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以智统情
“师父,我的确有一惑,至今未解。”雷天送缓缓说道。
老子看了他一眼,看出了他眼中的一种孤独和哀伤,一种迷惘和失落。
“我自幼无父无母,有人说我是天外的杂种,有人说我是妖孽……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数十年。我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我是什么人,我的血脉是什么。就算我至亲之人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亲人之灵,我除了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也无能为力。我有时候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雷天送说完这些话,便静静看着老子,不再说话。
“你,可是要远去寻找自己?”老子问道。
他想了想,便点点头。
老子叹了一声,答道:“人生于世,草木三秋,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
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父母再生之德,恩重如山。今你父母弃你而去,你却没有记恨,可见血亲之情难断。”
“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你若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此便是入道的忘情之境。”
雷天送有些迟疑地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你之父母及你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你之父母,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你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你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你已经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以智统情,便是忘情。
“老师,我这一生,其实极为短暂……我同时爱过很多人,我这是不是罪过?”他想了想,有些迷惑地继续问道。
老子微微一怔,却有些赞赏地笑了,说道:“任由七情六欲,便会有爱有恨。你以为你是博爱,其实不是。”
“人世间的爱并不是博爱,爱是有等差的、有级别的,是等差之爱。我们先想到的是身边的亲人、亲戚,由爱亲人而后把爱延及到周围的人,广而博之,然后才是博爱。所以说,人的爱还是博爱。我很难接受博爱。这是由我们的国家的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也没必要厚非。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的人,能是博爱之人吗?所以,只要我们心存爱。爱亲人、爱朋友、爱天下所有的人。”
雷天送伏地听着,内心却不断捉摸着先生话中的奥义和玄机。
——如果不是天意,谁来解开这秘密?人世间,谁安排的相遇,谁安排分离。
该来的来,该去的归去。尘世如潮人如水,只谈江湖几人回。让一切都了无痕迹。
隔着千万光年的距离,被回忆苦苦相逼。谁说离开就可以忘记?
就算距离能冲荡回忆,如果爱只是一场幻境,也总是说服不了自己的。
我之一生,如此短暂,却如此惊天动地,仔细想来,还有什么值得哀伤和不甘的?鬼女婿
爱过,恨过伤过,痛过……
雷天送内心渐渐释然起来,脸上浮起了一丝洒脱的笑容。
——我愿做那个忘情的人,不再为情所困。
我愿是那个无情的人,为自己保留几分。
纵是喝过忘情的水,就算有着夜夜相思梦里人,我也笑看天意,云淡风轻……
他抬起头,心境大明,心皆豁然旷达,朝老子伏地跪拜之后,再次飘然远去
恍惚间,他已经会到那多高高在上的五彩祥云之上,而自己的老师,已经飘然逝去……
他叹了一声,眼中有了一丝泪光。
他洒下了第二滴血。
这第二滴血,落在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广袤沙漠里。
四月八日,沙漠中的一个皇宫里,摩耶夫人在怀孕时曾梦见菩萨化身为白象走到她的床边,由她的右肋进入。这样的梦境被视为吉祥的征兆,也暗示了即将出世的王子的不平凡的身世。
根据习俗,摩耶夫人于临盆前要返回娘家生产。在途经蓝毗尼时稍事停歇时。她见到枝叶繁盛的无尤树,伸手欲摘取树叶,突然感到腹中阵痛,之后产下悉达多王子。
刚出生的悉达多王子就可站立,并往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态度优雅从容。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
16岁那年太子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看到世间老、病、死等无常之苦之后,而产生修道之念。在一个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抛弃王位、财富和妻子,悄悄离开王宫,决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
黎明,太子抵达罗摩村自剃须发,披上袈裟,并遣侍者车匿回城向净饭王报告他已出家。时年29岁。
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体枯瘦,仍未见道。他便放弃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
一日来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经过六年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成佛。
四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缘起无我之理,“所作之办,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
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不久又便开始旅行各地。
雷天送在第一滴血的华影里,已经看到同样的大梦,所以就算见到自己的第二滴血,化为释迦牟尼的影像,也不感到惊讶了。
他如此又观望了几十年,终有一日,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决定前去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