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可是为什么说是血的教训?”
“因为我老婆小产时大出血。”
“但是你刚才没说。”
“你不要在意这些细节,重点是孩子生了家庭就和睦了。”
“我看过许多书,书里写的是,许多夫妻本来好好的,孩子一出来就乱套了。”
“那是因为孩子不是孩子他爸的,你别乱看书。”
“是孩子他爸的。”
“那么就不是他 妈的。”
“老师你说这话好像在骂人。”
“你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可是孩子是孩子她母亲的。”
“你是如何知道的?”
“书是这么写的。”
“书可以瞎掰,你要相信生命的伟大。”
“可那是本纪实类书籍。”
“纪实类书籍多半不现实。”
“那为什么要叫做纪实。”
“作者只是收集了素材,意义是他只是听说,并不是亲身体验,说的人多了,传的人多了,自然变成了纪实,所以大半是人云亦云。”
“老师您用词一直这样一针见血吗?”
“我都活了半个世纪了。”
我听他这话忽然觉得他好像在说自己是个老不死。
“那您夫人还好吗?”
“一直很好。”
“那您儿子呢?”
“你不是才参加我儿子的婚礼。”
“您快做爷爷了。”
“是啊,等这天等好久了。”
“我觉得您可以出本书,是真正意义上纪实类的那种,甚至您可以写本自传,第一人称的纪实类。”
“我有这个打算,不过刚出了本散文,要缓缓,写书不能急。”
“等你出版了,可以给我一本吗?”
“当然,大后天就出版。”
“不是,我说的是纪实类的那本。”
“你对我的散文没兴趣吗?”
“哦,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文章是不错的,不过你说的这句像是描写了一个良心发现的小偷,而我的文章意境偏向乡村风情。”
“是您的意愿写实吗?”
“是一种人生的讲述。”
“那岂不是成了自传?”
“不不不,很多自传都是吹牛,我的讲述是实话实说。”
“可是人们都厌烦实话实说的人啊。”
“该说实话的时候就说实话。”
“那不该说实话的时候呢?”
“就闭嘴。”
“您又一针见血了。”
“你别总在意这些细节,你要是能把这个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就好了。”
“您说的是细节决定成败吗?”
“你说呢。”
“但是我觉得学习成绩不好不代表这个人就是不出色的。”
“在学校里,成绩不好,就是不出色的。”
“那成绩好的就一定是出色的吗?”
“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至少在学习成绩方面是出色的。”
“可是这能代表什么?”
“代表他们努力了,他们是认真的,他们付出的比成绩不好的人多得多。”
“还能代表什么吗?”
“还能代表他们在学校里成功了,他们是胜者。”
“所以我们是失败者。”
“你知道就好。”
“那如果我语文特别好,其他的科目不堪入目,我算是成功的吗?”
“你忘了我说的,我们是应试教育,你这是偏科。”
“我还有救吗?”
“有。”
“怎么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你俩一路扯淡,”司机师傅说,“我真长见识了!到了!赶紧给我下车吧!”
()
(梨树文学http://www.lishu123.com)