动旗语,一边放声传达主将军令。处在最前端的长矛手齐齐断喝一声,同时将手中硬杆长矛向前平端,从一侧望去,齐刷刷的矛锋像是一条笔直的墨线,因为阳光不同角度的反射,偶尔闪露峥嵘的寒芒。身后的刀盾手从人墙的缝隙中将皮盾挡在前面同袍的要害部位,右手持刀护在胸前,做好随时补刀的准备。

    守军阵营中也有人发现了对手的变化,可是他们在各级军官玩命般的驱使下,攻势已经形同怒潮,主将任惟义身处潮水的后方,虽然端坐马上,可凭他此时所处的位置,是无法看清前面的变化的,相反,望着前赴后继进行反扑的麾下将士的背影,他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莫名的豪情。

    为将已经数十载,可真正统兵抗敌却是第一次,这是他儿时的梦想,是心中难解的英雄情结。他渴望在战场上抛洒热血,渴望在袍泽的拥戴下建功立业,渴望在庆功宴上大碗酒大块肉的粗豪姿态,同样渴望在凄凉的胡笳声中,和自己心爱的女人漫步边塞古道。虽然出身于世家大族,受过最高等的儒、法教育,可任惟义的个性明显不同于其他的三位兄长,可能是五短身材造就了他年少时的浓厚自卑,他一直想让自己变得更加男人一些,他讨厌世家子弟敷粉簪花的惺惺作态,讨厌王侯公卿自命风流的装腔作势,在他看来,军伍中的男儿才算是真正的男人,金戈铁马、纵横边塞的军旅生涯才是他今生体现价值的所在,可是在天策府时,苏恒却把他的梦狠狠的击碎,望着周遭一张张面带嘲讽的笑脸,任惟义第一次感受到人生中最大的屈辱。

    直到今日,他时常还能记起那难堪的一幕,不仅敲碎了他年轻的壮志,也把他推向了仇恨的深渊,他曾经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想和那些嘲笑他的人成为同袍,幻想一起并肩驰骋沙场,可最终不但没有得到这些人的认可,反而受到奚落的嘲笑。直到很多年之后他才知道,当年天策府的同学并不是因为他平庸的资质而无视他,为他带来麻烦的却是他一直引以为豪的出身,当时的任娬以皇后身份总揽大权,架空病弱的文帝,已经引起军中的不满,又横加干涉,硬是把子侄强塞到天策府中,试图借此为跳板,进一步插手军权,这样的举动激起了军中强烈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那些忠于宗家的少壮派军官,又怎会放过羞辱他这个任家嫡系子弟的好机会?可惜任惟义的一腔热血从此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狭隘的心胸和偏激的手段。

    此后,他的升迁速度远远快于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可也(  + daomengren )失去了一次次上战场的机会,毕竟身为金吾禁卫的主将,职责是拱卫天明宫的安全,怎可能让他去边境与敌厮杀?再说,即便他有这个心,恐怕他的姑母也不会放人。

    这些年来,任惟义统帅万军、驰骋沙场的雄心已经渐磨渐平,可没想到今日却得偿所愿,虽然战场不是黄沙遍地的边关,对手也不是北蛮的骑兵和敖国的铁甲,但是这场战役却更为凶险,他的使命也更加重大,这关系到天下权利的更迭,关系到任家今后的命运,在一瞬间,任惟义体内的热血沸腾了,他紧紧握着手中的长刀,目光越过长街上猛烈碰撞到一起的人浪,望着天边那抹带着血色的朝霞,用尽全身的力气喊道:“儿郎们!身后就是你们的家园,这里有你们的父母妻儿,有你们的兄弟姐妹,乱兵入城,势若猛兽,我们岂能将自己的家业和亲人拱手相让?是男人的,就给我冲上去,我任惟义必定与诸位同生共死,共同保卫我们的亲人和家园!”

    说完,催动胯下战马,单手拖刀,风一般向前疾驰而去。身边的亲卫呆呆的望着主将的背影,还没有从他的话中缓过神来,一个机灵点的亲卫猛地一个激灵,随即放声大喝道:“主将有令,大家同生共死,誓死保卫父老家园!”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很快传遍整个守军,数万将士同仇敌忾,一同喊着“大家同生共死,誓死保卫父老家园”的口号,握紧手中的兵刃,奋不顾身地向前方林立的矛阵扑去,此刻,他们终于找到了为何而战的理由,不管前面站着的是谁,他们都要义无反顾的冲上去,因为他们的身后是毫不设防的洛都城,是城中百万的父老乡亲,那里面有他们的家人、朋友、街坊,甚至是对头冤家,可在这一刻,他们不容许别人威胁到这些人的生命,石制的城墙被人越过,他们只能用血肉之躯铸起另一道城墙,不为天子,不为太后,不为平素眼高于顶,丝毫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王侯贵胄,只为他们的亲人,为他们的家园,还有千千万万生于此地的洛都百姓。

    在群起汹涌的兵潮之中,耳听兵士纷纷高喊自己说过的口号,任惟义的眼眶有些湿润,在这一刹那,他也找到了为何而战的理由,不为姑母,不为任家,更不为什么狗屁的大业天下,他只为重圆少年时的梦想,只为自己而战!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若缺的小说山海云谣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山海云谣最新章节山海云谣全文阅读山海云谣5200山海云谣无弹窗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若缺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梨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