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
税务所四楼。
叶保的住房里弥漫着陶罐烧中药的药香。虽然他不懂得中药,但闻着一阵阵扑鼻而来的药香,还是能从中识别出里面有当归、川芎这两味药。他闻着这药香走到窗台前,眼望着窗外。外面已是灯火点点。而在他住房对面的桃阳圩老街也已经是灯火通明了。
叶保感到自己有点好笑,来税务所正式上班已近一个月了,从来那天起,就住在这个有四十多平米的小套房里,自己却没发现税务所的楼房原来是建在半斜的山坡间,自己竟然忽视了河对岸桃阳老街和整个楼群,原来都被自己住的楼房“踩在脚下”,自己居然是凸立在这些楼群的头顶之上。叶保双眼凝视着脚下的老街圩集那幢被商人称为“金角银边”的木阁楼——他下午邂逅谭蕾的门面。当然那儿现在早已关门,只有二楼的木窗透出幽昏半亮的灯光。
桃阳老街的门面沿河面建。从街头到街尾有一千多米长。街面一律是用光滑而圆溜的磊石铺就。街面窄小而逼仄,最宽处也不过十米。那最少也是六十年前建造的店铺一式是木头结构,一式上下两层。下层的门面既高又宽,且都是深间,深度有十二米,宽度有七八米。顶层则矮,不够二米二高。应该说顶层是阁楼,当年的建造者是设计用来供守店人临时居住的。不过这些老式的门面建筑都是选用桃阳本地取之不尽的上等杉木。从店面到楼上,门、窗、楼梯、围栏、走廊、屋顶、屋檐、楼板都是清一色的杉木。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历经风吹雨淋日晒,远远看去,杉木都呈现出赤褐相间的颜色,给人一种斑驳老旧的印象。而这条木式建筑的老街最奇特的一点是,别处的铺面大都是人们惯常所见的那种店铺与店铺对面相望的双排向,而它这里却是店铺**一排的单排向。而且,这种单排向的铺面从街头一直鱼贯到街尾。这就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坐南朝北的店铺,中间是石磊铺就的街面,街面之外是桃口小河的河滩和河坝。街面和河滩河坝在集日人多时,就成为集市的赶圩场地,也就是集市。为什么不把店铺建成双排向呢?据说,很早以前桃阳墟也是双排向的店铺。但是,由于桃阳圩街尾是桃阳河,流经桃阳圩街外的桃口小河的出口,就是在桃阳河交汇。桃口小河实质上是桃阳河的一条支流。春季雨汛期,桃阳河上游流经四个乡镇山野平川、众多村庄沟壑的河水都聚涌到桃阳河,而桃口小河虽然小,但两岸从高山峻岭而来的河水也汇到桃阳河,那汹涌的河水经常要暴涨,淹没了桃阳的大半个镇子,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先冲垮那像一条护河堤的圩街铺面,据说百年来已冲垮铺面数十次。所以那沿河而建的外面那一排店铺大水一来就被冲垮,建了等于白建。后来有一位识地理的风水先生来看后说,桃阳圩不宜建对面相视的双排向铺面,靠河那一排必须拆除,只留下北向的店铺。乡人采纳了风水先生的建议,改双向店铺为单排向。说来真怪,经这样一改后,大水来汛,再也没把桃阳镇淹没过。说怪也不怪,道理很简单,原来南向的店铺一拆除,没了对桃阳河和桃口小河交汇处的阻拦,出水口的河床变得比原来宽阔,洪水可直泄到桃阳河,顺畅向下游河段流去,洪患就自然解除了。这样,单排向的店铺就再也被洪水冲垮过,并且沿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桃阳圩的集市是建在桃阳河床上,即洪水来时,圩集街道可作为洪水的河床,洪水退去,河床仍恢复做买卖赶集的场所,而正是这样一条奇特景观的桃阳老街,长期以来,却是青佛县西北部最为重要、也是最大的农贸圩集。
桃阳镇是个古镇,明朝时这里就开始设“里”,里即相当于现代的乡级设置。该乡地理位置在青佛县的西北部,亦是青佛江最上游。上游的河段就是桃阳河。桃阳河一直往东南方向流出八十里地,在一个叫“江濑口”的汇流处,把河水注入青佛江。青佛江也因注入了流经八个乡镇,数百平方公里广袤地域的桃阳河水,才真正能叫作青佛江,可以说,桃阳河是青佛江的源头之河。青佛县有内外青佛之称,大抵也是从桃阳河水注入的“江濑口”来划分的。
在桃阳河最上游这个流域区,周围还有四个乡镇,即舟口、向福、丰河和北坑。四个乡镇各有一条支流河水汇入桃阳河。四个乡镇就像四颗卫星围绕着桃阳古镇。五个乡镇有人口近三十万。旧时交通不发达,人们的货流商贸来往主要是靠水路运输,桃阳下通青佛江,上通这四个乡镇,因此便成为青佛县北部的货流中心。外青佛的盐巴、布匹、煤油等日用百货品用舟楫溯河而上,运到桃阳码头卸下,再从桃阳装运五个乡镇的粮农山货顺河而下,运往青佛江下游的出海口,运到很远很远的世界各地。桃阳周边地区
木阁楼情人最新章节第6章地址 神墓文学
http://www.shenmupk.com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